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深度城市化:经济发展不可缺的新引擎
作者蔡昉              日期:2013-03-11               阅读:4076 次

   城市化是大多数人所期待的新引擎,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即未来以农村劳动力进城为表征的城市化进程,还能保持过去10年的速度吗?所以,我引入一个概念,即发动深度城市化。

  一、从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发展速度的内在联系来看,需要推动深度城市化

   过去20年每年城市化率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过去10年则为1.23个百分点。这是对历史的一个补偿,但是今后未必能够保持这样的高速度。因为人口结构 变化异常快。随着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逐步进入低生育阶段,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放慢,目前正呈现日益减速的时 期,预计到2015年达到零增长,以后则为负增长。意味着农村不再有净增劳动力可供大规模转移。事实上,除了2009年的特殊情况,2003年以后农民工 外出人口增长率是逐年下降的。

  二、从现行的城市化的局限性来看,深度城市化尤其显得迫切

  虽然目前 的城市数字总体上和趋势上能够反映城市化发展,但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基于2000普查和2005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计算,在这两个年份期间,城市人 口比重从36.6%提高到44.7%。而与此同时,被统计在城市的人口中却仍然持农业户口的比重,则从40.3%提高到了46.8%。也就是说,城市人口 的增量中,71.8%是持农业户籍的人口。

  城市化进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往日农民,按照定义被统计为城市常住人 口的结果。他们像城市人一样就业和生产,由于两个原因,他们的消费模式与城里人却不尽一致:一个是他们预期仍然要回到农村老家,所以他们的收入是为回乡而 准备的,是按照农村模式消费和储蓄的。一个是他们不能享受全部城市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所以他们的消费有更多的后顾之忧。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也没有把他们的需求完全地考虑在内。

  因此,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并不能从这种城市化模式中充分发挥出来。

  三、深度城市化:不在数量在质量

   深度城市化的含义就是把简单的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加,改变为尽享城市公共服务的市民的增加。换句话说,就是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身份转换为市民。设想作为常 住人口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庭已经发挥了一半的城市化功能,深度城市化可以在城市化数字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另一半城市化功能。这样,即使今后城市化速度低于 过去,只要是符合这个深度定义的,反而可以事半功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城市化战略,达到高度城市化的目标。

  四、深度城市化的核心在于公共服务惠及新移民

   谈到这种深度城市化,很自然会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我们已经发现了,城市户籍身份如果没有均等公共服务的内容,就毫无意义。因此,我们推动深度城 市化的着力点不应抽象地讲户籍制度改革,而是具体地由社会保障覆盖水平、义务教育权利和升学权利、住房权利等方面入手。一旦这些外围的问题解决了,我相信 就没有人在意是否有城市的户籍身份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研究员)



  阅读:407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