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语境下辅导员工作方式与对策调整 |
作者:朱冬香 日期:2013-09-26 阅读:713 次 |
朱冬香 蔡瑞龙 北京化工大学学工部 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学生对社交网络高度依赖、学生话语空间扩大、网络传播具有自净能力等现实情况,提出辅导员在工作方式上要提升运用新媒体能力、社交网络生存能力和话语自信,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并分析了学校层面通过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辅导员;社交网络;舆情 一、新媒体语境背景 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断言:“‘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信息传播、媒体宣传正在走向一个电子媒介时代。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云计算服务三大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得以创造出一个新的数字文明世界,并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建立新的宣传秩序。与传统的媒体宣相比,新媒体具有网融合、微传播、泛关联三个主要特点。网融合即新媒体具有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分散信息以全新的物理结构进行分类、整合、呈现的能力;微传播即新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产生了全新的基础单元,出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信息传播形式;泛关联即新媒体具有重新编制社会关系的能力。 二、新媒体带来的辅导员工作环境变化 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着眼于“微”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面临着的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社交网络高度依赖 当前,我国共有手机网民3.88亿人,手机微博1.7亿人,绝大多数的微博网民是80后、90后乃至00后。随着移动便携设备的发展,手机上网、平板电脑上网功能已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大部分大学生都有一部开通了上网功能的手机,经常性地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几乎每个人都通过微博、人人网、QQ、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网络圈。 这种新的社交方式主要从两个方面吸引大学生,其一,是其获取信息的便利、快捷,通过网络,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其二,是其社交网络的关联性,使学生通过网络关联到虚拟世界乃至现实世界的社交圈,出于娱乐、感情的目的社交网络中的学生会进行不定时的信息交换。为了维系社交圈、人脉关系,方便联系,学生必须经常性地关注社交网络动态,久而久之形成对于社交网络高度依赖。 学生对社交网络高度依赖,有些学生的课余甚至课上时间大部分都花费在“刷微博”、“刷人人”等社交网络行为上,颇为“上瘾”。这种依赖伴随的是对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日益冷漠,他们更习惯于用更方便快捷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 2、学校主流宣传公信力不高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宣传公信力不高。受到西方思潮、理念的冲击与影响,学生思维日趋多元化,对传统的说教产生排斥与抗拒,给学校主流宣传工作带来挑战。学生对高高在上的行政姿态有距离感,会对强行的宣传、引导有抗拒感,并认为是“洗脑”。学生不喜欢浏览学校新闻网,不是因为新闻网不方便或对学校新闻不敢兴趣,而是新闻网的官方式环境、权威型语言、说教式姿态令学生不愿意接受。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通过微博、人人网、论坛等第三方渠道获得学校相关讯息,尽管这些信息的源头都是来自学校官方网站。 “塔西佗陷阱”认为,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或假话,做好事或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新媒体语境下,高校虽然不是政府,但对学生来说是属于具有管理权力的行政部门,公信力不高就会导致“塔西佗陷阱”在局部范围内愈演愈烈。 3、学生信息判别呈现集群效应(这个词和内容对不上)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微”特点,例如一条微博只能由144个字组成,字数的限制使得该信息往往只能展现出结论,而不能展现出完整的论据、论证过程。在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下,学生习惯于接收“段子化”的传播方式。考虑到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形成了一个网络群体,呈现集群特点,可以通过群体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学生接受并判别信息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忽略时间、地点等具体细节,会自动提取信息中印象深刻的矛盾冲突进行记忆,导致信息含混不清。其二,学生往往带着主观印象去接收信息,对所接受的信息易将人物标签化。其三,学生在进行信息研判的时候,往往疏于对信息事实的追究调查,而抱有一种“围观”的态度。其四,在有多方观点冲突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倾向于持观点人数较多的一方的观点,具有明显的集群特点。其五,学生往往习惯于认同意见领袖的话语,习惯于转发、评论意见领袖的日志、状态,但对导向性强的政治宣传工作抱有排斥感。 4、开放式平台提供话语空间 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最大限度的表达空间。舆论环境的宽松开放,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与同龄人交流观点,还可以通过网络传达到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学校领导,甚至可以实现互动对话。 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通过网络发表不满或表达诉求;在遇到影响恶劣的事件时,学生会通过新媒体表达质疑、猜测甚至散播流言,学生网络群体的集群效应又会导致这些不满情绪、流言像滚雪球一样愈演愈烈,很容易造成舆论危机。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网络言论开放,信息传播迅速,学校如果妥善利用网络平台,在舆论危机的苗头萌发的时候就及时捕捉到这种信号,就可以通过网络的互动及时采取措施排解危机。 5、忽视网络传播具有的自净能力 学校往往视网络平台为舆论纷杂、难以管控、暗藏隐患的“是非之地”,却忽视了网络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2001年,维基百科声称要用全人类使用的语言撰写“全世界知识总和”,将词条的修改权完全交给网民,非但没有出现词条概念被恶意破坏的现象,反而当错误信息被放到词条上时,词条在不足5分钟的时间里就被准确更正,恰恰体现了网络自净能力。 大学生是思想多元化的群体,受新媒体开放性的影响,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思潮和观念,但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理性思维占据主导,会本能对受到蛊惑、欺骗、上当有警惕感,接受一个观点前会有质疑的过程,会对网络上不同观点之间的冲击进行判断,乐意于扮演揭穿谎言的角色,并倾向于以娱乐的态度对其冷嘲热讽,导致极端的观点无法在网络上存在很长时间。许多偏激、恶意、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往往在萌芽阶段,就在同学们的围观中,被理性观点以嘲讽的形式悄然化解。 三、辅导员对新媒体语境的应对 1、提升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的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辅导员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便是掌握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的能力。有些年长的辅导员跟不上年轻学生对新技术的熟练运用,在处理新媒体语境下的问题时沿用以往“围追堵截”的思路,无法“对症下药”,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了解不到学生真正的心声,不利于开展宣传、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不仅要熟悉手机上网、平板电脑上网这些基本互联网生存技能,而且要熟练掌握并融入学生微博、人人、微信、QQ、飞信、MSN、百度贴吧、BBS等社交网络平台。辅导员融入学生的社交网络,才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尽早发现、化解问题。 2、提升社交网络生存能力 辅导员在清楚了解新媒体语境的基础上,还必须努力提高社交网络生存能力,避免扮演“打酱油”的尴尬角色。主要包括: 第一,甄别网络流言的能力。辅导员在学生社交网络中是具有一定官方权威的姿态存在的,学生很容易把辅导员的状态、日志、分享当做是学校官方态度的风向标,因此辅导员要利用其学生工作经验,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轻易相信社会观点,不随意发表主观结论,并对隐患言论进行实证,拿出证据辩驳子虚乌有的观点,使“流言止于智者”。 第二,引导舆论走势的能力。辅导员在发现学生社交网络中出现流言,并且流言程度加剧恶化时,或有学生排斥感较强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开展时,需要对学生舆论走势进行引导,须注意把握引导技巧:首先,必须放下道德优越感,主动站到同情学生的队列,对学生的言论表示感情上的理解,获得学生的信任感,进而开展引导;同时,注重表达效率,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陈述表达观点的逻辑链尽量短,不说大道理,不说空话套话,少用抽象概念,不贴定性标签,就事论事,简洁、准确、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主动开展宣传的能力。意识形态宣传是辅导员的基本工作项目之一,学生对宣传工作容易产生排斥感,因此更须辅导员注重宣传技巧:首先,善于抓学生的兴趣点、共鸣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切入,去除政治化术语,不直接宣传晦涩而生硬的教条,而是运用热点话题作为媒介,启发学生对原本不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宣传产生新的认识、思考;其次,要善于“借船出海”,利用第三方学生组织作为信息源头发布信息,自己通过分享、转载的形式进行强化,从而冲淡了信息本身的宣传色彩;最后,要注意隐藏自己的宣传意图,以含蓄、委婉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3、提升话语自信 在新媒体语境下,高度的开放性、高速的传播速度,可能使辅导员一句不经意的话,被学生捕捉、转载、分享、夸大后导致了不良的后果,有些辅导员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上畏手畏脚,没有话语自信,不敢发表言论,白白浪费了自己所拥有的天然舆论高地。如果辅导员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威,遇到争议事件敢于发表言论,敢于参与学生讨论,敏感话题不失语,行使作为学生心中学校态度代表人的主场优势,辅导员会被学生自然而然地当做意见领袖,从而在舆论危机时刻起到力挽狂澜的主导作用。 四、学校通过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策略 近年来,微博发展态势迅猛,社会上出现了多起由微博言论不慎而引发的公关危机,使当前政务微博管理微言慎行、如履薄冰。相比于政府机关、媒体,高校发展新媒体阵地相对滞后,有些高校官方微博关注量较少,影响力不足,或疏于管理,内容单一、更新缓慢。 这是因为新兴的新媒体宣传阵地相比于新闻网、校报等传统高校宣传阵地还处在摸索、发展阶段,认识深度不够,开展经验不足,工作力量不到位,制度体系不成熟。高校官方微博管理员往往只是将微博视为传统宣传从形式上的转变,但求内容中规中矩、不出“篓子”,口径与新闻网官方辞令如出一辙,在出现舆论危机的时候不及时作为,没有挖掘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优势,也没有起到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浪费了新媒体平台创造出的宣传工作新机遇。 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用舆论监控的手段,对于学生在学校论坛上的不端言论采取敏感词过滤、审核、删帖、封号等强制手段处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已无法再对学生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中的言论采取上述的强制手段。 由此,高校的网络舆情控制策略需要有一个全局性的调整,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在学校新媒体阵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管理,通过辅导员提升学校的宣传公信力 当辅导员通过新媒体涉入学生社交网络时,其发言已经不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了学校的言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往往对辅导员所开设的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媒体疏于管理,导致辅导员不重视利用新媒体开展辅导、宣传工作,或不重视新媒体语言,发表不当言论。对此,高校一定要加强辅导员社交网络言论管理,通过制定言论边界、整理印发《禁用词汇表》等手段,规范管理公职账号。 高校官方微博管理与辅导员社交网络管理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合力。辅导员转载高校官方微博的信息,并对生硬的宣传语言进行柔性评论,提升官方微博影响力,增进了宣传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官方微博的宣传公信力。 2、增强研判,将辅导员作为舆情来源渠道 辅导员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信息了解得最为详尽,对学生发布的信息、状态的舆情危机研判最为准确,参考价值最大。辅导员利用新媒体构建的社交网络与学生的社交网络紧密关联,因此对学生的舆论风向变动的反应最为及时。在网络舆情研判体系中,辅导员应当成为一条重要的消息来源渠道,在敏感时期及时反馈舆情变动,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反馈学生关注点。 3、统一战线,发展辅导员作为宣传主导 在突发舆论危机发生时,辅导员作为最接近学生的第一线工作者,在疏导、引导舆论发挥着最直接的作用。此时,学校应及时编制统一口径,发布给各位辅导员,对学生统一口径宣传,在社交网络上构建舆论统一战线,及时、有效地将学校的态度传递给学校,消除误解,揭穿流言。学校在辅导员中培养意见领袖,重点培训他的社交网络生存能力,取得学生信任,成为学生信服、可靠的信息来源,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有利于舆论引导和开展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