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前线》情缘”

作者刘绍楹  网站编辑杨宾  来源《站在理论宣传的前线》  日期2008-11-20

 

为《前线》写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编辑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工作之余,把所思所想用杂文的形式写下来,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而这些文章发表出来,则得益于诸多报纸杂志的厚爱。特别是《前线》杂志,可以说既是我工作上的良师,又是杂文写作的益友,陆陆续续打交道这么多年,使我受益良多。  

首先,我是《前线》的忠实读者。作为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每期都要刊登若干篇重点理论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宣传党中央的最新精神,普及科学理论知识,交流理论指导工作实际的经验,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我一直在理论宣传部门工作,业务对口,所以常年不辍地坚持阅读这本杂志,有时对重点文章还边看边研究,学习选题策划,琢磨说理门道,领略宣传艺术。一般说来,搞理论宣传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讲深了容易枯燥,讲浅了等于没讲,很难吸引人看下去。而《前线》杂志刊登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际的文章,据事说理,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对我的工作给了不小的帮助。  

其次,我是《前线》的杂文作者。杂文是《前线》的品牌栏目。上世纪 60 年代的《三家村札记》,虽然在“文革”中被罗织罪名横加批判,但劫后重放的鲜花更加灿烂。我在学习杂文写作阶段,就是以这些名家名作为范本的。后来,我成了《前线》杂文作者队伍中的一员,从复刊前的《学习与研究》开始到现在,20 多年的时间里,联系一直没断,每年都有几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为《前线》写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编辑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有时稿子寄到编辑部,很快就能收到编辑的电话,或告知处理情况,或商量修改方案,把自己的思考成果毫无保留地告诉作者,有时为一篇稿件打两三次电话。可以说,这是编辑与作者在合力完成一篇稿件。虽然发表时只署了作者的名字,但其中融入了编辑的不少心血。这种甘心“为人做嫁衣裳”的品格,令人十分感动。久而久之,交道打多了,也和编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商品、金钱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时候,这种不掺杂私念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帮助,更弥足珍贵,让人向往。 

时值《前线》创刊50 年的日子,写下自己的一点感想,也送上自己的祝愿。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值得欣慰;展望未来,前程无限,还需奋斗。祝《前线》越办越好。

(作者:长征出版社社长)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