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

作者刘海飞 戴立兴  网站编辑sxs23  来源前线网——《前线》   日期2016-08-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全党的郑重要求。当前党群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党群关系出现了利益性矛盾突出、民生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多发且对抗性增强等新特点。特别是党内腐败现象已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党群关系影响极大。新时期,必须按照“人民立场”这个标准加强和改善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始终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树立人民主体观,科学看待党群关系现状

  当前党群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的高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党的绝大多数干部也是好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主体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群关系得到不断改善。

  牢固树立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这是人民主体观的基础所在。一方面,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他还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另一方面,也多次强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他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这是人民主体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就是对社情民意最直接、最现实、最响亮的回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也是要反对“四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此后,党内又先后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把密切党群关系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人民主体观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他特别关心困难群众,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他要求:“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强调归根结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党群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悬殊不满意,对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不满意,对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特权和腐败现象不满意,“仇官”的社会心理确实存在并有蔓延态势。这些问题对党群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把握四个考验,正视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四个考验。第一,执政的考验。“进了城”、“上了楼”,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当了官”、“掌了权”,难免作风松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腐败;“不打仗”、“搞建设”,能否代表好群众利益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大问题。

  第二,改革开放的考验。一方面,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初期获利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损者。收入差距的扩大、生活的艰难,使部分群众把不满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党的领导,提出了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的问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广大群众对利益习惯于以新旧社会为参照系,做纵向比较,易产生满足感。新的环境下,群众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与发达国家比、与少数富人比,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

  第三,市场经济的考验。主要体现在:一是考验着党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国际上一些老党大党纷纷解体和倒台,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缺乏领导本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甚至下降。二是考验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市场经济要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生的群体事件,与民意表达渠道不畅有很大关系。三是考验党性原则。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被金钱冲击,对党内的政治生活和人与人的关系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第四,外部环境的考验。一是挑战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二是挑战党领导意识形态斗争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某些西方错误思潮以及封建残余思想的沉渣泛起,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转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吃饭穿衣的低层次层面,而是希望得到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得到文化、体育、休闲等生活享受,以及自由、独立、民主等政治参与一系列高层次需求。在此社会背景下,党群关系出现以下新特点:

  一是利益性矛盾突出。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当下的社会冲突大多是由于利益纠纷引起的,很多群体事件的背后都有利益关系处理不当的原因。在征地补偿、城镇改造拆迁、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作中,对利益问题的协调处理群众不满意,就会产生矛盾和问题。 二是公平正义越来越重要。据问卷调查,近些年,群众对政府最不满的三项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待提高”、“惩治腐败力度有待加强”、“执法公平有待改善”。公平正义及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越来越重要,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导向尽快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三是民生矛盾凸显。调查表明,物价、看病、就业、收入差距等民生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社会问题。今年3月份,人民网进行了“2016年两会热点调查”,超过388万的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医疗改革”分列十大热点榜首前三位。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四是群体性事件多发且对抗性增强。过去矛盾的特点是“不出门”、“不跨地”,往往在基层就能解决;“不成群”、“不聚众”,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矛盾对抗性增强且复杂,社会影响面大。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政府,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党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也直接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腐败是致使党与群众关系割裂甚至走向对立的致命毒素。人民群众长久支持一个政党执政,首先是在政治品德上信任这个政党,是因为它清正廉明,而绝不会支持和纵容它的腐化堕落。党内腐败现象已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党群关系影响极大。

  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必须按照“人民立场”这个标准加强和改善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一,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体现了群众史观的基本要求,为当前党群关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民立场”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人民立场”强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阐释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人民立场”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立场”,就是必须坚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观点。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通过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民群众能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第二,始终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发展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是第一要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不矛盾。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经济落后,因此要把精力放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一味强调经济增长又导致了分配不公、社会腐败、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等深层次矛盾问题。这必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必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另一方面,协调好各方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也非常快。 执政党必须突出利益整合功能,协调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必须首先关心工农群众的利益,不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生活问题,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无从谈起。必须建立良性的利益调节机制,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必须扩大工农群众的政治参与。当下工农群众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相对较少,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有可能成为政治上的弱势群体,因此要注意引导和更多吸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家和经理人员参政议政,坚决禁止变相以财产规模确定政治参与资格甚至贿选现象。必须坚持不断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创新民生问题的民主保障制度,“干不干”百姓定,“干什么”百姓选,“怎么干”百姓提,“干得好不好”百姓评,建立“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同时,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住房、看病等突出问题。

  第三,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做好群众工作,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重视并善于开展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才真心实意地拥护党,无怨无悔地跟党走。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第四,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一方面,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另一方面,一以贯之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必须从党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兴衰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铁的手腕毫不留情地铲除腐败分子,维护党的形象,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郑 建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