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文化强国与文化战略
作者王岳川              日期:2012-12-30               阅读:1369 次
二十世纪,中国与美国长期以来军事对抗、经济封锁、政治对峙、文化冷战。如今,美国仍没有放弃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封锁中国遏制中国。但是如今崛起的中国已经不可能被任何列强随意挑衅和欺负,相反,面对和平崛起的中国,美国必须学会平等对话和互相倾听。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不可能通过一方征服一方臣服来达到平衡,而只能求同存异。事实上,世界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和模式有多种,不仅仅有西方现代化模式,而且有中国现代化模式。中国现代性不可能是西方现代性的翻版,中国现代性将证明,她在文化观、价值观、宗教观和体制性等方面都是根植于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崛起正在改写人类历史,崛起的中国不再是一个边缘国家,而是一个正在参与改变世界的大国。 一 和平崛起需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国形象包含四重形象,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文化形象。中国形象中的经济形象是辉煌的,政治形象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信任,军事形象也正在崛起和获得认同,但是文化形象却处于不利之境。可以说,大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立中国文化战略和国家话语,迫在眉睫。 事实上,中国遭遇的东海和南海危机,表面上是西方国家搅局南海,使得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问题日益复杂化。而深层原因,是中国“汉字文化圈”长期以来已经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南海一些国家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因此,只有恢复和重建汉字文化圈,诸多问题才能良性解决。 2001年,美国遭受了恐怖主义的“9•11”,失去了双子大厦;2009年,美国遭遇金融“9•11”,失去了整个世界的信赖。尽管其GDP仍居世界第一,但已经遭遇到各方面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生活方式与艺术观念正在走出它哪神圣的光环。可以说,金融危机宣告美国的玫瑰色梦的破碎,也直接地暴露出美国的文化危机和生存危机。 人们应该在美国的生活方式的光坏中看到那些负面的东西,那就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正当消费是正常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消费,但消费主义是超过支付能力去花明天的钱,去买大别墅、跑车等。消费主义使全体美国人都向全世界借钱,最后出现问题。而东方是量入为出,不过度消费。西方应该向东方学习。美国人总是大把花钱,美国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着33%的资源,是中韩等国的10倍以上,如果全世界都如此,地球是不堪重负的。相比之下,东方则是节俭主义。就个人主义而言,美国人与人之间冲突很厉害,动辄 武力解决,动辄法庭上见。而东方是集体主义,强调谦让、商量、和为贵。消费、享受、个人都无可厚非,但不加节制地追逐它们必然使整个社会出现问题。美国人是当今世界举债度日的集中代表,他们透支着地球的资源,透着这全球的财富,透支着人类对它的信任与忠诚。美国绝非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是一个需要透彻分析、冷静反思的国家,否则,对美国文化的顶礼膜拜势必使全球文化匍匐不前,这对整个世界文化生态而言都是可悲的。 就文化艺术而言,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文化艺术界高歌猛进,整个人类开始跟着美国文化走,直到人类遭遇了艺术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宗教危机、生态危机几大危机的共振现象。今天,其经济危机表明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出了问题。在“玫瑰色的美国梦”醒了以后,人们应该从后殖民误区中出走,开始重新认识和重估这个世界。 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全人类跟着西方文化模式走,是否是人类的福音?东方文化是否可以提出自己的文化精神,努力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东方创新文化播撒为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新文化元素?中国文化是否应该在一个世纪的“去中国化”之后,思考“再中国化”问题?在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种族主义、原教旨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阴云笼罩的世界上,中国文化是否可以散发出一种清新刚正之气以使世界增添可资选择的和睦、和谐、和平的新方案呢?曾经辉煌无比的汉字文化圈早已名存实亡,被英语文化和周边国家文化挤压得已经四面楚歌,中国能否成功突围,重振汉字文化和文化中国? 大国文化崛起自然不是空洞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扭转文化趋势不必总是“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果这个大势本来就是被伪装的,我们又该如何?在后现代、多元化的社会,真正的规律也许是蝴蝶效应,一个微小的事件就可能改变世界。当今世界是一个从“大趋势”到“小趋势”的世界。正如美国马克•佩恩 (Mark Penn.M.J.)和金尼•扎莱纳(Kinney Zalesne.E.K)发现了当今社会中的很多“小趋势”,在《小趋势》(microtrends)书中说:“今天,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交流的小型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个人主义被注入了新的含义,而这种赋有新意的个人主义正在有力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如果一种趋势涉及到百分之一的人口,就会对电影、畅销书或新的政治运动产生影响。个人选择的力量对政治、宗教、娱乐甚至战争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今天的大众社会,只要让百分之一的人真心作出与主流人群相反的选择,就足以形成一次能够改变世界的运动。”他们认为:所谓“小趋势”指的是一个国家人口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口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身体特征上相同或近似,构成一个群体并具有目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种“小趋势”。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人数不多却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 参见(美)马克•佩恩、金尼•扎莱纳著《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刘庸安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与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未来的冲击》(Futureshock)[ 参见(美)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Megatrends)[ (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孙道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相比,《小趋势》代表了“世界是平的”的后现代时代,社会零碎化和差异化的趋势——世界正在被分割成几百上千个群体。小趋势要求人们正确观察那些小群体的发展,它们能改变一个社会发展的命运,可能煽起一场运动并改变你个人的生活。当今世界的小群体有大能量,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将整体改变世界的大趋势和基本格局。如今,大趋势决定世界发展方式的想法正在逐渐失去说服力,能够裹挟着人类一起走的全球化同质化的力量正在消失,美国和世界正在被一些错综复杂的选择拉开距离,这些选择大量存在于“小趋势”之中。 不妨说,在全球化、同质化让位于差异化小趋势的当今世界,在西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蔓延中,东方文化的发言变得殊为重要。中国文化输出将使得中国现代经验逐渐成为世界的经验,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将使得东西方共同形成“世界新秩序”,不仅能优化全球性的资源配置,而且正在取代以前的民族国家体制中的话语运作结构。这一切都造成了全球知识分子在问题意识、自我身份、知识价值定位等方面的全新立场和身份定位。这种从宏观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大趋势的分析,到微观文化传播消费意识形态小趋势的转化,使中国和西方问题有可能得到真实的显露和解决。 由大而小使我们发现世界法则的多元化,而由小而大则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小趋势并不会自甘于小趋势,一个能量极大的小趋势必然是星火燎原。同样,在地球越来越小的时候,人际交往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还要看到一个更为辽阔的世界。其实,那些一味目光向内感叹地球变小为“地球村”的人,没有注意到时代已经悄悄发展而进入“星际交流”的太空文明时代,中国文化应该在新世纪有大的作为。 中国崛起在世界文明中越重要,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话语中就越重要。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的,而且正在成为世界的。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其自身文化立场,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众多思想家互动形成大国文化身份的价值认同。发现东方、文化输出与守正创新是新世纪中国崛起的文化战略,也是新世纪中国的文化安全。这意味着,新世纪中国文化不再亦步亦趋地追逐西方潮流,而是“走出去”成为人类的和世界的!在我看来,文化走出去是东西方之间的差异性文化的魅力对话,走出去战略是可持续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走出去的实践是在全球化中传播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中国文化新精神。东方西方对话的多元性将取代西方霸权的一元性,人类和谐共生将取代任何对世界发展趋势误判而导致的对立冲突。 发现东方,意味着大国文化身份重建与中国文化复兴紧密相关,同时还意味着,文化提升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赢得世界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一言以蔽之,文化定输赢,和谐救人类! 二 “汉字文化圈”辐射力亟需重建 当今世界,国人的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情绪未能真正放下来。欧美亚非拉没有一个国家说要打倒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一个国家有良知的学者说要打倒古希腊、古罗马。唯独中国有激进主义传统的学者众口一词地说要打倒“孔家店”——将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虚无化。我们这一代学者要从弥补我们前辈的文化失误,以及过分的激进主义所导致的文化自卑与溃败。对此,我提出要走出国门,将中国和谐文化输出到国外。 走出国门很难,更为严重的是,中国文化对“汉字文化圈”的辐射力已经基本消失,中国对韩国、日本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的影响基本上不存在,相反这几个国家都变成了“英美文化圈”的追逐者和中国成为若即若离的仇人,形成大国文化亲和力丧失后的对峙状态。中国对地震后的日本抱有同情心,但是日本的调查却显示:仇视中国的达到78﹪,这比二战以前还要厉害。而且日本处处触及中国的底线,如果没有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这个仇视的数据还会上涨。韩国对中国的误读也是如此,但是越南更加厉害侵占中国西沙和南沙群岛。就连新加坡的李光耀也公开表示:只有美国可以抗衡中国。中国的周边国家有很多华裔,甚至新加坡75﹪都是华裔,他们对中国文化并不亲和,相反是冷漠或隔膜的。 今天局势非常复杂,西方霸权势力和国人的崇洋媚外双重地阻扰中国文化的海外输出工作,所以中国有大胸怀的文人、有前瞻智慧的学者,任重而道远。中华文化如果象同顶级茅台酒一样主动地向海外输出,中国文化在世界就会有比茅台酒更醉人心脾的醇香。 当前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 济并不决定一切。南宋的时候,中国是GDP最高的国家,一直到清朝中叶中国的经济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比今天美国占世界的比重还要大。但是富国不等于大国,大国不等于强国,强国不等于霸权之国。南宋的GDP虽然很高,但是却被元朝灭亡了;明朝的GDP也很高,但是清朝入关又灭了;到了康乾盛世以后的中国的GDP又一度很高,但不久就被英国打败,并且是败仗不断。一个富国在丛林法则的狼群战术中是更危险的,一个真正击不败的民族,一个打不垮的人,必定是精神的强悍,而不是只有财富盈门。中国今天的文化软实力如果上升到国家的国策并落实到微观的战略实施中,中国的文化气象将在复兴之后而获更新。“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应该说从文化的意义,已上升到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今天的国泰民安,仅仅靠军事、靠技术、靠经济是不够的。有史为镜,秦始皇奉行法家吞并六国,秦朝却仅二世就灭亡了。汉朝独尊儒术,却延续了四百年。我们不能忘了“武能平天下,文亦安邦” 的祖训。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框住,而是像“黄帝四面”,这不是说黄帝有四张脸,而是说黄帝眼观心怀东西南北四面的天下黎民。西学是中国做学问的一个前提,因为在全球化时代的西方话语是强大的,如果不懂就难以交流与沟通。但是如果只是懂得世界,却不要本土的文化精神,那是另一种丧失文化根基的不自信,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根基。一位学者和艺术家要成为时代的领军人物,就是要懂得时代的气象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超越自我命运而把握时代的精神。今天的时代精神,可以“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来简括。高水平文化,超越性的精神必须坚持,否则中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也不会成为世界强国。各国家之间比的是文化软实力,如果我们不懂得“软实力”的涵义,不懂得这个时代精神的正大气象,满足于做井底之蛙肯定是自废其功而难成“家”的。 希望更多的媒体能唤醒更多有良知的国人,唤醒更多的有文化的高端人才,将中国文化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地输出,坚持在海外树立起具有正大气象的中国文化。我想,只要我们生在中国,就要坚守东方文化输出,坚持文化创新回归经典,坚定地走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的“丝绸之路”。一息尚存,我必将继续行走在“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漫漫长途上! 三 当代人的幸福指数与灵魂安定 “精神”一词语出《庄子》。庄子认为:“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庄子•刻意》),而远离躁动的虚静是精神完满之本:“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 德国教育家洪堡说:“教育的真正成绩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可见中西思想家都强调教育精神的非功利性和精神的道德完善性。 但今天,肉身沉重而灵魂轻飘,似乎只要肉身安定了,让灵魂飘逝也无所谓。我们可以从俄国女作家拉祖莫斯卡娅的著名戏剧《青春禁忌游戏》中感受到精神信仰危机问题: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四个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到老师家为她庆祝生日。他们唱起了生日歌并带来了生日礼物和祝福。然而当几个孩子表明了他们真实目的——考试成绩很差而想拿到老师手中的保险柜钥匙调换试卷。女教师在震惊中加以拒绝,明白了自己所信仰的教育已经完全失败,孩子们可以撕下面具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击垮老师,学生们开始了丑陋的表演:喝酒、甩东西、嘲笑真理和良心、讥讽女教师的处境,男学生竟然当着女教师的面假装强暴女学生。女教师的精神防线崩溃了,她意识到整个俄罗斯教育其实培养的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在这场搏斗中她唯一凭借的是人类的起码良知,可是这太单薄了。为了阻止强暴女学生,她交出了钥匙并把自己锁进了卧室。老师的悲伤欲绝使其他的三个孩子突然醒悟,他们把钥匙挂在了女教师的卧室门口。天亮了,他们发现女教师已经吊死在卧室中。这一悲剧震撼人心! 当代人在物质逐渐丰富提升中,对生活幸福感受的指数却下降了不少。可以说文化和教育中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问题是世界性的。可以说,当代教育的症候、精神的无所依、价值的漂泊感和金钱至上主义,是因为现代性在强调金钱、速度和时间的同时,抛弃了人类赖以生存诗意大地和精神拯救维度所致。那么,如何重新回到精神重构的新理性,回到原初生命源头大地之上,进入意义世界寻觅向本源靠拢的可能性?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普遍问题与未来使命。 道德沦丧的原因也许不在于那些基本的道德自然律泯灭了,而在于在现代性的规约下,这些道德律被抽象成为一整套高高在上的命令,失去了人们可以直接感受的那种鲜活感,最终成为一种能带来直接经济或社会利益的虚伪表演,当代人对道德的不信任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此。我们应恢复道德作为人心灵自我净化的功能,唤醒的是人类善良的天性,摈弃说教式的道德,回归到日常感受性的底线道德,抛开成文的律令,增加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中间环节,重建公共的空间,将使得当代人随着城市变化、空间变化和心理变化而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在强调精神价值的合法性中,厘清消费主义的弊端,开始正视并增加自我生命的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与消费指数必能混为一谈。韩国金京一教授在《孔子死,国家兴》一书中有一资料:近年来,在韩、中、日三国曾有一份民意调查,问“东方的儒教文明,能成为现代世界普遍指导理念吗?”在被调查者中,回答说儒学文明是现代指导理念的,韩国占90%;中国占22%;日本占63%。这一份民意调查,意味深长,中国知识界应该警醒。 如今全球化问题被许多人误读和争论,在许多人心目中,现代化就等于西化和全球化。这样世界上就只有一种现代化模式,只有一种全球化模式,全球化就是全盘西方化。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为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要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为什么在工业文明的黄金时代的梭罗会远离尘嚣静静地写《瓦尔登湖》,为什么米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美国社会引起那么大的共鸣? 中国的消费主义者在拿来主义进行了一个世纪以后,传统编码被消解的时候,人们还能做什么呢?在我看来,一个民族,她的文化就是她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在中西交流中我们拿来太多而输出太少,以至于今天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笔巨大的中西交流的“文化赤字”。 希腊俄尔菲神庙上铭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面对历史我扪心自问,我们对于自己处身的文化究竟了解多少?世界对于中国又了解多少?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穿越种种迷障和幻影,恢复被误读和遗忘的文明以本来面貌?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再也不能像灰姑娘一样等待西方来发现来表述。我赞成赛义德的观点:我们能够也必须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述。 面对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应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简单生活方式和简单消费的方式。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潜在逻辑,使中国的消费主义日渐明显。有识之士张扬绿色生态生活方式:现代化或现代生活不是高楼、汽车、病毒、荒漠、沙尘暴,真正的优质生活不需要太多人工的雕饰和超过需要的物质炫耀。如今西方许多人已经认识到“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生存方式的弊端,中产阶级中更悄然兴起了“简单生活”—把家搬到乡村,自钉木板房,不使用过多电器,挣有限的“薪水”,充分享受大自然中的空气、阳光。 社会学家认为: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简单生活”,在21世纪它必将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也许,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消费,也就是像托尔斯泰晚年素朴的生活可能会重新呈现出魅力。 事实上,人对外界空间的无尽征服,使人变得越来越渺小。今天英国科学家告诉大家,地球环境在恶化,在百年左右海平面将升高而使沿海城市淹没,而南极冰层的最终消融,其破坏一方面将使冰川下深冻的数百万年前仍然存活的瘟疫病菌随洋流传播,人类对这种病菌没有任何免疫力;另一方面,南北极的冰层融化后,海平面将升高七十米,这意味着沿海国家的日本将在沉海,威尼斯将在海底,世界很多海边城市都将被淹,人类上万年的富饶的平川都将沉在海底。如果扩大城市和过度消费自然资源,增加温室效应,未来世界将并不美妙。因此,人类的未来应该是东西方所共同来思考的未来,也是在东西方对话中生出新世界蓝图的未来。 四 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希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被美国人教会了对文化“无深度理解”或者“浅度理解”。CCTV春节晚会不需要大型交响乐曲或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而小沈阳或二人转就可以把14亿中国人搞得惶惶然不知所终,使每一个人都好似在浅表上滑行,在小丑般的快乐中获得春节的大联欢。世界上其他国家很难见到民族的精神会餐是这样糟糕的垃圾食品。 在我看来,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文艺复兴。如果是第一次文艺复兴发生在500年前的欧洲,那么,第二次文艺复兴将是中国文艺复兴。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伦理的一次危机共振。美国人超前的消费让国库空虚、银行呆账坏账累积、大量公司倒闭。而中华民族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美德让中国人不惧怕金融危机。 中国人文教育刚刚兴起,就出现国际间的“文化战争”。我们提出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100~400所,日本就提出在本土之外设立日语教学中心100~300所,韩国成立数百所“世宗学院”和中国抗衡。东亚文化战争一触即发。在这一意义上说,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空前重要。这不仅仅是学会琴棋书画的问题,而是民族指纹、民族身份、民族认同感的问题。我们今天提出以我为主、强调艺术主流,西方的东西只能是中国文化的补充。因此,中华民族在今天要成为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的胜券在握者,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第一是在国内大兴人文教育,第二是在国际上大量实行中国文化输出。 只有三百年历史的美国在1945年以后,掌管了世界的政治、军事、文化走向——大抵做了两件大事情:第一,把世界从一战以后的30多个国家,二战以后的60多个国家,成功的变成了200多个国家。第二,用后现代主义边缘化欧洲的现代主义和亚洲的前现代主义,美国在霸权话语逐渐在全球形成。后现代之后的后殖民主义,其典型的特征在于不再是征服别人的领土和黑人奴隶了,而是语言殖民、心态殖民、金钱殖民。美国人正是敦促全人类在后殖民道路上跟随美国走。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大国地位的逐渐确立,大国文化安全必然提到当代前沿问题的议事日程。我们需要追问的问题是:整个人类文化紧跟西方后现代走是否是“精神生态”福音?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否应该力争在未来世界同西方文化一起成为人类的“新双元文化”?新世纪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面临问题及今后走向学术界是否应提升到“大国文化安全”的高度加以体认?我们是否可以提出文化“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在我看来,我们应当对当代中国文化中西方后现代虚无性和“妖魔化中国”的危险加以剖析,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去中国化”的问题加以深度批判,进而提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与“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应该形成良性互动,这才是未来人类的福音。当然这有赖于新世纪文化的“再中国化”,以避免日益恶化的“文化战争”。 中国需要更为清醒地认清西方“去中国化”在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形象的种种严重危害,弄清其根本问题的深层症结之所在。在我看来,“去中国化”现状隐含了一个严重的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横加干预的文化政治问题。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霸权主义开始急速升级,在其不断干预下,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去中国化”的恶性进程。西方的“去中国化”集中表现在“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上。1945年,朝鲜半岛从日本统治中解放出来,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朝鲜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废除汉文全部使用韩文的决议。战后日本投降后,转身成为美国的崇拜者。美国要求日本全面“去中国化”,这个千年年来受中国文化恩泽的影响深远的国家,加速了废除汉字的历程——中学课本中很少有汉文诗文,轻视汉字的政策导致了青少年一代对汉字的隔膜,日本年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日益疏远。1945年以后,进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越南语拉丁化运动开始加速,曾经“中国化”的越南知识阶层开始推进拉丁化文字在越南的普及并成为正式的越南文字。同样,新加坡是华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百分之七十五),通用华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但政府机构等多通用英语,学校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台湾地区所谓“教育部”仍在逆历史潮流而动,肆无忌惮地兴起“去中国化”浪潮,修订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不仅将教材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大量削减,而且将“中国文字”改成“汉字”,“国语文”、“中文”改成“华语文”,“乡土语言”改称“本土语言”。这种文化分裂主义的做法同国家分裂主义一样,是历史的倒退,必定失败无疑。 五 和平崛起需注重“文化创新” 中国发展的历史是坚持“王道”反对“霸道”的历史,这意味着中国不做全球霸权并反对全球霸权。我很同意学界的一种说法:中国发展的第一目标首先是世界化,即表明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发展的第二目标是中国化,即成为自己,成为自己并非复兴历史,而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寻找到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在中国崛起中,学者必须思考是中国当代问题究竟是什么?中国在国际化的学术话语是否只能有西方人提出来?中国思想是否应该成为西方学界关注的问题而非边缘问题?真正的学者应该提出在国内能获得学界认同,在国际可经得起批评辩论的中国思想。我们必须对西方神话般的“普世价值”增补差异性思维角度,打破文化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全面总结中国现代化经验中的“中国之路”,使知识界切实在文化创新和中国思想的世界化上做出努力。 几年前,我提出“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观念,进而提出要不断“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生命精神喷发状态,而“原创力”是文化生产力,可以表征大国文化形象。在全球化后现代语境中,新世纪中国文化应在当代中国文化流派众多的话语角逐中, 超越西化跟潮的流派横向移植, 超越五四情结的现代性诉求, 超越技法结构层面的艺术话语, 坚持以文化为心性的文化本源。如果说中国过去一直是西方影响中国,中国是“文化拿来”,那么从现在开始,中国开始独立创新自主创新,并持续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中国文化,使得人类不再患“文化偏食症”,而是去学会欣赏东方文化的精髓。我们必定会面对世界文化战争异常复杂的大格局,面对千年辉煌和失落的命运和难以预料的前景,对西式的文化霸权主义种种形态加以检视,对东西方文化价值和人类精神生态修复重建做多重深刻地反思——“再中国化”与创造中国“当代新思想”。 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30年后将与美国一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经济实力估计达到9万亿美元,日本是7万亿美金,美国是13万亿美元。大国正在崛起,作为大国文化的中国文化不应再亦步亦趋地追逐西方潮流,我们必须扬弃西方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艺术的低俗性和虚无性,吁求西方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更多关注,冷静思考人类的未来是否可以将东西方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来,在相互理解消除文化误读发现差异性文化之间心灵相似性。在真正的文化整体上创新中,在中国文化文艺复兴的广阔平台上,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气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让人类告别战争、瘟疫、罪恶,走向新世纪绿色生态的自然和社会。 东方的和平文化精神可以遏制西方的战争精神。在人类战争频仍而恐怖主义遍布世界的今天,在人类文化在西化主义中面临“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情态下,在人类精神出现价值空洞和生存意义丧失的新世纪危机中,在人类遭遇现代性陷阱和核战危机后,我们必得思考人类未来究竟应何去何从?!在人类遭遇到生态失衡的海啸以及地缘战争威胁的今天,作为东方大国应该深思,中国文化应该怎样创新并持之以恒地输出!东方应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对处于现代性弊端中的西方有新的启迪!从现在开始,中国人更应该站在人类思想的制高点上来思考人类未来走向,中国文化创新和超越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坐标!东方文化创新必然使西方文化单边主义和政治霸权主义走向终结! 我坚持认为:中国新世纪的守正创新的大国文化不是霸权性文化,不是“中国威胁论”的冲突性文化,不是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文化。中国文化是具有境界的精神文化,是怀有天下观博大精神博爱文化。在此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新世纪输出是对全人类未来的贡献。我们应努力进行中国文化输出,使中国文化和艺术逐渐世界化变为可能。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中国文化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将在坚持十六字精神:“发现东方、回归经典、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基点上,进行可持续的文化自我更新,进而走向绿色生态文化,知识创生文化。 根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2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学者越来越认识到:二十一世纪不再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塑造,中国在走向强大过程中,将会愈加肯定其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价值观,并创造出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模式。文化定输赢,和谐救人类!在世界文化大转型的时代节点上,中国文化应该扬弃其僵化的元素,发扬其美丽的生态文化精神,为人类的幸福指数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 警惕东亚文化战争与中国大国形象重建 现在一些国家除了经济方面的争端外还乐此不疲地打文化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两大已经遭到了质疑。印度学者质疑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因为异想天开拿不出证据而成为学术界笑柄。韩国学者用《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质疑中国的“雕版印刷”的发明权,用《直指》金属活字质疑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其后更是提出若干违反历史常识的说法: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的,称之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王羲之《兰亭序》是用韩国的高丽纸写的等等,不一而足。还有日本考古学家藤村新一长期弄虚作假将文物埋于地下尔后“发掘”,将日本历史从3万年推到了70万年,这无非想说明日本文化是亚洲最早的文化形态,没有受到中国的影响,这种伪考古使其最终成为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丑闻。 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要如此这般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后会有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的图谋呢?为什么有外国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港独、台独、藏独、疆独、蒙独、鲜独……?这里面的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中印文化交流有个很大的背景,关乎国家形象和南亚地缘文化战略。中国西部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文化基地,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紧密相连了上千年,然而,当今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可以说,自80年代美国插手中亚问题以后,中亚问题的恶化已经变得无法控制。 中国东北面临朝鲜半岛。千年的东北亚历史中,中国和朝鲜半岛有很多文化交往和民族冲突。朝鲜民族那种强悍冲撞的高丽精神,使得对历史和人物的理解发生了不小的偏差,导致东北亚的地缘形势的微妙复杂。这些年,我多次去仅有4800万人的韩国,其民族主义情绪强烈超乎我的想象。我几次和韩国学者进行关于中韩文化的对话,气氛都非常紧张。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中国重新崛起使得日本对作为大国的中国充满了恐惧和防范心理,日本右翼的日益猖狂很能说明中日关系的紧张度。我在日本客座教授过两年,深深地体认到日本和中国的紧张关系,不管是渤海湾,还是东海油气田问题,还是靖国神社问题都使两国关系变得敏感而艰难。东南方向的是台湾岛,台海紧张导致东太平洋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美国日本的防卫使得中国成为受困于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和越南的岛链式困局。 中国南方是越南,由于西沙群岛争议,中越之间民族芥蒂和国境冲突并不是不可能日益明显,越南在南沙群岛26个岛屿大量盗采中国石油,这一状况不能坐视不管,必须遏制。与我国大西南接壤的是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中印之间的历史宿怨仍未消解,印度发展核潜艇和核武影响到南亚地区安全,印度反华和亲华的论调交替出现。印巴局势仍然很危险,核竞争还在继续,再加上中印1961年的边境冲突,到现在两国交流甚少。我国的北部是关系微妙的俄罗斯和蒙古,很难有延伸之地。可以说,中国地缘形势十分复杂。就地缘战略意义而言,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成为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主要方面,直接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不能掉以轻心。 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如果充满了仇恨,充满了复仇,这个世界的未来就太令人悲观了。如何避免战争,如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用文化来化解,只有文化才能使世界成为和平的国际形势。如果西方“困龙”计划成功,崛起的中国龙将没有出海口——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群岛加台湾,中国整个东部的海运线就受到威胁。 中国文化和艺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重要文化地基。1945年二战后美国提出“去中国化”,首先要求日本“去中国化”,日本在长达半个世纪废除了汉字,最后发现使用不方便才恢复了1800个汉字。其后美国要求韩国、朝鲜废除汉字,当时韩国以写中文为高雅,结果韩国和朝鲜废除了汉字,连书法都用韩语的拼音。之后新加坡、越南、中国台湾的汉字使用也受到影响。曾经中国台湾中小学课本古代诗、词、文比重占70%,后来变为60%。汉字在一次次的简化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东方的和平文化精神可以遏制西方的战争精神。在人类战争频仍而恐怖主义遍布世界的今天,在人类文化在西化主义中面临“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情态下,在人类精神出现价值空洞和生存意义丧失的新世纪危机中,在人类遭遇现代性陷阱和核战危机后,我们必得思考人类未来究竟应何去何从?!在人类遭遇到生态失衡的海啸以及地缘战争威胁的今天,作为东方大国应该深思,中国文化应该怎样创新并持之以恒地输出!东方应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对处于现代性弊端中的西方有新的启迪!从现在开始,中国人更应该站在人类思想的制高点上来思考人类未来走向,中国文化 创新和超越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坐标!东方文化创新必然使西方文化单边主义和政治霸权主义走向终结!

  阅读:136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