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探索
作者朱冬香              日期:2013-09-26               阅读:627 次

朱冬香  郑艳阳

(北京化工大学学工部  北京  100029   

摘要中共中央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从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内涵的理论理解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需要。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战略领域看,组织文化既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斗堡垒。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有助于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发挥组织影响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内涵

1、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的含义

根据组织文化的宏观定义,可以得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是指在我国当前大学环境中,学生党支部逐步发展形成的利于支部持续发展的共同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所形成的为学生党员普遍认可、共同遵循和体现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精神风貌,以及这些要素在学生党支部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和成员行为方式、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因此,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对于党支部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2、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的构成

组织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一般可以认定包括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四个层次,相应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部分。

1)精神文化。这是党支部组织文化的核心,既要反映学生党支部对党的大政方针的执行理念,具体体现党支部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和理解;也要结合具体环境反映党支部建设思想和建设方向,牢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坚定学生党员政治信仰。

2)制度文化 。这是党支部组织文化的保障层,它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体现组织构成、组织行为和组织约束力,包括《党章》及与党支部发展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管理制度、活动制度等,规范学生党员的行为方式,维持党支部正常而高效的运转。

3)行为文化。这是党支部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行为文化包括行为心理和行为动作两个方面,行为心理指党支部成员对党的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及对党支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组织行为有较强的信任和心理依靠;行为动作指学生党支部及其成员的活动文化,包括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教育等活动中所体现的理念和作风,也包括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模式 

4)物质文化。这是党支部组织文化的实体体现,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党旗、党徽等特定内容,也包括党员培训中心 、党员活动室等硬件资源。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支部在文化建设上的表征和特色。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特点及作用

1、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特点

1)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文化特色。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必须与党的文化建设保持一致。中国共产党是有明确的性质、宗旨、政治纲领,组织目标和严密的组织纪律的政治组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一是要在精神文化上紧密围绕党的性质、宗旨、纲领、指导思想,在制度文化上符合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在行为文化上具体反映党的作风、优良传统和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物质文化上牢记党旗、党徽的深刻内涵;二是要围绕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反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

2)体现高校的校园文化主题。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组织中相对特殊的组织,其组织文化离不开校园土壤。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高校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为导向的学风、校风,即校园文化,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是校内各级组织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的价值观依据,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必须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体现大学的精神和文化,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服务。

3)体现学生党员的群体文化特征。大学生党员群体是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一群体的特征直接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在校时间固定,导致高校学生党支部成员流动性较大,给组织文化的实践和沉淀造成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党员都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人,成长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对其群体的价值观塑造正在不断变化,高校学生党支部要结合这些具体情况,建立高效、稳定的组织文化,必须具有一定的应变力和较强的塑造力。

2、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主要作用

1)价值导向。组织文化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如何使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组织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在这一价值观指导下,自觉地为实现组织愿景而达成一致行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就是引领支部全体学生党员认同、接受、分享党的理想、宗旨、组织纪律及党支部的建设目标、理念和行为规范,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党员主动将个人价值观向组织价值观靠拢,并以其指导行动来实现党支部的发展愿景。

2)精神凝聚。高校学生党支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使学生党员产生强烈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党员在思想、情感上对党支部忠诚和依恋,进而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保持组织文化的活力和发展力。

3)行为规范。高校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章程》,建立执行自己的制度文化,可以确保学生党员行为与价值观相一致,与支部发展相一致,确保党支部行为文化与党的文化相一致,与校园文化发展相一致。

4)形象塑造。组织文化为组织发展服务,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党员个人发展、党支部组织发展,进而服务于党的事业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着力于学生党员形象、学生党支部形象的塑造,树立先进,积极增强党组织对广大青年团员和群众的正面影响。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作风,通过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的理论初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所带党支部(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低年级党支部,简称“信本低年级党支部”)为着力点,为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的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开展了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的实践探索工作。

1、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导向,提高党员组织文化认知,探索党支部的精神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首先,在探索初期,信本低年级党支部围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结合组织文化相关理论,带领学生党员进行了“组织文化建设必要性”学习和讨论,提高党员组织文化认知,达成了建设共识;其次,分别针对“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结合高校党支部组织文化的政治性、大学性、群体性特征,指导支部成员共同构建信本低年级党支部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组织文化氛围,以学生党员年级、专业横纵向结合的党支部立体化管理模式为组织基础,37名学生党员分为4个讨论学习组,通过课题研究立项的形式开展“支部文化大讨论”,促使党支部成员人人参与、主动思考、广泛阅读,结合同志们对党支部的认识、认同,融合学生们意识形态的变化,经过反复讨论、推敲,逐步形成了以“向心、向学、向上”为内容的党支部精神文化概括,并坚定了支部建设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党员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2、以坚持人本理念为根本,完善支部特色制度体系,探索党支部的制度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要将制度体系的“硬”要求和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很好的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信本低年级党支部从制度内化的角度出发,以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健康发展为落脚点,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性,通过定期组织《党章》学习,深入了解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推动民主建设,让更多学生党员参与到党支部内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围绕党支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转正答辩制度等,并结合党支部特点制订了量化考核制度、创先争优制度、自主学习制度等,加强学生党员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了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3、以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为目标,加强凝聚力和先进性,探索党支部的行为文化

学习型组织是“通过持续学习而不断发展,和具有自我变革特征的组织”,信本低年级党支部一直着力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生党员和党支部之间学习力、创新力的互相作用,加强党支部的先进性和组织活力。在确立“向学”的精神文化内涵过程中,一直坚持思想道德学习和科学文化学习两手抓,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创建活动载体、引进活动资源等方法,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结合学校新生党员“双百工程”,开展特色素拓活动,促进内部交流学习;紧跟雷锋精神、北京精神的召唤,借助红色“1+1”活动平台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党员引领工程,开展“感动中国”优秀人物事迹学习和“微宣讲”,建立党员11帮扶机制,军训期间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使学生党员深入群众,提升学生党员形象;拓展学校院周特色活动平台,以迎接十八大为主题开展科技作品创作展览等党团共建活动,鼓励学生党员带动广大团员参与科技实践和科技创新,扩大了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

4、以发挥党支部育人功能为核心,服务人才培养和组织发展,探索党支部的物质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党支部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文化和当代大学文化相适应,坚持发挥人才培养的思想阵地作用。信本低年级党支部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努力加强物质文化支撑,积极参与“学生党员全过程培养”体系研究,通过“新生党员第一课”宣传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政治信仰、价值目标;通过党支部“人人网”主页建设,扩大党支部影响范围,培养学生党员的政治敏感性;通过党支部日志,收集学生党员所感所想,记录学生党员成长点滴;通过年度总结视频,保留党支部文化建设成果;通过活动主题标识设计,凸显党支部组织形象特色,加强学生对党支部文化的认同。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信本低年级党支部初步树立了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思路,党支部成员能够明确共同的发展目标,牢记“向心、向学、向上”的文化核心,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党员自觉。同时,笔者在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中也体会到,面对新形势,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推进文化建设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党建内涵。然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目前,还面临着“组织文化发展不协调”、“组织文化不稳定”、“组织文化‘虚化’的误解”等问题,改变这些要经过不断的思考和长期的探索,要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和环境氛围营造,深刻理解党情、国情、校情,切实遵循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身心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将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为实现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N].新华网,2011-02-15

[2] 樊耘,张婕,纪晓鹏.组织文化变革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01)

[3] 刘晓勤.文化大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新探[J].高校辅导员,2012(03)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5] 钱涛.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J].江苏高教,2012(02)

[6] 孙甲.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探析[J].吉林农业,2012(05)

[7]Marsick V JWatkins K E.Facilitat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s:Making Learning Count[M].England:Gower1999

 



  阅读:627 次

朱冬香的文章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辅导员工作方式与对策调整
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
浅谈差异性人文关怀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创新“学生工作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强大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文化建设探索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五环节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