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大学生“四道”的思考

作者秦国杨 阳红梅    网站编辑ssd-15  日期2015-02-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整体的价值追求,是人民群众共同理想的时代表达。历经两届党中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曾多次被强调,一次比一次全面,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充分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具有巨大推动作用。高校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想素质的根本问题就是大学生坚持走什么样的道路、懂得什么样的道理、担当什么样的道义、遵循什么样的道德的问题。高校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解决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懂得“马克思主义道理”,担当弘扬“热爱祖国、改革创新精神”道义,遵循“八荣八耻”道德等“四道”的人生根本选择问题。它对于高校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理想信念教育之中,着力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时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各级学校的教育下,很多大学生在政治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是无比热爱,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坚决拥护,在思想上,敢于自立,富于探索,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他们在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活动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在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表现在:有的人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漠,对西方的一些哲学观点、“社会主义”思潮、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感到新奇,不能辨别是非。这些现象表明,确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还不牢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还不坚定。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道路问题上,是否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信仰问题上,是否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判断大学生是否政治合格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现。   要培养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在教育目标上,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教育方法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结合起来,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实效上,要通过教育,务必使他们在思想上懂得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渗透和侵袭。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代代相传。   10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经历了前苏联东欧建设实践的挫折。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对此,大学生必须充满信心,坚定信念,要明白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对大学生寄予的殷切期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的奋斗拼搏,灿烂的青春年华在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的奉献中,才会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永远闪闪发光。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创新精神教育之中,着力解决担当弘扬“热爱祖国”、“改革创新”精神的道义的问题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常说“铁肩担道义”,大学生的铁肩上要担当什么样的道义?这个道义就是中国精神,概言之就是“热爱祖国”、“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今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大学生要担当这个道义,就是要永远坚持爱国主义,永远坚持改革创新,永远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聚集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时刻准备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华民族,献身于民族复兴之中;要在改革创新精神指导下,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充当先锋和栋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创新精神教育之中,在教育目标上,要通过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使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育方法上,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综合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内化学生思想,使他们弄懂基本理论,树立正确观点,划清思想界限。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者”等课外实践活动,把理论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得以巩固提高。同时,要利用“影视、广播、网络、报刊、书籍”等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深入开展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礼仪、诚信、和谐”等文化传统,弘扬井冈山、长征、雷锋、抗洪抢险等时代精神,要通过寓教于乐的多彩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道德教育之中,着力解决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的问题 当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能够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但是,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较强,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团结意识较差。有的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经不起困难和挫折。有的学生经常缺课,沉湎于网吧、养宠物、谈恋爱,还有个别学生参与传销等。这些问题表明,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不高,行为举止还不检点,自控能力很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让这些问题任其发展,那么,高校的育人质量将难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将面临危机。因此,必须在道德教育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着力解决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   在思想认识上,要把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修养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实现“党团组织带头抓,政工人员具体抓,教师员工配合抓”。   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把“八荣八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自觉按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引导自己的言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在突出重点上,要以“诚信”教育为重点。诚实做人、胸怀坦荡是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的核心内容。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对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老师和同学坦诚相见,用自己的诚意换取他人的诚意,共同在求知的道路上团结奋进、拼搏向上。 在教育方法上,要注重建立动力激励机制。即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激励教育学生。通过激励,鼓励他们继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贡献,同时,为其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现实榜样,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   在教育实效上,要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引领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在行为上,自觉遵循“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把“八荣八耻”自觉纳入到自我的道德修养之中,并以此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辨是非、明善恶、别美丑”,坚持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在打开视野中丰富知识;在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中,增添学识才干,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人文素质,强化科学精神;使大学生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优良的服务行为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推动人类社会全面持续地发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教育中,着力解决“道路、道理、道义、道德”问题,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在政治上坚持一条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上明白一个道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在情感上担当一个道义——永远热爱祖国,不断改革创新;在行为上遵循一项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面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的必然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 2013年10月第1版。 [2]张峰、袁廷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讲座》,2010年5月第1版。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