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政府网站须摒弃“黑板报”思维

作者张砥  网站编辑sxs4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15-03-25

  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要求,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原则上每周至少更新一次,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意见建议不回应的网站将被曝光,内容更新没有保障的栏目要及时归并或关闭。

  每周至少更新一次,要求并不算高,但也让一些政府网站挠头。新规甫一发布就有记者登录各区县委办局官网踩点,结果发现内容久不更新竟是通病。面对质疑,相关工作人员坦言“维护资金少”、“技术力量弱”,但在笔者看来,最为核心的恐怕还是思维惯性所带来的内容缺口。在一些人眼中,政府网站仍是一块“黑板报”,玩的还是自我宣传、自说自话的老一套,找些相关内容一挂便算交差。一旦最近会议少了、检查没了、领导不讲话了,自然是更新不出来的。

  倘若技术手段、硬件设施已然升级到“2.0版本”,思维模式还停留在“1.0时代”,工作开展肯定要出问题。说白了,在全媒体互动平台上延续黑板报那一套,不仅浪费资源,老百姓也不买账。从关注数量到注重质量,从摆出姿态到追求实效,从“及时、全面、准确、具体”到“看得懂、用得上”,社会需求升级正愈发让技术手段进步变为一把“双刃剑”,善用则公开透明、公信自立;不善用则流于形式、自损公信。那些常年休眠的网站,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务公开的“负资产”。盘活资产、变负为正,亟须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实现硬件与软件的全方位配套。

  从功能属性和职责定位的角度审视,政府网站应当是一个联系服务群众的互动平台。套用当前流行的用户生产内容(UGC)概念,政府网站的内容缺口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来填补:把公务开支、任务目标晒出来,让大家瞧一瞧、议一议,监督监督;把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提出来,让大家说一说、评一评,凝聚共识;把政府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挂出来,让大家提意见、说建议,帮助改进;老百姓把难事说一说,政府及时回应,办点实事……以制度化渠道海纳公民参与的“百川”,在回应社会需求中实现自我完善,这才是政府网站未来生长的基点所在。

  “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办好政府网站,就是要让群众知道、判断、参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同时也借助公开透明的契机,推进权力运行、治理方式更新转型,用信息的力量激发善治的能量,带领人民“自觉地从事一切”。网站虽小,蕴含的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道理,应当抓好,也必须抓好。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