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李进忠              日期:2013-09-27               阅读:868 次

李进忠

 

摘要:青年教师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新形势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必须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深刻认识和分析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坚持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师德建设为灵魂,以促进专业成长发展为核心,以搭建实践平台为载体,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着力提高学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教师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近,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现有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087人,占教师总数的61%,他们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青年教师引航工程,坚持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师德建设为灵魂,以促进专业成长发展为核心,以搭建实践平台为载体,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着力提高学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思想理论教育,坚定青年教师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教师。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校建立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效果。坚持以主题活动带动思想教育。学校紧紧抓住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梦宣传教育等重大活动契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吸引青年教师参加报告会、党员论坛和主题征文等活动,做到理论学习全员覆盖,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以理论宣讲推进思想教育。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学校领导带头、校内外专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成宣讲团,深入院系作辅导报告50多场次,举办京师求是大讲堂100多场次,帮助青年教师准确了解国情、正确把握形势,努力回答青年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做好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工作,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坚持以理论研究促进思想教育。搭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经济学等八个学科为主的跨学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青年教师是研究中心的主力军,从不同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型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党建创新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发表百余篇重要理论文章,出版专著20多部,成为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近100位青年教师参加中央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创新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校园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渠道,积极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提升运用网络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创新学习载体,开辟网上党校,正在建立在线学习社区,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组织社会实践。学校坚持与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创造条件,加大投入,积极为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国情考察、理想教育和智力支教”三位一体社会实践活动已坚持20多年,近600名青年教师参加,提高了青年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青年教师赴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了理想信念。积极选派青年教师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全程参加“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每年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社会考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投入社会实践经费60万元。

三是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入党。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广大青年教师的桥梁纽带。坚持对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已坚持27年,培训教师1500多名,吸收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支部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学党章、讲信仰、做贡献”活动,发挥青年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优秀党日”活动和支部共建作为增强支部活力的有效载体,鼓励支部活动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理论学习、业务研讨、社会调研,探索“以党建促专业发展,以专业促党建创新”的新路子,提升了党组织对青年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凝聚力。创新支部设置方式。坚持把党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建在重点实验室上,建在创新团队上。启动党员教师和青年教师“1+1”引航计划,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思想教育引领作用,带动和影响优秀青年教师入党,特别是注重发展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入党。剑桥大学毕业的祖莉莉博士,回国后正是由于受到身边党员的感染,积极申请入党。目前,学校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达到70%,新发展党员中15%是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二、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

师德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集中概括了北师大110年的师德传统,彰显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的时代特色和价值理念。学校坚持以校训精神为引领,实施立德铸魂计划,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是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思想教育在师德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不断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大力弘扬校训精神,组织校训精神大讨论,举办新时期师德建设论坛、师德建设座谈会等,编辑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师德建设文集》,推进师德教育常态化,使校训精神内化为青年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标准。

二是发挥师德典型示范作用。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师德传统,拥有一大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注重发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带动作用,不断发现和推出师德典型,使广大青年教师学有榜样, 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学校评选“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从2000年开始推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评选,开展了“十佳党员教师”、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等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典型人物。学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郑光美院士已近八旬,依然活跃在本科生动物学山地野外实习第一线;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教授用“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的教育理念感召学生、激励学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史革新教授身患重症,在放疗期间,仍然拖着孱弱的身躯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将近100万字,用“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朴素理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这些先进典型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近5年,先后有180人次获得各级表彰。坚持每年由学生对师德师风进行评价,总体评分都保持在4.5分(5分制)以上。

三是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与青年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从严要求,重在实效,制定出符合教育法律法规、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2002年就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师德规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行为准则》,近年来,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列为教师的第一规范。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励的首要依据,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坚持教学巡视制度,校领导必须深入教学一线亲自听课,考察青年教师上课质量,并进行教学评价,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还坚持和完善教学督导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近五年来,督导专家听课共计3875节次,听课范围基本覆盖了教学的各个角度和层面。学校对于教学和考试中发现的教学事故一律予以严肃处理,并在一年内取消责任人参加评奖、评优资格。制订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行网上教学评估,形成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以学生的质量检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品德。制定了《教师学术行为规范》、《北京师范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规则》、《教职工行政纪律处分办法(试行)》,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防机制,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努力营造崇尚师德、潜心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助力专业发展,提升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的关键。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丰富载体,服务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

一是重点倾斜,实施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设立学校和院系两级科研启动经费,为新入校青年教师提供资助。充分发挥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人才项目的引领作用,实施“京师英才”奖励支持计划,每年资助200名青年骨干教师,激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设立京师青年教师出版资助基金,每年资助100万元,扶持优质教材和学术成果出版。设立励耘奖教金,200多名青年教师获得表彰。近5年,3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设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已资助180多名教师。设立青年教师出国培训项目,每年选派近百名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国际化水平。

二是创新载体,持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校首创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已连续举办22年,从这里成长了全国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近5年,青年教师全部参加了学校的培训和院系预赛,名师点评,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艺术。260名青年教师在学校和市级比赛中获奖,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该活动已在北京高校广泛开展,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要求,学校自2007年起又开始组织“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网络课程设计比赛”,与“青年教师素质大赛”共同成为教师相互学习、提升教学技能的一大亮点。 

三是搭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学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和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全面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2012年,组建教师发展中心,目前已入选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设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已资助180多名教师。设立青年教师出国培训项目,每年选派近百名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国际化水平。2013年5月,举办题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首届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党委书记、校长等校领导,资深教授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出席论坛,与120余位青年教师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研讨,搭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四、坚持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解决实际问题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教师面临着收入和待遇偏低、住房困难等突出问题。学校大力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计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内容,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

一是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学校、部院系领导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努力做青年教师的知心人、贴心人、热心人。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计划,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近五年,学校新增办学空间15万平方米,缓解了青年教师办公条件紧张的状况。通过建设和团购等方式,为1200多位教师改善了住房条件。学校将在新校区建设1000套青年教师周转公寓。妥善解决了青年教师子女入园、入学问题。

二是不断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成长特点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把质量和贡献作为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发展平台,为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创造破格晋升机会。实施京师英才奖励支持计划,每年拿出500万,重点资助200名青年骨干教师。深化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学校提出未来5年用于发放津贴的经费数额倍增,向青年教师倾斜。

三是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实施教师健康促进计划,体育馆每周固定时间向教师免费开放。建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格局,学校现有篮球协会、舞蹈协会、教职工合唱团、女教授协会等20个社团协会组织,1000多人次参加,丰富了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青年教师文化沙龙,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依托学校教育、心理等学科和人才优势,建立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体系,健全青年教师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成立青年教师专门工作委员会,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确保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充分听取青年教师意见。

 

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富有时代感,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青年教师工作的特点,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促进专业发展相结合,二是要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关系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三是要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三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方式方法上、机制上不断创新,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障。



  阅读:868 次

李进忠的文章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调研报告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坚持正确导向 全面构建理论宣传工作新格局
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