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平稳推进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读《市场与调控――李鹏经济日记》
作者刘国光              日期:2013-05-02               阅读:1488 次

 李鹏同志第五部日记体裁的专著《市场与调控――李鹏经济日记》(新华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一书,翔实记录了从1983年至2003年的20年间,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家一些重大经济政策出台和执行的过程;客观描述了政府在推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和措施。该书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脉络清晰、语言朴实,有助于我们增进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理解,增进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

  在这里,我想着重就1988年到1998年10年间的日记内容谈点体会。这10年,李鹏同志担任两届国务院总理;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剧烈变革的10年。当时的国民经济运行遇到两个全局性的急需解决而又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一是在城市,国有企业长期亏损,致使财政收支失衡,国民经济只能在赤字平台上运行,企业间的“三角债”像雪球一样在全国范围越滚越大。同时,城镇劳动力隐性失业逐年上升,显性失业开始出现,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忧。二是在农村,虽然经过努力,连续几年实现农业增产,但农民收入提高不多,农村现代化建设尚未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改善几亿农民的生产生活,成为中央领导同志日夜思考的最大问题。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两方面的新情况:一方面,由于引入大量外资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乡镇企业和城市开发区蓬勃发展,经济处在高位运行状态;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财政收不抵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运营,国有企业改制和扭亏增盈效果不甚理想,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国有企业职工待岗现象普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社会处在一种躁动的发展状态。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的“高速与低效”、“规划有序与运行无序”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显然,不改革传统经济体制是没有出路的。但经济体制改革是根本性变革,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国的总理既是重大经济政策的谋划者,又是经济运行具体操作的当家人。如何做到把握大局,稳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社会震荡最小,摆在了当时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前。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迎难而上,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龙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过渡,从而推动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促进了历史和现实诸多问题的妥善解决。概括起来,当时的中央领导集体抓住四个要点,实现了“稳步推进”的战略构想。

  第一个要点是对国内外形势和国情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中央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这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政策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第二个要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时,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依靠公有制经济这个主体,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能稳住大局,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个要点是通过宏观调控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国家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能转变人们发展经济的理念,而且能创造出新鲜经验,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个要点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统筹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注意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在出台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措施时,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正是由于牢牢把握住这些要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趋势,使经济运行比较平稳,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并把一个市场化的中国成功地带进世界贸易组织。正是由于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活跃了,国有企业赢利了,民营企业发展了,经济秩序好转了,社会稳定系数增加了。外贸出口年年增加,外汇储备年年增加,财政收入年年增加,人民收入年年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阅读:148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