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渠道可控性:约束模型与提升模式 |
作者:彭雷清 日期:2013-01-11 阅读:1159 次 |
如果把分销渠道系统看作是一个人这样的机体,则“渠道的控制”就好比人在患了病以后再去治病,而“渠道的可控性”则可看成这个机体的防疫力和体质。提高一 个渠道的可控性就好比提高一个人的防疫力和增强这个人的体质,可减少这个机体患病的机率,同时还可以使其在患病之后迅速得到康复。而且,一旦一个人患了 病,就算最终得以治愈,可始终都会伤到元气,还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如果这个人平时对疾病的预防和体质的增强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话,他就可以少患疾病并且 容易修复。因此,预防和锻炼才是健康之道,一如不断提高渠道的可控性。 一、渠道可控性的概念与意义 渠道可控性是分销渠道结构自身固有的性质,指的是分销渠道在传递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运营过程中,渠道可被协调、控制的强弱程度。进一步来说,就是指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其渠道成员对企业战略规划、方案、政策等的遵从程度及渠道各个流程的运作与企业前期计划相符合的程度。 一般来说,商家对厂家高度忠诚,渠道稳定有序,渠道政策得以有效执行,厂商目标集中……这样的渠道就叫做可控性高的渠道。 与渠道可控性高相对应,可控性低表现为商家不忠、渠道动荡不安与混乱无序、厂家政策执行无力、厂商目标分散等。下表显示了可控性低的种种表现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危害:(见表1) 表1商家不忠可能会导致:商家窜货、乱价; 相对地,渠道的可控性高,则有利于渠道运作的明朗化与规范化,减少一定的渠道管理成本,实现渠道的经济性;渠道成员的配合也是企业营销方案顺利实施的必备 条件;控制、管理良好的渠道,对销售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市场的拓展,从而实现销售拓展的最大化,帮助公司稳步发展;畅通有序的渠道系统有利于信息传 送,渠道成员能及时、主动、准确地反馈市场信息,令企业第一时间充分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变动,抓住机遇,处理危机。 渠道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探讨“怎样控制好渠道”,而事前控制则是探讨“怎样使渠道好控制”,即“怎样提升渠道的可控性”的。今天, 因为渠道可控性差而导致渠道混乱、渠道冲突不断、厂商矛盾尖锐从而致使企业出现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实例不在少数。很多企业也越来越注意到渠道健康稳定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等渠道出现问题以后再去予以解决毕竟是下策,怎样让渠道本身具有稳定可控,减少问题发生的机率即便问题发生也能及时控制和解决,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企业的经营效率、稳定性、竞争力和经营安全等关系甚密。而可控性是渠道属性当中重要的一环,提升渠道可控性是企业寻求健康发展的坚实根基。 二、影响渠道可控性的因素及关系模型 企业分 销渠道中,每个渠道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有时会出现利益上的冲突。冲突往往会造成渠道的混乱,不利于渠道的控制。如果厂家具有相对大的力量,就能通过 施加渠道力量,使渠道成员自愿或被迫地听从厂家的控制,从而缓解渠道冲突。实际上获得力量的途径是占有或控制对方认为重要的资源,这样影响渠道可控性的因 素就可以用各种力量来表示。其中包括推动力、领导力、强制力和亲和力等。 下面我们就这些力量对渠道可控性的影响建立以下关系式: 假设在渠道模式既定的情况下,渠道发挥作用的难度是已知的。所以,下面我们仅以各种力量对渠道可控性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1、推动力X1: 亲和力在渠道中主要通过产品的品牌与厂家声誉来传递,所以亲和力与渠道可控性的关系就可分别从品牌、厂家声誉和企业文化与可控性的关系来看。 3、强制力X3: 4、领导力X4: 5、模型分析 假设在难度系数与其他力量及其权数不变的条件下,推动力发生了改变,且变化量为b(推动力变大时,b为正;反之b为负)。 如以上所推,渠道可控性与厂家给商家的推动力,两者变动的方向一致。因此,厂家可通过加强给商家的推动力来提高渠道的可控程度。同样的,对于其他几种厂家力量来说,其与渠道可控性的关系也可以此类推。 然而,在渠道可控性模型中,四个主要因素对可控性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各因素被重视的程度也不同,即权数a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后面的渠道可控性的提升影响甚大。但本文暂未作进一步分析。 三、提升渠道可控性的四种模式及其策略
由渠道可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这些因素最终是厂家通过利益驱动,增加自己在渠道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或者是说,厂家最终要获得更多的有效权
力打破渠道力平衡,从而确保渠道较高可控性。而厂家所要加强的力量主要包括:推动力、亲和力、领导力和强制力等。因此,要提高厂家在渠道系统中的地位,并
最终提升渠道可控性,就必须强化厂家所具有的这几种力量。 1、推动模式 2、强制模式 在此阶段,推动力方面主要是不断完善厂家对经销商的激励机制和给予经销商更多的智力支持。领导力的培植方面则要注重人才的招揽和企业内部制度的完善,同时要从战略的角度去规划品牌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当然,强制力的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企业可以从影响它的两个因素着手去强化它,以提升渠道的可控性。 一是合同规定的权力。虽然合同中厂商各自所获得的权力以双方的实力和谈判能力为基础,但是在拟订条例的时候,厂家可以根据自己对可控性的要求,尽力争取有 利于加强渠道可控性的权力,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以其他的利益作为交换。在合同中,与渠道可控性密切相关的条款主要关于产品价格、区域划分、防伪打假、政 策执行情况等方面。 二是作为所有者所拥有的所有权所赋予的权力。如前所述,所有权赋予的权力与所有权的大小成正比。要提升这方面的权力,惟有选择一种厂家对商家的所有权更大 的渠道模式。在目前来说,完全自建渠道模式中,厂家对商家的所有权最大。但具体要选择何种渠道模式,并不能只考虑渠道可控性方面,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要考 虑。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从这方面来提升渠道的可控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经验的累积,当企业的管理水平渐渐提高,制度也一步步成熟,在专业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也逐渐树立起权威时,领导力的地位势必突显出来,慢慢取代强制力成为影响可控性的主导力量。 3、领导模式 在领导模式中,厂家具有的专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专家权威以及领导者魅力是其在渠道中的优势。厂家应着重发展这几方面的优势,巩固自己在渠道中的领导地位,以此来稳定渠道,提高渠道的可控性。 推行这一模式,一方面厂家需要不断提升渠道管理水平,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和培训队伍,另一方面要在业界打响专家品牌,包括加大对于自身拥有的专家队伍的广 告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渠道内部,要配合已有的外界声誉和声势,对渠道成员加强专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如指导商家开拓业务、管理二级渠道、进行终 端建设等。同时还可以发行内部刊物,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培训,以协助商家持续长久的发展。让商家切实感受到专家的实力和影响力,从而加强商家对厂家的信任感和依赖性。 比起推动模式和强制模式,处于领导模式中的厂家拥有更大的主动权,而且厂家能够以不牺牲自身利益的方式取得经销商的信赖;同时,经销商也能从厂家处获益而 又不至于损伤积极性。这对厂商双方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然而,对于渠道可控性,领导模式并非最优模式。以亲和力为核心的吸附模式,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融合性和吸附力,可以以更小的代价使渠道可控性达到更高。 4、吸附模式 由于强势品牌是企业亲和力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因此提升渠道可控性可从打造强势品牌入手,通过经营好品牌资产来塑造厂家强势品牌。 品牌资产是附着于品牌之上,并且能为企业在未来带来额外收益的顾客关系。品牌资产给企业所 带来的附加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因此,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品牌与顾客(包括潜在顾客)之间的某种关系,或者说是一种承诺。经 营好品牌资产,强化品牌影响力,实际上有利于维护厂家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之间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从而培育起一个未来潜在的更大的市场份额,带来更多收 益。同时,厂家可把“额外收益”的一部分下移给中间商。品牌资产同时是一个系统概念,它由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品质认可、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等组成。因 此,经营好品牌资产必须从这些构成要素入手。 此外,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为了使经销商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企业的文化,并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企业必须注重对经销商的文化渗透与传播,并尽量让他 们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使其形成与企业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比如跟经销商联合开展促销活动。为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往往要协同其他部门根据各地经销 商的不同情况共同设计促销方案。这一方面能够让经销商在与企业人员共同工作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从而有更深刻的领悟;另一方面还能提高经销商的经营和策划 能力。企业对经销商进行企业文化传播,利用企业文化的有效影响。使经销商在价值取向和政策理解方面与企业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对经销商更合理、有效的控制。 5、模式趋势分析 每种模式的变更都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在渠道中地位的提高。相应的,企业在进行渠道管理和控制方面所花费的成本越来越低,而主动权则越来越大。显而易见,对于提升渠道可控性,四种模式是在不断改良、不断优化。从推动模式向吸附模式发展,是厂家长远发展的趋势和目标。 四、小结 前文提到的四种模式,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全部会经历或达到的。每种模式的实现有很强的客观性,有赖于相关条件的具备和成熟。有些条件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 去创造,有些却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大气候),为企业所不能左右,或者它本来就是企业自身的局限(如企业投入资本和发展资金)。企业能做的是为更 高层次的模式的实施创造部分条件和准确判断时机,认清企业当前所处的阶段,抓住相应的主导因素并对其大下力气,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如前文所述,渠道的可控性可视为渠道的免疫力,而免疫力越强则渠道的健康程度越高。厂家力量作为影响渠道可控性最重要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渠道的健康 稳定。因此,厂家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其他如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需要,合理培植和掌控厂家在渠道中的各种力量,提升厂家在渠道中的地位,以保证渠道的稳定可 控,使渠道向着健康持久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