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差异性人文关怀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
作者:朱冬香 日期:2013-09-26 阅读:642 次 |
朱冬香 庞然 党的18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强调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即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和关心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特别是人的精神需要。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异的,进行人文关怀就要因人而异,即实行差异性人文关怀。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工作中应有针对性地实行差异性人文关怀,真切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辅导员工作中实行差异性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理论上: 1、学生个体存在接受差异。 由于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治理因素、性格特征、思想方式、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表现出不同接受程度,呈现出不同适应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进行学生工作时,必须区别对待,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2、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将它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是遵循教育规律的需要。 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现时的人的需要内容是不同的,存在层次和类别的差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不同需要,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存在不同需要,更不用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马克思也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同样,辅导员工作必须重视学生的不同需要,依据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避免空洞死板的教育内容和教条、单一的教育形式的弊端,实行差异性人文关怀,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通过人格感化和渗透做好育人工作。 (二)实践中: 1、轻视德育的育人作用。 当前,一些高校在工作重心上存在重学术科研、轻学生工作,在学生培养上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倾向,受此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和行为规范表现滞后于知识能力发展,学生在成长中生理和心理上缺少人文关怀,人格塑造和品质培养存在真空,各方面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全面发展。 2、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 一些高校过分突出辅导员的主导作用,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调学生工作中教育的“强化灌输”和管理的“强制性”,很少顾及不同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扭曲了学生工作中师生的平等关系;同时,在学生工作中采取大一统的一刀切模式,采取空洞说教,抹煞了学生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理解和内化作用,使辅导员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3、辅导员专业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辅导员工作角色错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辅导员本来数目就少,专职的更少,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不平衡,一些辅导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存在角色错位现象,过多地参与具体事务的组织管理,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责,往往会自主或不自主充当紧急事件的“救火员”;加之许多理工科院校辅导员虽具有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但却往往缺乏学生工作的专业化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施差异性人文关怀更无从谈起。 二、辅导员工作中差异性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实施差异性人文关怀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辅导员等诸多因素,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通力配合。宏观上,高校应加大投入,健全网络,不断完善差异性人文关怀机制,加强学生监测、评估和预警,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建立健全人文关怀机制,把人文关怀贯穿、渗透、体现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志愿服务、心理咨询等。此外,还可通过以下途径实行差别性人文关怀: 1、建立完善学生基准信息数据库。 这是进行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条件之一。我校已初步建立学生基准信息数据库,并在此方面做出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新生入学时起,基于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电子版、学生档案,通过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等部门和教师的协作,及时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兴趣爱好、心理状况,补充入学后所在班级、宿舍等信息,建立基准信息数据库,形成学生差异性电子档案,根据学期,可动态记录学生各门课程成绩、参加各项活动等情况使各个相关部门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依据一定权限对数据形成共享,消除部门林立、信息不对称、不流通带来的障碍。 2、大力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教育部在2005年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表明,辅导员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为工作范围,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师。作为专业化教师,辅导员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背景,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涉及个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等。辅导员应有意识地扮演“教育者”角色,在“做事”中渗透“育人”工作,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转到对其人格的精神感化,对学生进行差异性人文关怀,把学生工作做细,做实。我校辅导员“育学同行”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在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使辅导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3、启发开展学生主体性的自我教育。 辅导员必须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首先应在尊重学生不同人格特征、切实关心学生不同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工作,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善于启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需要,有效引导学生的合理实际需要,使之成为优势和主要需要,并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我校为例,学生活动的开展不再是辅导员一厢情愿,而是每年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对学生需求进行统计,有针对性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种精品活动,活动形式实行项目化管理和运作,在辅导员指导下,由学生组织招标负责,使学生通过平等交流和共同参与接受自我教育,切实感到积极和主动参与的重要价值,同时,我校的学生活动效果也显著提高。可见,只有充分尊重人、关心人,高扬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形成慎独,形成内化,在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上得到进一步升华,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 4、注重细化学生群体,因材施教。 辅导员可以依据一定标准,划分学生群体,依据不同层次、因人而教,有的放矢地实行差异性人文关怀,学生工作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校2003年启动的“优秀学生党员引领工程”和学生骨干“精英锻造计划”,即在对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进行选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和系统性培训,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等,使其在思想建设、学风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校学生素质的提高。辅导员可充分利用学生基准信息数据库,根据贫困生资助、心理问题学生筛查、“网瘾”学生帮劝、学生骨干培养、素质拓展计划推广、后进生帮扶、女大学生教育等不同工作需求,对不同学生进行共性分群和个性分类,有针对性开展活动。 5、创新突出生活化形式和幸福化内容。 在实行差异性人文关怀时,辅导员既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辅导员应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幸福化关怀,切实解决学生的真正困难,满足其实际需要。如在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理想、学习信念和个人感受;在帮助“网瘾”学生时,从其心理着手,通过博客、qq、论坛、聊天室等网络手段与学生平等对话,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告别孤独、自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促进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学生是辅导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辅导员工作旨在改善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其精神境界,帮助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并把对学生的差异性人文关怀作为重要手段和驱动力量,才能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