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新体会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这里,引人注目地以"又好又快发展"取代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它鲜明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但是,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是不是意味着速度问题对我们已经无足轻重了呢?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快"与"好"呢?
在发展问题上,"快"与"好"这些概念最早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在字面上多快好省是一个统一的要求,多快好省四个方面应当是互相结合而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当时都把高速度看作是总路线的灵魂,把"快"当作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在贯彻总路线时往往突出"多、快"而忽视"好、省",产生了以高指标、浮夸风为重要特征的"大跃进"运动,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改革开放以来,吸取"大跃进"的历史教训,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中在重视速度的同时,逐步把"速度"与"效益"即把"快"和"好"进一步联系起来。1981年底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确定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时,特别强调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这个前提。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又将"效益"提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并且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时,要求"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这里首次提出了"又快又好"的发展问题。其后,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提出"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时,强调"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要注重"的提出,标志着处理快和好的关系上,"好"字在前,已呼之欲出。因此,到2006年在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时,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
但是,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并不意味着速度问题对我们已经无足轻重。把"好"字提到"快"字前面,不是不要"快",而是为了实现持续稳定的"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无论是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仍然都需要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作者为北京大学原校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