广州主要专业批发市场现状趋势及发展建议(上) |
作者:肖怡 日期:2013-01-11 阅读:1049 次 |
一 问题的提出 批发市场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在此后的十余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仅因为批发市场较好地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居民的消费水平,解决了一大批乡镇企业产
品销售难问题,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一个市场,带动一处产业,活跃一区经济,富裕一片群众。”这正是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改革实践中对批发市场作
用的高度概括。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许多地区的批发市场开始走下坡路,销售出现萎缩,其功能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在所收集到的资料
中,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批发市场(主要指工业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特有产物,是一种传统的流通组织,具有过渡性质,国内批发市场已
经出现市场功能和地位弱化的倾向,这是大势所趋,其交易功能将被其他流通组织所替代[1-4]。这就是目前理论界占主流的批发市场衰落论。 二 总体评价
近三年,笔者对广州批发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考察。调查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种是问卷调查,于2004年下半年进行,历时半年,共发出120份问
卷,回收有效问卷51份,其中工业消费品市场22份,工业生产资料市场12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7份;二是2005至2006年陆续对批发市场经营者进
行深入访谈,访谈的市场包括:广州美博园、黄沙水产品市场、广州花卉博览园、南方茶叶市场、新塘国际牛仔城、白马服装市场、狮岭皮具城、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南天酒店用品市场等;三是在2007年上半年对广州批发市场群进行实地调查,选择重点批发市场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此外,再配合收集二手资料和批发市场申报龙头企业的自报材料,基本上对广州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 龙头市场的规模、辐射力不适应 根据广州市工商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广州注册的批发市场共有500多家,其中,90%以上是由中小型批发市场组成,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批发市场只有 13家,没有1家进入全国十大批发市场行列。广州最大的批发市场是江南蔬果批发市场,2005年成交额为100.13亿元,与2005年全国十大批发市场 中排名第一位的上海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相比,仅为其交易额(588.62亿元)的17.01%。广州不仅龙头批发市场规模偏小,而且大多数市场辐射力不强, 国际化程度不高。在我们抽样调查的51家批发市场中,入场商品50%以上来自国外的批发市场仅有1家,30%-50%来自国外的有4家,其余46家批发市 场的入场商品主要来自国内或省内;从出场商品的流向中,50%以上商品流出国外的仅有1家,30%—50%商品流出国外的有5家,其余45家批发市场的商 品流向主要是国内或华南地区。由于广州批发市场辐射范围有限,能吸引大量国外客商进场采购的市场寥寥无几,这与把广州建成一个国际性采购中心的要求有较大 的差距。 (二) 市场空间布局的不适应 从空间布局上看,我们把广州市批发市场的空间布局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来分析。内圈层主要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和天河区;中圈层主要包括海珠区、芳村 区、白云区和黄埔区;外圈层主要包括花都区、增城市、番禺区。根据收集的资料,广州54%的批发市场分布在内圈层,40%分布在中圈层,6%分布在外圈 层。这种空间布局很不合理,大量批发市场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城市空 间拥挤,增加交通压力,而且商流与物流的矛盾十分突出,不利于批发市场自身发展壮大。例如,广州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设立 在广州黄沙,物流十分不便,每到节假日,车水马龙,客户入场交易十分困难,市场发展空间非常有限。此外,广州尽管自发地形成了像天河电脑城、中大布匹和服装辅料批发市场等专业性较强的市场集群,但广州大多数批发市场分布较分散,没有形成“成行成市”专业性集群规模效应,对于打造广州重点批发市场行业十分不利。 (三) 市场现代化程度的不适应 市场功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批发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批发市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从抽样调查的资料来看,目前广州批发市场的功能 尚不完善。只有刚刚过半数的批发市场能提供代办年检的服务功能,提供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信息功能,提供设有银行网点的金融结算功能,具备经常进行一些包 括路牌广告在内的促销功能。而在一些重要功能方面,如物流配送功能、加工包装功能、商品检测功能、展示功能、其它服务功能等方面却相对缺乏,尤其是假冒伪 劣商品投诉理赔、行业发展动态及需求预测分析的信息提供方面显得十分不足。这些重要功能的缺失表明广州批发市场的总体现代化程度不高。与市场功能不完善相 对应的是市场交易方式的落后,尽管有少数批发市场开始尝试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途径,但大多数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尚停留在传统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传统 的现货对面交易(即对手交易),只有极少企业采 用先进的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网上交易和委托交易方式。此外,调查表明广州批发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容乐观,本科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只占11%,大专 学历的管理人员只有13%,中专及以下学历的管理人员占到76%。在深度访谈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几乎全部的市场反映“批发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特别是适应现代商贸流通发展的专业人才尤其缺乏”、“好人才招不进,留不住”。总之,广州批发市场功能较为单一,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绝大多数批 发市场在交易方式、经营理念、人才素质、管理水平、功能结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技术手段上存在诸多问题。批发市场这种传统流通组织与现代化大流通的不 适应性正日趋凸显。 (四) 市场交易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适应 广州批发市场大部分由中小型批发市场所构成,在目前的500多家批发市场中,中小型批发市场占96.6%。与这种市场结构相对应,批发市场的市场交易主体 (即入场商户)数量多,但组织规模小,目前广州批发市场入场商户共有9.75万户,平均每户只有3个员工,大多数入场商户是个体商贩,不具法人资格,组织 化程度低。这些市场交易主体在业务经营上存在着严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商品结构档次、形象、目标顾客、经营方式等多方面都缺乏差异性,没有进行错位经 营,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因此,造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只能是低级的价格竞争,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从而导致市场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十分严重,削 弱了彼此竞争力。即使一些商户经营规模已相当大,但仍以个体或家族式经营为主,没有在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上努力创新,导致批发市场始终摆脱不了低水平、低档次的经营现状,与日趋扩大的交易规模不相适应,大大影响了广州批发市场的竞争力。 (五) 市场开发者投资观念不适应 在批发市场的建设上,开发商普遍重市场载体建设,忽略市场主体的培育;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短期回报,轻长期市场经营。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发现部 分投资开发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廉价土地资源兴建批发市场,不是将其市场经营作为主要方向,而是将其作为房地产的一个开发项目,只重短期回报,不重长期 市场经营。由于政府在批发市场规划项 目上忽略了对投资商的考察,对投资商经营行为缺乏约束。使得一些投机商有机可乘,借助政府前期的大力宣传和造势,纷纷将开发出来的批发市场高价出售给入场 商户,迅速收回投资,而将批发市场以后的品牌推广和市场开发责任推给政府和入场商户,使政府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也导致一些“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出现。 (六) 宏观管理不适应 在批发市场的宏观管理上,出于对市场经济调控功能的认识不足,政府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划, 导致批发市场盲目兴建,重复建设严重。由于政府对批发市场引导和控制不够,当一个大市场或效益好的市场出现后,其他区域和开发商纷纷效仿,形成批发市场 “扎堆”的投资状况,出现“搭便车”现象,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批发市场总量过剩已见端倪。事实上,广州市政府对批发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扶持 重点龙头批发市场发展方面出台了一些实质上的政策。但政府只注重少数重点市场的建设,忽略了整体行业的提高,只注重硬件的改造,不注重市场内部功能的提 升,因而只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政府的管理方式显然有待改善,必须与现代大流通的管理方式接轨。 三 个案调查 2007年上半年,我们选取了几个批发市场和批发市场群进行个案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批发市场的生存环境及发展情况,以便对广州市批发市场的经营现状有更深入的认识。下面,以广州站西鞋业批发市场群和广州美博城作为批发市场群和批发市场个案典型进行介绍。 (一) 广州站西鞋业批发市场群
“世界十双鞋,广东占其三”,这是鞋业界流行的一句话。近几年来,我国鞋类出口量高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超过一半的出口量来自广东省,而广州市则成为广东省
乃至国内鞋类产品的主要集散地。由于广州鞋类、鞋材生产和专业市场的拓展,已形成了以站西路为中心,跨越新老城区以及珠三角周边各市的鞋业“金三角”。集
中在广州市区内的专业批发市场已超过20家。已有10多年历史的广州站西鞋业批发市场群,是目前国内最大、发展最早的鞋类专业批发市场群。
图1 经营鞋材与成品总面积
沿西北到东南方向贯穿整个鞋业商圈的站西路,将鞋业批发商圈划分为成品鞋和鞋材两大类专业市场。正是这种鞋材和成品鞋在鞋业批发市场群的分别集中,才使得
整个鞋业批发商圈更有竞争力,这也是站西路鞋业批发市场群能够在2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超越了广州传统的鞋业鞋材市场如濠畔街等,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
鞋业批发市场群。该批发市场群的辐射力很强,部分客源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国外的采购商主要来采购成品鞋,其中男女装皮鞋、运动为采购量最大,这些客商主要
来自中东、东南亚、南美洲、南非、俄罗斯、东欧等地区,欧美客户相对较少;鞋材的采购商主要来自国内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各鞋业生产厂家。 2.广州美博城 本文为文章节选,详细内容请见书《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