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探索“政府花小钱,百姓得实惠”文化惠民新路

  网站编辑丁莉莎  来源广西日报  日期2011-11-17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有关精神,近年来,桂林市充分发挥国际旅游名城和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并实施“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从2009年4月开始,桂林市面向基层、面向百姓着力创新打造桂林“百姓大舞台”这个公益性、群众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百姓大舞台”的经验得到各级、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领导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多次对“百姓大舞台”的经验作出批示予以肯定,并对下一步如何办好“百姓大舞台”提出更高要求;桂林市党政主要领导也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领导批示精神、全力打造“百姓大舞台”品牌分别多次作出批示。桂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在最近的批示中说:“郭书记对桂林市‘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请宣传部、文化局等专题研究‘百姓大舞台’等活动,如何在思想性、趣味性、群众性上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实际行动回报郭书记的关怀与鼓励”;市长李志刚在最近的批示中说:“希望在宣传、文化系统内组织学习,认真贯彻郭书记的批示精神,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百姓大舞台’品质,丰富内容,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努力打造好桂林群众文化的品牌”。桂林“百姓大舞台”的经验也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主流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及《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位置(时段)予以长篇深度报道。

  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党迅速掀起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关键时刻,为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本报特别转载10月16日《广西日报》头版头条刊载的文章《大舞台,“主角”是咱老百姓—— 桂林市探索“政府花小钱,百姓得实惠”文化惠民新路》,以飨读者。

  “百姓大舞台,有我更精彩!”这句开场台词,如今几乎成了桂林市民的口头禅。

  推进文化大繁荣,“惠民之路”当如何走?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桂林,市委、市政府大胆创新,近年来力推“百姓大舞台”群众公益文化品牌,探索出“政府花小钱,百姓得实惠,群众文化火,社会更和谐”的新路子。

  百姓“星光大道”每月演两场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踏着爵士乐的节拍,在“百姓大舞台”上大秀现代舞,女孩天真地评价为她伴舞的父母“爸爸跳舞像青蛙,妈妈像布娃娃。”逗得台下观众乐翻了天。这是被誉为“桂林星光大道”的“百姓大舞台”上,最近发生的鲜活一幕。

  小女孩叫张艾青,因多次上台“秀”才艺而走红,今年成功晋级“中国达人秀”24强,被观众戏称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其实,像小艾青这样“秀”出名堂的桂林人还有不少。

  “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桂林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百姓大舞台”自2009年4月29日开场以来,已演出72场,场场遵循此标准,场场百姓唱主角。对此,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百姓爱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总之,百姓满不满意才是检验文化到底是否惠民的唯一标准。桂林推出“百姓大舞台”两年多来,坚持每月演出2—3场,群众演员累计近3万人次,现场观众近20万人次,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等收看的市民和中外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桂林17个县区,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多数已组队登台,演员年龄最大者94岁,最小的仅4岁。

  “‘大舞台’为咱老百姓提供了‘免费登台、免费看演出’的机会,基层由过去被‘摊派’消极参加文化活动,变成现在争着参加演出和创作。”家住叠彩区的何大爷说,辖区为了准备“百姓大舞台”专场演出,4个片区共报送了100多个节目,海选历时近两个月,“个别落选者还当场哭鼻子呢。”

  让百姓当“主角”,又不增加百姓负担,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借助“大舞台”,让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和那些有绝技、绝招、绝活的民间奇人,甚至各级劳模、农村致富能手上台当“明星”,百姓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退休的陈大姐笑言:“每场演出票都是免费索取,所以我经常来看。看了全国劳模王远文和儿子同台吹葫芦丝,灌阳种养大户捧着自己种的‘瓜王’上台介绍致富经验,临桂农民画家现场创作‘三皮画’,还有名厨现场表演在气球上切土豆丝的精湛刀艺等,比看明星演出还过瘾。”

  面向基层,面向百姓,创新打造“百姓大舞台”,并有效建立起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百姓参与、媒体互动的长效机制,不仅激活了桂林城乡百姓参与文化的热情,而且还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桂林探索的这条“文化惠民”新路,最近得到中央领导和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希望成为引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新时尚。

  “两大机制”让“文化惠民”可持续

  办公益性、群众性文化项目也得花钱,桂林市“百姓大舞台”如果完全靠政府投入,显然难以为继。如何让“大舞台”永不落幕?桂林市市长李志刚坦言,政府的有限投入只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可持续投入。为此,桂林市通过创新“多点投入”机制,引导社会支持,破解了这道难题。

  基层群众对健康文化的渴求是长期的。事实上,多年来,桂林市群众文化活动与许多地方一样,一直存在分散街头、水平不高、规模较小等问题。碰上节假日,某单位出个舞、某单位唱首歌,临时凑成“一台戏”。这种低层次的“广场文化”已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怎么办?让“广场文化”向“剧场文化”转型升级,“百姓大舞台”呼之而出。

  在“文化立市”战略的引领下,桂林要将“大舞台”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先得突破“投入不足”这个瓶颈。有关负责人说,首先建立起媒体互动机制,整合市属媒体与“百姓大舞台”互动,电视台全程直播、录播,让更多群众分享“大舞台”的快乐时光。其次,建立市场运作机制。由于“媒体互动”吸引了商家跟进支持,规范的市场化运作让举办者不再愁钱。桂林环城水系公司在“大舞台”成立之初率先投入80多万元。董事长罗桂江说,通过“大舞台”文化和社会品牌塑造,企业收获的回报远不是一般广告能够比拟。

  有“两大机制”作保障,桂林“百姓大舞台”还成了“出名人”和“出精品”的试验田。该市2009年创作的歌曲《深情》,以讲述2008年初桂北冰冻雪灾为基调,作品在“大舞台”演出后,当年参加全区“爱国歌曲大家唱”捧得第一名;龙胜各族自治县在“大舞台”专场展演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经媒体报道后,受到央视的邀请。

  “每场演出我们都要请专业文艺工作者指导筛选节目。由于注重专业性与群众性、雅与俗的结合,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在百花齐放中体现出来。”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为激励“大舞台”上“百姓明星”的热情,他们还尽可能创造条件,邀请一些著名歌手或桂林籍奥运会冠军同台献艺。广西师大副校长白晓军率本校“大学生艺术团”与“百姓明星”同台表演时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百姓大舞台’的问世,无疑是对大众文化品质的快速提升。”

  热热闹闹的桂林“百姓大舞台”,自开演以来几乎场场爆满。桂林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很多市民现在以能上‘大舞台’为荣,就连生活在桂林的外国人也争着要登台。文化与国际接轨,‘大舞台’好比一扇窗、一座桥……”

  (骆展胜)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