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几个问题
作者吴树青              日期:2013-05-06               阅读:4248 次

 【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五项能力中,首先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教授就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以期对大家深入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有所裨益。

  为什么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列在五大能力首位?

  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五项任务和五大能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而这诸多方面的建设又无不以经济为基础。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最集中地体现在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决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列在五大能力的首位,也充分表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实现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迫切需要。我们党所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因为在总结历史经验中认识到过去我们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把经济搞得太死,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能够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能够发挥出它固有的优越性的道路和方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应当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实践已经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从上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解放和发展,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获得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也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的认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但也应当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和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试验的过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毕竟还不长,还有许多规律性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还需要做出更加艰巨的努力。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使经济得到既快又好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也是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前进。根据各国实现现代化的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既可能成为“黄金发展期”,也可能成为“风险突发期”。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徘徊不前,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现代化的愿望就可能落空。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经济体制到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根本性转变,我国社会已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许多经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如“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各种社会差距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性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等等开始凸现出来,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新的矛盾、问题、困难还会不断产生。所有这些都对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对自身正反面各种经验进行总结。开创性的实践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是解决党领导经济建设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办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由于我们党长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执政,我们的广大干部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认识还不成熟,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还缺少经验。根据有关部门对干部的一次问卷调查,在受访的县级以上干部中,66.9%的人表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这种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长期以来我们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的积习不容易彻底改变,我们的有些干部还没有学会熟练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推动经济建设,仍然沿袭传统的领导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单纯用行政手段处理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当前在土地承包、征用土地、城市拆迁、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安置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之所以屡屡发生问题,甚至出现严重影响安定团结的事件,常常同一些地方、单位的干部以行政命令强制贯彻其意图,作风简单粗暴分不开。此外,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用行政命令、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象,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用行政手段干预信贷资金的分配,阻挠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等现象,也绝不是个别的。因此,彻底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旧习惯,虚心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科学管理模式,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指导实践,努力提高广大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怎样才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本质。早在1979年底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时就指出,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是,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实行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法,它既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都必须遵循这种共同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样必须牢固地把握这种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其经济运行的机制,配置经济资源的方式和方法,而在于市场经济是在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下运行,服从于什么样的目的,即它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在于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终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决定了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牢牢地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同实行市场经济的手段、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正处于并且在很长时期内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这种状况在相当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在这样的国情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特有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这种特殊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市场经济同我们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由市场而不是政府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基本特点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当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根据市场价格提供的信号决定自身的经营方针和方向,在市场竞争中承担优胜劣汰的后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价格机制又成为调节供求关系和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因此,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意味着要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并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适应这些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推进相关方面的改革。如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另一方面要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和丰富市场主体的范围。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又如在健全市场体系方面,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同时要努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以及国际市场自由流动,等等。

  在坚持充分发挥和加大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党的十四大在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之所以要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因为对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来说,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企业根据自身利益决定的行为对他人或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即外部性问题,解决不了囿于企业自身利益很难有效提供无利可图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解决不了由于竞争必然产生的垄断破坏市场机制、影响效率提高和阻碍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解决不了市场机制在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方面的无能为力问题,等等。一句话,市场经济本身存在一系列“市场失灵”和“市场失效”的问题。马克思当年所以否定资本主义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就是因为看到它在提高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的严重恶果,使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充分有效的利用,并带来严重的经济震荡和危机。邓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之所以强调要同时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方法,目的就在于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

  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必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同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正确地全面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为此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发展的涵义,深刻认识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当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社会主义要求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而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并且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因此,必须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总结改革以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改革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提出了需要切实解决好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重大关系。这就是: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重大关系能否得到正确处理和切实解决,直接关系能否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关键问题在于能否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工作中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说,历史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产生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经济根源。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因此它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它允许社会存在收入差距;特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承认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收入差距适当扩大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不承认两极分化是合理和进步的现象,并且以消除两极分化为自己的本质要求之一。

  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城乡人民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不仅严重影响城乡关系,而且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缺乏足够的购买力,严重影响内需的扩大,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却日益“步履蹒跚”。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国土面积的71%,但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17%,年均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4%。广大的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滞后,不仅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和睦的大局。至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并呈继续扩大之势。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率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层的收入增长越快,收入越低层的收入增长越慢,中等偏上的收入层的收入增长快于全国平均增速。这表明,社会财富正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这些先富起来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勤劳守法起家,但不可否认有些不是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而是利用经济转轨时期体制和政策上的各种空子,采取种种非法手段,巧取豪夺、残酷剥削、权钱交易积累起亿万财富。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严重不满,引发了一些暴力事件。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成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问题。

  邓小平在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时强调,实行这样的政策的目的,是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他在晚年十分关心收入差距过于扩大的问题,认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认为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必须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现阶段,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注重兼顾社会公平。党和国家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都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能力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从当前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在宏观调控中要突出“五个更加”,这就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加注重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必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加强统筹协调,使各项改革互相促进。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是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这六个方面,概括地说就是想大事、把方向、管全局、抓关键,即通过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法律,提出奋斗目标和任务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同时,还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行为原则,即: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总之,认真贯彻执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其他方面的执政能力,我们一定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圆满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党的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

  (作者: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经济学家)

  来源:前线 2005年第1期 



  阅读:4248 次

吴树青的文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好”与“快”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途径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几个问题
宣传普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经济学发展
创新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