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梁柱              日期:2013-03-01               阅读:4018 次

   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是毛泽东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抗 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采取“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的方针。前者,正确处理抗日的需要与群众负担的关系,做到负担虽重而民不伤,只有休养民力,才 能支持长期的战争;后者,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实行这 种兼顾的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促进了解放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说:“这 是一个什么方针呢?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统筹兼顾。这也就是说要兼顾 各方利益。他要求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毛泽东还具体提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总之,国家和工厂,国 家和工人,工人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 政。”他称统筹兼顾“是一个战略方针”,“实行这样一个方针比较好,乱子出得比较少。这种统筹兼顾的思想,要向大家说清楚。”

   毛泽东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是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总题目下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出现大多 是同我们社会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相联系的。对各方利益是采取兼顾,还是只顾一头的方针,是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这样 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不能只顾一头,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都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 指导意义。

  当然,新时期的情况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面临的任务和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比以往复杂得多,但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中心问题,仍然是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其中因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发的矛盾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和具体 政策措施上的某种失误,出现了严重的贫富悬殊、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问题,这不但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紧张,在社会上出现了相当数 量的“弱势群体”,这已成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且也造成社会心理失衡,从而诱发群体事件和社会犯罪率上升。事实表明,能否建立和保持良好 的、健康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而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有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如果人际利益关系紧张,社会秩序失衡, 就会以邻为壑,以自然(环境、资源)为破坏、掠夺对象,只顾个体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一切唯利是举,不顾后果。这种人人为自己谁 来为大家、为子孙后代呢?那将是一幅多么可怕的社会和自然界的景象。

  我们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不谋求任何私 利,因而能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循此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从毛泽东的“统筹兼顾”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 生动反映了这种尊重客观规律的自觉性在不断深化。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首先,要协调各方利益,必须坚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经济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如若这个 基础被削弱、被瓦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失去凝聚人心的根本条件。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都要自觉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把国有经济搞活、搞强、搞大。其次,要重视分配问题。邓小平离开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他指出“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少数人获得 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他认为解决分配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这是十分深刻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 研究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善于运用毛泽东统筹兼顾的思想,协调好各方利益。再次,要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决不等于完全排斥计划。邓小平突破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的束缚,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可以用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计划就是调控。如果排斥 调控,就会使我们处在一种无政府、无作为的状态,这是十分危险的,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再者,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讲政 治、讲理想、讲风格。要坚决抵制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涣散人心的种种错误思潮,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加强人民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还要提倡 讲风格,讲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弘扬团结互助精神,培育社会浩然正气。只有这样,才有 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本文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阅读:401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