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存优创新 破解中等收入困局
作者蔡昉              日期:2013-03-11               阅读:3982 次

 
  所谓中等收入陷 阱,说的是一个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一路凯歌前进,顺理成章地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而是要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中 国的情况也并不特殊,一方面是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新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示出来。因此,对当前中国而言,在政策上,要立足于最大限度延长既有比较 优势,避免休克式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迎来新的比较优势。那样的话,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宿命。

  要形成新的比较优 势,首先在发展战略上亟待调整。比如,我们在产业布局上就大有文章可做。中国当前已经明显出现了普通劳动者短缺和工资上涨的趋势,虽然劳动者工资的地区差 距在缩小,但地区之间在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完全可以效法以往东亚各经济体之间所出现的雁阵模式,在中国的各个省份之间展开产业转 移。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东部地区逐渐丧失的时候,通过逐次向中西部转移,在相当长时期内可以得以延续。

  为此,改善中 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十分重要。政策选择要吸取历史教训,应推动这些地区的体制改革,而不是单纯加大投资和给予补贴,避免中西部地区过度依赖资本的投入,而 非自身的比较优势。此外,目前投资过度集中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已经出现偏离比较优势的倾向,值得警惕。

  从具体的政策措施调整的角度来看,当前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仍然存在着制度性障碍。转移到城市就业并被统计为城市常住人口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并没有获得城市户口和均等的公共服务,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供给的潜力远没有充分发挥,应通过改革进一步清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

   另外,科技创新领域也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但要警惕脱离经济需要的技术赶超。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介入十分广泛,这本是我们科技赶超的优势所在。但政府却 并不必然了解技术的适用性,很容易产生政府主导的、超越发展阶段的科技全面赶超,导致后发优势的过早丧失。实际上,人们经常说的中国技术应用率偏低的现 状,恰恰就是这种科技政策与实际应用领域之间的矛盾。



  阅读:398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