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这个城市贡献无数光与热 如今,为了多一点蓝天白云

百年石景山热电厂关停

  网站编辑sxs4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15-03-20

  

  左图是3月19日中午的石景山热电厂俯瞰全景,场内四台发电机组已经全部关停,两座烟囱都不再有任何排放,石热以安静的姿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右图是石景山热电厂最早的资料图片之一,三座烟囱并排而立,锅炉日夜燃烧,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西部源源不断提供电力。

  本报记者和冠欣摄

  昨天,有着93年建厂史的京能石景山燃煤热电厂烧尽了厂里的最后一块存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1922年2月开始向京城送电,到如今4台正值壮年的燃煤热电联产机组退出运行,这座北京最老的燃煤热电厂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为了北京的蓝天白云,京能石热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副厂长李染生说。

  上午11时,1号机组中控室内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燃料耗尽、气压下降、水位下降……操作台上一连串的红色警报灯亮起,这在设备正常运行的20多年里,几乎是从未见过的场面。中控室值班员张海燕和其他值班员眉头紧锁,一边紧盯着眼前的操作系统,一边握紧了鼠标,生怕不小心点错了一个按键。

  “都别慌,按预案操作。”生产部值长王延明一声提醒,让现场一下子平静下来。

  张海燕长叹了一口气,想起了老师傅早上跟她说过的话。“一会儿1号机组关停时,得千万注意汽包水位,最后一班岗,千万别大意。”老师傅班前的一句叮嘱,张海燕已经听了27年。

  1号机组是石景山热电厂里最后一个关停的机组。此前,4号机组已于去年先期停止运行,2号、3号机组也在昨天早上顺利退出运行。虽然已经调出了一线生产部门,但老师傅一得着机组关停的准信儿,一大早特意跑来再跟徒弟“唠叨”几句。

  跟中控室一墙之隔,已经运行了28年的水氢冷汽轮发电机,内部转子仍在以每分钟3000转的高速奔腾,同时,机器内部传出震耳欲聋的噪音——在它脚下的楼层里,燃煤锅炉和磨煤机轰鸣着,释放出滚滚热浪。厂房外,早已被粉尘染得灰黑的烟囱,曾经吞吐着数百摄氏度的高温,如今仍似心有不甘地隐约飘出袅袅白气。

  手持一个显示着机组运行参数的Pad,张海燕拿笔逐行核对着一个个蹦跳着的数字。在石景山热电厂里,有着27年工龄的张海燕只能算是后辈儿,很多工人都是在这儿一干就是一辈子。厂里的老人们都知道,京能石景山热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家现代化大型股份制发电供热企业,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成立的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21年10月石景山发电分厂建成,成为北京最早的公用发电厂。

  上世纪80年代,石景山发电厂改建为燃煤热电厂:安装了3台20万千瓦供热汽轮发电机组,配备3台670吨/时燃煤锅炉。3台机组分别于1988年、1989年、1990年建成投产。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地区严重缺电,集中供热需求增加,为确保3台机组稳定供热,满足最大供热需求,石热决定扩建一台20万千瓦供热机组,工程于1995年投产,至此,石景山热电厂总装机容量达80万千瓦。当年,石景山发电总厂有火力发电厂3个,水电站4个,燃油汽轮机电站1个,总装机容量为176.6万千瓦,发电量76.4亿千瓦时,工业年产值达5.66亿元。

  在为北京输送大量光和热的同时,石景山热电厂里的四台机组每天要消耗约万吨燃煤,排出粉尘污染大气环境。

  关停?这么个大家伙,可不是说停就能停下来,弄不好还会影响整个电网的输电安全。为此,厂里还专门跟华北电网提前沟通,由后者统一调配:当石热关停后电网出现局部“缺电”时,适时用其他电厂输送的电量来平衡,避免发生意外。随后,算好了供暖季结束的日子,提前半个多月,厂里就取消了以往两三天一列的运煤火车。

  昨日上午10时10分,王延明在中控室内宣布:“已接到电网调度指令,机组具备退出运行条件。”随着锅炉内燃煤的耗尽,监控屏幕内的火苗逐渐熄灭,监控平台开始报警……在一系列“警报”被解除后,11时06分,操作平台上显示的1号机组功率归零,标志着石热的最后一台燃煤机组正式关停。

  按照计划,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关停后,其供电、供热职能由去年投用的西北燃气热电中心替代,用燃气发电,将极大降低对大气的污染。11时15分,长达半分钟的汽笛声响彻厂区。

  “建厂93年以来,汽笛只是在工人上下班时整点拉响,今天这一声,算是老厂跟大伙儿告别了。”只说了一句,眼里噙着泪水的张海燕赶忙转过身去。“为了首都老百姓的头顶能多一点蓝天白云,这关停也值了!”本报记者 刘宇鑫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