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是我“老朋友”

作者宋贵伦  网站编辑杨宾  来源《站在理论宣传的前线》  日期2008-11-20

  

 

 

    我和许多人一样,很看重能在《前线》上发表文章,很愿意把重要文章在《前线》发表。

《前线》50岁,我48岁,敢说《前线》是“老朋友”,是否有些夸张?我不以为然。因为,我是《前线》的老读者、老作者、老编者,与《前线》许多人是老朋友。

我是《前线》的老读者。我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河北来到北京。在大学期间,考时事政治,我最爱看的刊物之一是《前线》(当时叫《学习与研究》),因为它通俗易懂。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文献研究室,由于是学中文的,政治理论底子薄,于是就“恶补”。一方面补党史知识,认真研究党的文献;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召开的重要会议文件和中央领导新发表的讲话。其中,《学习与研究》关于中央会议文件和中央领导讲话辅导专辑,很及时,很“解渴”,很受欢迎。那时,我就认识了常跑中央文献研究室约稿的记者王占柱同志。他是现在《前线》屈指可数的“老资格”,当编辑部主任就有十六七年了。我当《前线》(《学习与研究》)读者近30年了,应当算老读者了吧?

我是《前线》的老作者。20年前的1988年,我在《学习与研究》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比 “四个现代化”包含更广泛的内容》,是学习党的十三大报告的体会。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我认为,这个“现代化”比“四个现代化”内涵更广泛。我还追述了历史,从1958年毛泽东最初提出“三个近代化”、1959年提出“四个现代化”,到1979年叶剑英国庆30周年讲话、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乃至党的十三大报告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概念。我认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化的概念在不断丰富发展。虽然当时还没有“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概念,我认为,当初还是有所感悟在里面的。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注意这个问题。但《学习与研究》领导陶一凡同志和记者王占柱同志注意到了。感谢他们给我发表了这篇文章!也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我和陶一凡同志相知(但当时并不相识)。后来,他还给我打电话约过稿,因为忙,我未能从命。这时,我已随龚育之同志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到中宣部工作了。后来,我在《前线》上还发表过不少文章。我和许多人一样,很看重能在《前线》上发表文章,很愿意把重要文章在《前线》发表。因为,《前线》不仅影响大,而且形象好,严肃而不“左”,活泼而不乱来。说明《前线》这支编辑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而且保持了这么多年。20年的作者了,算不算《前线》(《学习与研究》)的老作者呢?应该算。

我是《前线》的老编者。我没在《前线》工作过,不是编内编辑。但从200010月到市委宣传部工作,一直到200712月离开,按部领导工作分工,我一直分管理论,联系《前线》工作。按照前任副部长王学勤同志留下的“惯例”,作为分管领导,《前线》每期的本刊评论员文章我要负责审阅。从2000年第11期到2007年第12期,这7年多的时间,前后审改了80多篇本刊评论员文章,而且是认真出题目、认真修改,甚至有许多篇是重写或亲自写。我还与历任社长、总编经常研究编辑工作。我接管联系《前线》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年发行量由3万多份升至5万份;2007年底,我离任前,主持召开了2008年《前线》发行座谈会,听董颖社长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08年又增了2000多份。看到《前线》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真是很高兴。当7年多的编外编辑,算是老编者了吧?

《前线》有我许多老朋友。从陶一凡、程曼珍、刘宗明、邵毓奎、王学勤、刘牧雨、董颖到韩凯等历任社长、总编辑,他们在任时,我都直接打过交道,都是老朋友、好朋友,陶一凡、王学勤同志后来还是我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副总编、部主任乃至编辑记者们更是多年的好朋友。我在西城区委担任宣传部长时,就认识了发行部主任张智谦同志。十几年来,《前线》的编辑发行座谈会,我几乎每年参加,出过不少主意。比如,《前线》封面、封底加插图,就是我在上世纪90年代几次呼吁的结果。我认为,思想应当解放,插照片后,可丰富版面,可宣传北京,也可以挣点广告费。与《前线》那么多领导、编者、记者认识20多年,还不算老朋友?

当然,我与许多老前辈不好比。论哪个单项都有比我资格老的,我肯定进不了“单项”决赛,但把我《前线》的“读龄”、“作龄”、“编龄”、“友龄”综合到一起,大概也没几个有这么全的。论“全能比赛”,可能还真能排上号。所以,我说是《前线》的“老朋友”,不算太夸张。

在《前线》50岁生日之际,应邀写上这些话,拉拉家常。按说,《前线》作为市委机关刊物,是很严肃的。但过生日了,活跃一下气氛,好像也不为过。

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前线》创刊50周年。百年梦想一朝圆梦,改革开放30而立,《前线》杂志50岁生日,这一系列大事喜事,真是令人兴奋不已!

祝《前线》生日快乐!祝《前线》永远坚定、清醒地站在改革开放、创新求实的前线,永远坚定、清醒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实践进步的前线!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