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爱巧              日期:2013-03-14               阅读:4115 次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是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发展历程与现状简述

  农业承载着为人类提供食物、粮食安全保障及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重任,是最基础的产业。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占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业。土地、淡水、气候、动植物物种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基础,也主要被农业所占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不科学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竭泽而渔、草原过牧、过度施用和滥用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浪费和极大破坏,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及现代农业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基本属生态农业。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高,风灾、水灾、旱灾、病虫鼠畜害等等,凡是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自然灾害,无一不强加在传统的农业上。传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低下,比较效益低,资源占用消耗大。

  有机农业是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的闭合循环式农业,是传统农业的标志之一。它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但生产力较低,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消费。

  无机农业是以投入化肥、农药等无机能为主的开放式农业。它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物质生产力,但带来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生态失调等问题。再者,农业化学品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资源。

  生态农业将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两者有机结合,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有机农业的优秀成果,又吸收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是一种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的系统方法,讲究良性循环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风能、水流能、太阳能、地热等自然资源利用程度极低,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节种、节工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粗放式和掠夺性农业生产经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较突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已直逼18亿亩红线。耕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也是为人们创造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耕地农用性的存在人们就有可能利用其创造更优美的生态环境耕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则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另外,耕作层流失也是降低农业生产效率且不易恢复的制约因素。耕地大量流失,严重威胁着“两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水面逐年缩小,水体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两型”社会建设进程。长期以来,对水资源重视不够,农用水浪费严重,填湖(池塘等)修路盖房的情形随处可见,使水面日益减少,原有水系被破坏地下水过量抽取,使地表水位下降,不利农业持续发展,危及地层结构稳定。

  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施用国,但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人员有限,农业施用的化肥大部分被浪费掉了。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化肥中的杂质使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日趋严重。

  4、滥用错用农药、包装农药的器具用后随意丢弃水沟的现象普遍存在,残留农药造成二次中毒、农药污染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儿时那种暑时中午稻田田坎豆荫下随手一捞就是一碗鳅鱼、那种一手提鱼篓一手撺野果的原生态田野童趣,当今乡村再也难觅。

  5、农膜回收率低,很大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这些难降解的农膜影响了土壤通气透水和农作物根系生长。

  6秸杆野外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环境布满烟尖,污染空气,浪费资源,影响交通安全。2008年某县发生多起因烧田堪草引发森林火灾事件,毁林几千亩,教训深刻。

  7、生活方式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只求简单方便,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农作物秸杆、畜粪便等废弃物任意堆放在河边、道旁和池塘周围,一些养殖场为了降低成本,养殖污染物肆意排放,污染了水源和环境。

  8、土地流转开发中,“毁灭性开发”与“掠夺性开发”加速了生态物种的灭绝。“毁灭性开发”把青山绿水砍光推平,使生态物种遭受破坏甚至毁灭。如所见的一个规模果园开发,不仅使碗口粗就要成材的林木一下砍光,连每年给每户提供百来斤茶油的油茶树也被连根铲除了。“毁灭性开发”既使成功了,充其量以后也只能是有果林但没有森林;有产业但没鸟语花香的生机。类似的还有被称之为“以租代征”式的土地流转,经营者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进行“掠夺性开发”。

  9、“垃圾下乡”是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为城镇保洁。城镇垃圾未处理就运往乡村填埋,使填埋场附近臭气四溢,水质恶臭、耕地不毛。

  10、小农经济合作程度低,应对风险能力弱,资源浪费大,生产要素利用率低。

  二、破解“两型”农业发展的瓶颈

  建立“两型”农业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常规耕作”、“石油农业”、“化学农业”并不意味着现代农业。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资源的大量浪费,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直接相悖。发展经济,必须同时重视经济规律和自然平衡规律两种客观规律的作用。要反对“只利用不保护”和“先破坏、后整治”等错误认识和做法,采取“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新理念。

  要把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放在人与自然和谐,进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础上。要实现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的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修建水平梯田等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推广光解地膜、生物农药、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

  要在大力支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同时,积极推行集约经营,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基本农田的稳产高产。要处理好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的关系,使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

  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应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新器具、新模式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袁隆平院士杂交稻技术的推广使我国农业在品种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使平均亩产400公斤提升到800-1000公斤,给农业带来了喜人的成果。正在加紧研制培育的“东乡旱稻”及“太空育种”和“克隆”技术等,又将给我国农业展示了美好前景。

  “两型”社会内涵要求人口与经济发展适度。农村人口素质应与农村经济发展匹配,以增加农业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建立“两型”农业,需要大批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大量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是有文化、崇科学、熟技术、懂经济、守法纪。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在岗、待岗培训,面授和多媒介教学相结合的办法,配合示范与入股的有效形式,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新型劳动技能,使新器具、新技术、新办法、新观念、新风尚进占农村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同时必须从制度上保证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留得下、有奔头。从事农业生产如果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产生高收入者、务农不能成为人们羡慕留恋的职业,除了要素禀赋的原因,还有就是制度的缺憾!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现行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村社会发展。土地是稀缺资源,具有其他生产要素无法比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与耕种面积有关。狭小的农场规模,必然排斥高技术人才、必然排斥较高水平的技术装备、只能容纳小额资金投入,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必定难有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和建立,土地的抛荒、弃田现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开发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不能灭绝现有物种、不能减少既得利益!必须遵循“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原则。一个物种的成型,要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修炼。多物种才能使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能创造、培育出抗抵自然灾害的新物种,人类才能与宇宙同舞,共欢到明天。自然保护区对动植物自然资源的保护功能只能加强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

  水是生命之源!要十分珍惜水资源,合理使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和环境无价制度,导致了资源和环境的恶化。必须通过明晰产权、征收资源与环境税,来体现资源和环境的价值。

  “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用地养地、实施了“无废弃物农业”。必须规范废弃物处置,做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分类处理,加于利用;工业排污排废必须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气化、固化等综合利用技术,以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引导农民高效利用农业经济资源。

  应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让现代文明与民间智慧充分结合,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安排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生产资料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收入,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动平衡。要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系统整合利用可再生资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与农村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改葬结合,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太阳能、生物资源、天然降水等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形成村户内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沼气池的推广运用在许多乡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浙江奉化滕头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结合,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的实现默默地奉献着,使农村基础设施难有改善。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放力度,以满足“两型农业发展对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的要求。

  政府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要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引导、激励监控等政府经济手段,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有效调整市场经济失灵,创造利于“两型”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鼓励扶持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经济合作组织和合作方式。股份制、龙头企业带动、科研机构与农户结合、季节性互助、超市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联袂、工农结合多产品联产、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起到整合土地等资源,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减少地、种、水、肥、药、工等投入的浪费。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功能,减少农产品毁损变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以规模生产经营谋取规模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将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由新科技推动“两型”农业进程。

  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并从小抓起。当今世界是开放世界,农业也必须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创新,在开放中前进。我国传统农业几千年,必须通过开放来突破传统农业发展史所附加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思想束缚,转变其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

  严把项目上马关,改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进驻农村的工商企业、乡村兴办企业必须过环保达标关。

  三、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未来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衣食住行质量要求更高,迫使农业发展方式、类型必须跟上时代脉搏。对农产品的要求将是方便、营养、卫生、安全、回归自然。无污染、无公害、反季节性农产品将备受青睐,而工艺型、风光型、保健型农产品也将应运而生。以下几种体现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的发展类型具有广阔前景: 

  符合复合生态系统要求的立体高效型农业:高层建筑占天不占地,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立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多种作物间混套作等形式,可一地多收,高产高效。如天津市南郊稻、菇、鱼立体种养,亩收稻谷485.9公斤,鲜平菇11611公斤,鱼612公斤,亩纯收入164832元。

  符合超高产超优质要求的超级型农业: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超级方向一般有两种:一是大。利用高新技术把大型动物的生长基因,引入体形较小的动物体内,从而培育出个体粗壮的大型动物。大象一般的牛,鹅一样大的鸡……另外,通过倍性育种,获得株高、茎粗、叶大的高产蔬菜或奇特的观赏植物。另一个方向是小。培育精、优、小巧的微型动植物品种。如微型牛、小型猪、矮马、矮鸡等;柑桔一般大小的瓜、可放在菜盘子里的猪、兔、羊等微型动物。其次是植物的矮化育种。如亩产达5吨以上的矮化苹果,两年即可结果。

  符合快节奏要求的快速型农业:利用组培进行脱毒苗工厂化生产草莓,5株原苗,8个月即可生产出30万株“组培脱毒原种苗”。多种饲料添加剂、促长剂、埋植技术的应用,可使畜禽的育成速度加快,时间缩短。如用配合饲料养鸡,50天体重可达2公斤。

  符合集约时空要求的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科学的农业增产,不是靠资源,而是靠技术。人多地少或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设施型、无土型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多熟种植、一年数收受气候、季节、无霜期长短等因素限制,要变季节生产为终年生产,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好的形式就是露地农业转向设施工厂化农业,有土栽培转向无土栽培(即用营养液培育植物),使露地单季单层生产变成工厂式多季多层生产。

  符合休闲时尚要求的工艺型农业:“饮食欣赏”、“寓食于乐”是当今人们的追求和时尚。择时遮光或其他处理可育成“寿”桃、“福”果之类的“化妆”水果。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育种方法,能生产出果汁不多、落地可以弹跳的番茄、形状各异的瓜果蔬菜等。

  符合人们的健康意识要求的保健型农业: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诸如“家存万贯不如身体康健”,“家有‘钱’仓不如身心健康”之类的常言已不绝于耳。无公害、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食品,成为市场新宠。 

  符合观光旅游要求的风光型农业:将生产与游玩相结合,农业区内进行工艺美化,花卉、瓜果相互点缀,山青水绿,河湖可划船赏莲观鱼等。利用农业特有的田园风光开发旅游业,已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应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是,在科学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应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个聚宝盆,是巨大的粮仓!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管辖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中的鱼和贝类能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种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丰富的海洋资源给我们展示着诱人的美景,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任重道远!

  四、萨·马理论对建立“两型”农业的解释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经提出了一个有名的“三位一体”公式,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在他之后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因而建立了所谓的“四位一体”公式。秉承生态农业实质的“两型”农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利用科学技术这个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的管理理论来发展农业创造财富。用萨·马理论的解释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在这里,企业家泛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其才能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掌握的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和管理才能及创新能力)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作用,使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作为基础要素的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项比例尽可能小,而起关键作用的“企业家才能”——科技进步与改善管理及创新这一生产要素比例尽可能大,尽可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我对萨·马理论的理解是:土地和资本等非劳动性生产要素只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机器、工具等劳动手段只能转移其价值,不能创造价值。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十分有限,往往与劳动力工资持平。这也就是企业不创新就难于生存,传统耕作收入水平低的原因。创造性劳动能创造足够的价值。因此,企业革新(设备更新、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管理创新、人员培训等,所有这些都可归结为广义的“企业家才能”)就能赢得可观利润。“两型”农业正是注重“企业家才能”,主张通过创造性劳动来创造超额价值,进而获取超额利润,使农业生产经营者与社会发展同步产生高收入。从而达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之目的。

  五、结束语

  “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重大战略举措。

  农业是最近大自然的产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波光涟漪、稻花飘香……是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相比的美景壮图。要素禀赋的变化必然导致生产技术的转变。从田间选择到太空育种,从传统种养到试管组培、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这些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制度的调整完善,必定促成农业的新局面出现。农村必将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和谐人居环境。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定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产生高收入者,务农定能成为人们羡慕留恋的职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人间仙境,随着“两型”农业的建立,必将遍布我国农村山乡。

  参考文献:

  《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搜狐新闻,200811月04

  曹儒国:《发展循环农业 建设两型社会》,常德新闻 2008-12-15

  艳姐姐:《我国海洋国土的面积》,探索与发现, 2005-11-3  

  陈爱巧:《论土地流转与农村发展》,《共和国优秀专家学者60贡献人物与获奖文论集》

  陈爱巧:《探析农民增收减负问题》,《中国创新与发展研究文库》、《发展之路文集》·财政管理·专辑

  陈爱巧:《对我国改革30年农村几个典型史例(问题)的剖析与思考》,《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红旗出版社)

  陈爱巧:《论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华百业发展论坛》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



  阅读:4115 次

陈爱巧的文章
农村“内置金融”观察
政府改革需以财税改革为突破口
“经营城市”是个系统工程
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观点
“人员分类”改革一个方案改到“底”?
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