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

作者周良书  网站编辑sxs23  来源前线网——《前线》   日期2016-08-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党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概括为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第一个“历史告诉我们”,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个“历史告诉我们”,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事业、道路和战略;第三个“历史告诉我们”,强调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历史。这是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的三个理性认识。它给广大党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艰巨任务,就是要把这种理性的认识具体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说明党史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用历史自信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

  只有讲历史才能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95年前,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但前途又是多么渺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比较。

  对此,中国人民有切身的感受。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先生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95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集中体现于党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三大“历史贡献”,“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只有向广大党员讲好这段历史故事,才能使全党同志永远记住“走过的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只有向广大党员讲好这段历史故事,才能使全党同志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50多名党员的小团体,发展到今天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执政大党,靠的就是这种“奋斗精神”。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共产党人还应当永葆“奋斗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奋勇前行,力争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只有向广大党员讲好这段历史故事,才能使全党同志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号召全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只有讲历史才能取信于人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历史主义者,给大家讲讲历史,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因为“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抽象出来的理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因此只有回到历史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向广大民众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赢得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同,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要坚持“必然”与“偶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进程由必然性支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既要把握中共95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揭示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又要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揭示中共历史中的“支流”、“个体”、“残骸”和“碎片”的独特价值。只有深刻认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这种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曲折性。这对于我们全面地、联系地、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要坚持“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曾明确表达历史主义的这一原则:“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个性”统一起来,既不能抹杀民族历史的独特价值,掉进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也不能否定世界历史的普遍规律,陷入历史相对主义的泥潭。

  三是要坚持“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在历史研究中,结构分析和历史考察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强调考察历史“各种发展形式”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而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这一历史主义原则,要求我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静态分析和动态考察统一起来,在“动态”中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在“静态”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性”。

  四是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行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也是历史主义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把逻辑认识与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对党史上的一切理论、观点、概念和范畴都作历史的分析,而不能以逻辑主义的理论推理取代历史主义的现实研究,更不能以抽象的逻辑去人为地剪裁历史事实。在处理理论与史料的关系上,也不能用一般原理去套历史,把史料作为理论的注脚;而是用理论去分析史料,通过史料的分析,对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理论的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强调“论从史出”或“以论带史”均不可取,只有“史论结合”才能揭示出中共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

  总之,只有讲好历史才能做到历史自信。也只有做到历史自信,才能真正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讲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这表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写出历史的本然,又要实事求是地道出历史的所以然。对党的成就和经验能做到“写足”、“写够”,对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也能做到“写真”、“写实”。比如,1949年前党史上的三次“左”倾错误,1949年后党史中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均要以严肃的态度来书写,既不回避,也不渲染。只有这种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才能让人觉得中国共产党史真实可信,中国共产党人可敬可亲。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同志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为“三个有利于” ,其中“生产力”是基础,“人民利益”是目的。这使得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实际上为党史研究确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它要求我们将之纳入党史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的表述中,并以之作为分析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论的统一。这是中共历史学家之“史德”——“著书者之心术”也。在时下的历史研究中,之所以兴起“侵略有功”、“否定革命”、“党史诟病”、“人物重评”、“文明西来”之论调,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历史主义的态度不明,致使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对历史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营养剂”,具有沟通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民族、生存与愿望的永恒力量。但对虚无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劣质酒”,它麻醉人的精神,也毁伤了自己做人的形象。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侵蚀,终究需要从历史上予以当头一棒。因为它不仅颠覆中华民族重新建立民族自信所依赖的历史观,也在解构这个民族的价值体系。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还必须将叙说“大事件”与分析“小细节”结合起来。如果不关注历史细节,不重视历史叙述的通俗化,仍停留在背景、事件、结论这种三段论的模式上,结果只能使历史变得苍白无力,使历史作品不忍卒读。这也给虚无主义者“解构”、“搞笑”、“戏说”历史提供了机会。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马克思学习。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发明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即把历史事件千头万绪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来,并用现象的寓言性的东西来把握历史。这种叙事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以致在它发表33年以后,恩格斯仍感叹这一部“天才的著作”:“这幅图画描绘得如此精妙,以致后来每一次新的揭露,都只是提供出新的证据,证明这幅图画是多么忠实地反映了现实。”

  但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也绝非易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惯于以经济效益、实用价值来评判一门学科的价值和地位,以至于出现了取消或弱化历史教育的错误倾向。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作者:周良书,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郑 建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