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我国高校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及国外高校新闻宣传现状
作者徐艳华              日期:2013-09-27               阅读:1276 次

徐艳华

一、建国以来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宣传工作大致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和工作重点,体现了不断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

(一)建国以来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949年—1956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7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这一时期,大学教育面临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双重任务。经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1952年院系调整,坚持“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建设”的方针,到1956年初步形成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校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调整和改造作为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宣传思想教育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至1952年,高校初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针,从根本上废除国民党反动的政治教育,开始设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列入高校培养目标。这一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是对全党、全国各阶层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阶级观点和划清敌我界限教育,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树立革命的人生观。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主要任务。”高校确立了宣传思想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建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作为改造旧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根本标志,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列为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初步建立党对高校的领导制度,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组织学生参加政治学习和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宣传教育。建国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一时期高校校园到处充满“政治学习”和“改造运动”的色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随即开展以大学教师为主要对象,兼及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学习运动。这是革命胜利后第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也是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的源头。同时发动师生参加当时以政治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如组织高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结合这些政治运动,在高校师生中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思想改造运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改造,青年学生增强了阶级意识,提高了政治觉悟,旧知识分子也消除了心理障碍,自觉融入新政权营造的新环境、新氛围中去。

初步建立高校宣传工作机制,明确宣传工作职责。这一时期,我们依照苏联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党和政府对高校的领导制度,并创立党领导高校的工作体系和组织机构,宣传部门也是其中之一。关于主要工作职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俞圣祺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我们明确认识了高等学校中的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要密切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具体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的完成”。新中国创办的校报,是学校主办的唯一新闻媒体,在创刊之初就确立了办刊宗旨、目的、任务和要求,除了富有传播教育信息、促进学校建设、推动学术研究的职责外,还承担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而且,随着高校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校报逐步确立为学校党委的宣传阵地,到50年代末,校报作为学校党政机关报的性质和作用已经初步得到确立。1953年2月7日《华南师院》创刊号发表了《大家动手,办好院刊》的创刊词,明确提出:院刊担负统一全校思想、加强政治教育、指导教学工作、发扬师生民主的重任。为区别于旧政权的校报,新出版的校报报名多加上“新”、“人民”等字样。譬如,武汉大学的《新武大》(1950年)、安徽大学的《人民安大》(1950年)、重庆大学的《重大生活》(1950年)等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957年—1966年)

从1957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这时期高等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把参加政治运动作为宣传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政治运动是特定时期为解决社会矛盾采取的短期行为,有时会延伸到高校领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政治运动,1957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逐步出现了“左”的倾向,由于党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和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偏差。从1958年起,全国连续不断地开展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高校也在其中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包括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958年的“双反”运动和“红专问题”大辩论,教育“大跃进”,师生投入大炼钢铁,开展保卫“三面红旗”的学习运动,以及1962年“反对修正主义”学习运动等。开展这些政治运动对于广大师生统一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把政治运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忽视德育的其他内容,大学生成长受到不利的影响。而且,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从1958年9月起,全国大中小学普遍停课,广大教师参加大炼钢铁、“消灭四害”等生产运动,各级大学还大办许多工厂、农场。据1958年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仅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共党史两系的学生,在两天内就开办了包括钢铁、炼钢、化肥、造纸等小型工厂50多座。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各系也办起了60多个工厂。这不能不说高校的改革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带有明显的“左”倾冒进倾向。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这个条例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期间的经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左”的错误,比较系统地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规章制度,把高校工作重心重新转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学校中心工作上来。

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有益探索。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了,建国17年培养的一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并涌现了许多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高等学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全面素质基础,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功不可没的。在教育内容上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为中心任务,加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与学校学院的中心工作相结合。1964年3月,高等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直属高等学校(扩大)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大家就高校政治工作的范围和任务达成一致意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真正落实到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有利于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政治工作干部,必须注意改进工作方法,防止和克服会议多、活动多、文件多等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的倾向,以免侵占教师的业务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在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生产劳动,广泛开展榜样教育,以英雄精神激励青少年一代。特别是1963年开展的全国学雷锋和1966年2月以后学习焦裕禄的活动,是最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们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影响到国外。

确立校报主导媒体地位。随着新办大学不断涌现,高校校报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从建国初期至1966年文革前,全国校报已发展至210家,其中25家是建国前办的,185家是新办的,增长了近6倍。这210家校报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很大。从数量上看,当时全国只有1200多种报纸出版,高校校报就占了1/6,成为我国新闻队伍中的一支大军。另一方面体现校报工作进步的是,部分高校开始设立校报编辑岗位,注重编辑人员队伍建设,一批校内优秀人才被选拔到校报采编岗上,还有一些是从社会新闻单位调入的。这些新的变化为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正规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刊载的内容除了重点报道党和国家的时政大事、宣传学校办学进展以及教学、学术研究、学生工作成果外,还突出报道学校开展的政治活动和师生的思想状态,突出思想性。如1958年3月创刊的《内蒙古大学》报,第4期头版刊登了题为《党委如何才能将学校领导更好》的批评建议

建国后的50年代初期,在一些大城市的重点高校建立率先建立了广播站,开始了广播宣传工作。如北京大学广播站、北京林业大学广播站、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广播站等一批著名的高校广播站,就是这个时期建成的。建立之初广播站由于受技术条件所限,主要发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作用,自制节目的情况很少。 广播站快速及时传播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进一步开阔师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于校报时效性更强,广播站的建立使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但由于广播站对高校自身情况宣传能力有限,而且受制于节目质量、技术设备以及播出时限影响,不能成长为高校主导媒体。

3、文革时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966年—1976年)

从1966年起,中国爆发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它从文教战线开始,迅速波及到全国各个领域。文革十年,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值得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深刻反思。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由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误导,导致宣传思想工作在指导思想、领导体制、方针原则、内容方法上出现了根本性、全局性的错误。高等学校推行极“左”路线,全面否定建国以来大学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取消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加重了教育战线上的危机。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 ,很多高校建立革委会取代党的领导,党的组织遭受严重冲击而陷于瘫痪。

学校宣传思想教育归结为政治运动、阶级斗争,采取“大批判开路”,无限上纲,开展“查、批、斗”以至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所谓“斗、批、改”的幌子下,全面破坏党的教育方针,篡改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敢于斗走资派”的所谓战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宣扬唯心史观,篡改宣传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将学习毛泽东著作引向“个人崇拜”、“现代迷信”、“实用主义”,在社会上、高校里形成一股歪风邪气。特别是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做出了“两个估计”的错误判断,完全否定建国17年来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文革中,高校广大教师被视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所谓的“教育革命”否定了学校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成了管理者、改造者,教师成了被管理、被改造的对象。高校校报等宣传阵地也纷纷陷落。全国校报全面停刊,由革委会、军宣队以及各类群众组织创办的各类“新报”纷纷问世,他们不可避免被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如北京大学校刊改为《新北大》,复旦大学校刊《复旦》改为《复旦战报》。这些改版后的报刊实际成了文革小报,不再承担校刊的新闻宣传功能。

4、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977年—至今)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7年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等学校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机构也逐渐恢复并开始运转,宣传思想工作又出现了生机,在经营体制、运行机制和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取得新的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也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特征。

(1)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1978年下半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大大促进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思想解放。1979118日,胡耀邦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的思想理论战线面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会议研究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之后理论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1980919日,中央宣传部《关于三中全会以来的宣传工作向中央的汇报提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继续坚决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排除种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上来,同心同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奋斗。”这一时期,高校宣传工作把思想工作作为中心环节,重心转移到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宣传,加强经济建设的成就宣传,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四项基本原则等活动。1987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更加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培养拥护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强调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经过不断努力,广大师生的思想逐步统一到党的路线上来,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上来,朝着好的和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从宣传阵地建设来看,高校校报跟随国家高等教育和新闻事业快速前进的步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很多高校校报复办,校报自身建设稳定推进,到1990年前,中国高等院校总数已达近1000所。与此同步增长的是校报的数量,已有近800家,是1895年到1996年这100年间校报总和的3倍,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经过复兴发展后,校报的出版、运作进一步规范化。体现在:一是易“刊”为“报”。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复刊或创刊的校报均被界定为内部报刊,80年代中期,高校校报界提出规范校报名称,真正按照新闻媒体的要求建设发展校报的要求。“1985年湖北、山东率先提出‘易刊为报’,以正校报是一张新闻报纸之名”,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短短一两年内大多数校刊改为校报,“大学名称+报”的报头格式趋于统一。二是建立了校报运作体制。称谓改变之后,很多高校挂牌成立了校报编辑部(室),明确了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的地位,自觉按照新闻纸的规律和要求办报,建立规范的采编制度,强化新闻性,增加信息量,提倡短新闻;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时效性。三是各地校报研究协会组织建立,并促成全国协作网络体系的形成。1982年,新时期全国第一家省级校报学术团体——黑龙江省高校报刊研究会暨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1986年,中国教育新闻工作者协会(1998年撤销)在北京成立,下设大学校报工作部。各地校报研究协会组织建立,形成了校报交流、沟通、开门办报的机制,并为全国校报整体功能拓展、提升影响、反映发展需求提供一个重要平台。著名学者方汉奇先生在编著改革开放后新闻事业发展史时就指出:蓬勃发展的高等院校校报也是教育报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革后,高校基本都复办或新建了广播站,添置、更新设备,改善了广播条件。新时期广播宣传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自己制作和播放节目,多以新闻、音乐、文学、休闲、体育为主。由于广播站主要依靠学生力量,制作节目主要是为满足学生的文化需要,渐渐发展成为校内最活跃的学生社团之一,涌现一批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主持人。高校电视台成立之初很多都依托高校的电教部门,以后逐步归属党委宣传部领导,在运行机制和业务上得到统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化教学的需要,许多高校逐步配备电教设备,开始制作教学片,并建立基于电化教学的电视播放系统,形成了高校电视媒体的雏型。北京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89年,最终由宣传部、校刊编辑部和电教中心联合创办。设备提供以及技术支持维护由电教中心负责,节目设计和制作内容由校刊编辑部构思。电视台是校刊的一种延伸,使其具有可视性。北京师范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2年,成立之初就是学校宣传部领导下的独立单位,有一定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随着广播发展,电视台创立,高校新闻宣传呈现多样化、立体式发展,宣传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实效性越来越强。

(2)高校宣传的全面展开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

1989年动乱之后,高校贯彻中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学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2年围绕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1993年,以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为契机,思想界、理论界都掀起了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1994年,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紧密围绕和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改革学校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完善学校德育的管理体制,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纲领。1996年纪念长征六十周年和孙中山诞辰一百三十周年,199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1998年抗洪抢险和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以及“三讲”教育等,高校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19941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高校新闻宣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校报按照新闻报纸的特色和规律加快改革建设步伐。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新闻出版署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新出报[1998]324号》文件,规定高校校报由内部刊物被纳入了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的报刊系列,获得了国内统一刊号。并从名称、形式、内容到出版管理等方面,校报都有了统一的规定,被纳入国家新闻报纸发展的总体轨道中。进入90年代,高校校报的发展保持良好势头。1993年,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成立大会,该会是经民政部核准登记注册的、有独立法人的国家一级学会。协会成立后,组织召开了首届校报展评和首届学术研讨会,并在组织校报工作交流、业务研讨、学术研究,特别是推动国家新闻出版署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校报建设文件的出台,以及进行全国校报评估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各高校校报不断推出创新举措,特色更加鲜明。

校园广播、电视宣传也加快了发展步伐。90年代初开始,广播站纷纷改名广播台,扩大规模,提升规格,开设校内调频频道,开播谈话类节目。同时,高校广播宣传工作也走向联合。1996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高校广播工作联谊会,此后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广播宣传工作研讨会”。校园电视台的发展尤为显著,国内的不少著名高校纷纷成立电视台,清华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1年,北方工业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1年,山东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4年,浙江工业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电视台成立于1998年。大学电视台主要围绕学校改革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制作新闻或者专题节目,弥补了平面媒体的缺憾,新闻传播更加及时、迅速,也更加生动好看。有的大学电视台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如北京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校电视台和美国的南海文化公司合作制作了一部百集的教学片《中华文化讲座》, 在北美地区播放,受到当地华人的极大好评。李岚清评价该片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是把“把大学课堂延伸到社会,把高雅文化普及到大众”的重要尝试。

(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始走向成熟,我们在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宣传工作的新方法、新形式、新载体。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008年,胡锦涛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为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充分发挥在理论学习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等多次主题学习活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促进师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集中多学科专家的优势,通过撰写文章、召开理论研讨会、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多角度研究党的理论,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科学实质等,推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党的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宣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为适应高校新闻宣传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成立新闻中心,统筹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到本世纪初,建立新闻中心的高校已经有一定比例。新闻中心作为独立服务部门,管理校园媒体包括校报、校电视台、新闻网、广播台,并把对外宣传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但在不同高校,宣传部和新闻中心的关系是不同的。北京师范大学最初成立新闻中心是作为学校服务中心之一,相对独立,但在具体工作中,党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职责分工相同,很难明显区分。所以在2008年机构改革时,新闻中心挂靠党委宣传部,更利于理顺工作机制,推进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新世纪,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高校宣传工作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把网络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逐渐建构以网络为主导媒体的新闻媒体新格局。2001年前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率先开通新闻网站(即以新闻网命名的动态网站)。新闻网站最初主要是单项宣传报道,设立时政新闻、学校动态、院系活动、校园文化等栏目。随着web2.0时代到来,高校新闻网站开通互动平台,成为引导校内舆论的重要平台。进一步突出新闻服务功能,设立学校公告专栏,把学校即将举办的重大活动、学术讲座、国际会议等告知广大师生。当前,高校充分利用手机报、微博等新的信息平台推进高校网络宣传向纵深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很多大学开通官方微博,及时向外界发布通告学校的新闻信息。201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手机报正式开通,手机报面向全校师生,极大拓展新闻宣传的覆盖面,而且通过主动提供信息服务,便于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关注。

在发挥传统校园媒体作用的基础上,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新格局。校报最先尝试网络化建设,在2000年前后,国内有小部分校报开始推出网络版(有独立页面和网址的报纸电子版),如《山东大学报电子版》、《新清华电子版》等。2000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学生会联合发出倡议书,倡导大学生应当担负起建设网络文明工程的重任,在首都高校中引起积极反响。对于校报的上网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努力建设好本校校报的电子版、网络版,提高校报的新闻时效性,及时更新校报网站新闻内容”,促进了校报网络化建设进程。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校报数字化一期工程完成,实现了建国以来校报网上阅读和查询,是国内首家完成校报数字化建设的校报。高校加快推进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融合,通过把广播、电视节目搬上网络,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同时尝试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学校重大活动网络直播。

     回顾建国以来高校宣传工作,经历曲折发展和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产生几个重大转变,以上传下达、注重理论说教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宣传教育模式实现某种突破,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通过新闻报道,贴近师生实际、树立身边典型、凝聚大家力量的思路上来,使宣传工作的教育引导功能和激励鼓舞功能、成就人才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宣传媒介看,由校报为主导媒体向以网络为主导媒体转变。从宣传的工作机制建设上看,从以宣传者为中心向以师生为中心转变,关注受众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调动广大师生的力量,构建人人都是“宣传员”的工作新机制。

(二)建国以来高校宣传工作的基本经验

回顾和总结新中成立以高校宣传工作的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经验。

1、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员工,这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创新的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的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回顾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原则,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员工,理论武装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高校先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江泽民文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广大党员干部,统一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宣传工作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把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从高校来说,宣传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 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既是高校宣传工作的基础,又是高校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宣传工作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主动服从和服务于高校工作大局,紧紧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来开展工作,在服务中心、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中体现宣传工作的价值,而不应与高校工作大局、中心工作形成“两层皮”。

高校党委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领导核心,是高校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坚持党政密切配合,使宣传工作融入到学校工作大局特别是学校中心工作中去。高校宣传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 突出教学科研工作这一重点, 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加强对学校中心工作的宣传, 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把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上来。注重宣传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与师生成长发展相结合,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要主动宣传教学科研成果,树立品牌形象,提高高校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

3、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是高校宣传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宣传工作伴随着工作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颁布,对高校的政治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了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宣传工作主要任务,明确新时期高校宣传工作的指导原则、工作重点和保障条件。近年来,高校党委按照中央宣传工作的精神和原则要求,从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形成了内容具体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系列宣传教育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而使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4、不断创新内容和方法,保持宣传工作的活力。长期以来,高宣传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新闻宣传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宣传方式,努力建设立体式宣传新格局。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思路,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5、坚持人为本,关注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全面发展,这是宣传工作的立足点。教师是大学的主体,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的重要载体。高校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坚持教师主体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实践者。改革开放之初,高校积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知识分子平反,重新确立了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进入新世纪,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教师的成长发展,不断推进民主办学的进程,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培养、使用和凝聚高层次人才作为实现高校科学发展最关键的战略任务,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是个思想非常活跃的群体,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高校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注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阅读:1276 次

徐艳华的文章
我国高校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及国外高校新闻宣...
高校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研究
高校宣传工作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