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前线》有个约会

作者庄俊文  网站编辑杨宾  来源《站在理论宣传的前线》  日期2008-11-20

 

 

 

 

结缘《前线》8年,修辞、造句、挑毛病、讲道理的本领在审读和评刊中得到提高。感谢《前线》给我提供了这个以审评刊物促进学习的机会。

本人一辈子在基本建设战线工作,从基层到机关,从主管局到企业,从施工生产到管理,总之是从事物质生产。但无论具体岗位如何变动,却情有独钟地总对精神生产关注有加,工余之暇读书看报翻杂志,一直仰慕这个领域和在其中行走的人们。记得2000年年末,偶与老同事、已调到《前线》工作的张智谦同志电话聊天,对当时几份较有影响的政治理论刊物妄加评论,并欲讨一份不付费的《前线》阅读。智谦说,你这样爱看《前线》,我们正要建立读者评刊制度,你可否当我们的评刊员?我有点不知深浅地答道,试试看吧!不久我接到了《前线》的评刊员邀请函,于是从2001年第1期起开始评刊。自那以后,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项有意义的内容——和《前线》定期约会。每到月初都会接到编辑部寄来的崭新的《前线》,捧读,学习,提出评论意见后,于当月底或下月初送回编辑部,无论风雨寒暑,无论工作多忙,从未间断,迄今已近8年。

我之认识《前线》,当然不自评刊始。上初中的时候,受两位语文老师的启蒙,对议论文很感兴趣。在老师推荐我阅读的有关议论文写作的书上,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作为范文大量引用的毛主席著作,再有就是当时主要报刊的论文,有《人民日报》、《红旗》,还有北京的《前线》。“文革”后北京出了《学习与研究》,知道它的地位相当于以前的《前线》。19957月《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以后,这本杂志成为案头常备之物,阅读的重点是其中的理论文章。没有想到,与《前线》的机缘竟会在新世纪的开端如此不期而至,而且月月相约,情深谊厚至今。这应当感念《前线》的真诚。

成为《前线》的评刊员后,每年至少一次参加《前线》召开的评刊员会议或年终聚会。记得第一次见到当时的总编刘牧雨同志时,握手之际,他轻声细语地说,未曾谋面,神交久矣。你的评刊我期期都看,评得好,谢谢你的支持。每逢这种场合,《前线》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都把评刊员奉为上宾,殷殷之情发自内心,其诚可感。这份真诚来自办好党刊的责任感、执著和敬业精神。我知道,对于评刊员的工作成果,总编亲自阅读之外,编辑部总是按时向全体编辑通报。编辑部还不定期组织座谈会,让编辑部的同志当面听取评刊员的意见。每年第四季度,编辑部总要制定来年的编辑方针和工作意见,送评刊员咨询。难能可贵的是,《前线》领导一再强调,欢迎大家对刊物和编辑工作提意见、提不同意见、提批评意见,意见不怕尖锐。一次为了理解我的一条评刊意见,总编请通联部的同志直接打电话向我询问评刊中引文的出处。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让人感动不已。20037月,编辑部王梅同志写信约我将近期重要的评刊意见汇总成文,并嘱我“最好带点刺”。我遵命如期将稿件送出,《前线》在当年第12期的“编读往来”栏将我的短文未加改动地登出,题为《两点商榷》。我要说,在自己的刊物上,主动发表自己聘请的评刊员写的文章,与自己已刊发的作品进行商榷,这在时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的世情氛围下,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足见《前线》贯彻开门办刊的方针是想了办法的,是诚心诚意的。

精诚所至,真的感动了和调动了我这个惮于水平不高、觉得净挑毛病显得尴尬、有时想打退堂鼓的评刊员。要评得中肯,首先得认真细读每期的全部文章,否则何以分出优劣?而细读中有时会发现字、词、句、标点等文面上的问题。为了表示提醒之意,我从2001年第9期起单独列表将发现的主要文字问题指出,当作评刊的副产品一并送给编辑部。几期下来,张智谦同志来电话说,不忍心给你加大工作量,但你在评刊的同时完成审读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干脆再兼个审读员吧!我未加思索,又答应了。从2002年第3期起,我将文面上的问题直接改在杂志页面上,同时列出审读结果汇总,标明有问题的页码,连同刊物一起送回,以便编辑部审核,防止遗漏。这种作法行之有效,一直坚持到现在。细致的阅读很耗时,又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所以往往感觉时间太紧,只好想办法挤。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到英国出差访问,怕出去半个月耽误评刊,就把《前线》带上。到英国最初几天,因时差关系,后半夜睡意全无,索性起来读《前线》。在地球另一端的异国他乡读母语杂志,在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资本论》的故乡读东方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在灯下从夜半读到天明。细想起来,还真的有点儿意味。

审读之后,对一期刊物的全貌和其中各篇文章的高下有了总体印象,这才可以进入具体的评刊工作。评刊虽是评刊者的个体劳动,但无疑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一篇文章好,另一篇文章有明显不足;这个题目好,那个题目还需斟酌等,不同的人,见仁见智。评刊者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涉猎领域的多寡与深浅;基本的文字修炼功夫,所谓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讲究;个体阅读偏好和不同时期的关注重点;甚至还有评刊者的行为方式、脾气禀性和下笔为文时对方方面面的关照能力,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决定着评刊的总体水平。积以时日,自然能够体现一个特定评刊者所秉持的一以贯之的尺度和价值取向。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答应做《前线》的评刊员,就要尽自己所能认真干好,不能滥竽充数。首先,推荐好文章“差”文章、好标题“差”标题不投人情票。我的天平不唯上、不唯名,不以作者的身份是否为高级领导干部、是否为学界名人来增减砝码,唯文章和标题的客观水平是问。发现名人的作品有硬伤,我也毫不留情地指出。其次,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好文章也难免白璧微瑕,在肯定其总体水平的同时,对其缺陷和存疑之处提出商榷。反之,对于总体水平欠佳的文章,也实事求是地指明其长处。再次,推荐的作品无论好“差”,都要着力讲明理由。特别对于“差”文章和“差”标题,我要求自己一定要讲出道理,给出具体的分析,可能的话甚至提出正面的建议。为此《前线》提供的评刊表格不够用了。我从2002年第6期起改变了填表评刊方式,摆脱表格的限制,展开页面,尽意而止,挥洒中甚至难以遏制地夹杂了时论和一些明知无用但不吐不快的慨叹之词。我的评论中不到位、不确切乃至不正确之处在所难免,但本着和作者、编者切磋琢磨、弄懂弄通、追求真理的态度,也就不考虑是否献丑的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说,与《前线》的月月约会好像照镜子,拂去镜面的灰尘,也照见了自己的缺陷。审读和评刊中,遇见拿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专业词汇,时时查阅字典、词典和专业工具书;对于质疑别人而自己一时又说不透的道理,赶紧请教经典,翻阅有关书籍“恶补”。久而久之,自己甚至养成了一种类似“职业病”的习惯,无论看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容不得错别字、病句,一看见听见,总要当即指出。读重要文章时则会自觉不自觉地过过脑子,总结一下这篇东西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并且设身处地地想想,这个题目如果让我写,我能写吗,我怎么写。结缘《前线》8年,修辞、造句、挑毛病、讲道理的本领在审读和评刊中得到提高。感谢《前线》给我提供了这个以审评刊物促进学习的机会。

《前线》创刊5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在编辑部的热诚邀约之下,钩沉拾零,将自己与《前线》的单纯而意蕴深厚的交往奉献出来,期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前线》贯彻党的办刊方针的成功实践。《前线》创刊50周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愿《前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先进社会科学理论的宣传;贴近实际,指导实际;去陈言,戒空谈,减套话;在意识形态的百花园中辛勤耕耘,塑造人们美好纯净的心灵世界,努力充实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永远站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前线!愿更多的忠实读者与《前线》期期相约到永远!

(作者: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




打印 | 转发:

创新培训方式 提升能力素

约谈交账 联席对账 联审算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