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 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

作者唐 鑫 杨 奎  网站编辑sxs23  来源前线网——《前线》   日期2016-08-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题,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开辟未来的前进号角。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统一尤其需要把握。

  不忘初心,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为的是建立公有制的、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需要增强对共产主义科学性的认识。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充分吸收、对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维护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分裂成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导致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马克思在论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指出:“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这样的资本积累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垄断,使生产资料集中和劳动社会化的矛盾激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敲响了丧钟。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乃至对其制度进行否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计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内容,用马克思、恩格斯最经典的语言表述,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语境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社会包容为前提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又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最终形成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运动时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由此可见,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主体,既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民主体地位的客观性和广泛性在这里得到彰显,从而构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内容。

  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社会分工公平公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国家消亡、人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些构成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的,在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还存在着需要克服的弊病。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各项社会制度,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依然是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依然是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圆满完成历史性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新的伟大工程,解决党内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党的建设,思想建设排在首位;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重中之重。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共产党员常补精神之“钙”,需要牢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切实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思想建设是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紧密联系的,需要整体推进。思想建设搞好了,理想信念就会成为其他建设的灵魂,使我们党的肌体永远健康、永葆青春活力。因此,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党就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继续前进,就要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

  理想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只有把崇高理想与实干精神、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总结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崇高理想与实干精神、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继续前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世界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和平崛起既受到欢迎也遇到阻力。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我国对外开放的条件发生新的变化,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形成,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创新在时代潮流中独占鳌头,清除体制性障碍、破解政策性难题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化改革促进体制机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创新进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改革由易到难,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新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需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统筹兼顾、攻坚克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凡此种种,都昭示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

  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指南。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恩格斯在论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没有现成的样板参照,需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的理论指导,理论只有关怀现实,才能永葆生命力;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掌握群众。实现理论彻底,就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实践问题;既立足国内的资源条件,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又掌握社会新的运行趋势;既看到影响长远发展的因素,又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增强战略谋划,又加强政策设计;既维护长远利益,又兼顾现实利益。

  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宽广的胸襟。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习惯势力、落后势力仍很顽固,新的阻力已经显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谋划改革、推进改革,不断破除旧势力、消除新阻力,使改革切合时代的脉搏、符合人民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是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联系的,清除体制性障碍、破解政策性难题,构建国家治理的法律体系、营造规制公民行为的法治环境,编织约束公共权力的制度笼子、根治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需要以大无畏的气概消除相关掣肘因素,增强改革的协调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国家间的距离,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资本和技术,而且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交易规则乃至在价值观上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这种冲击并不都是坏事,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权衡利弊,择其善者从之。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的特征仍然是竞争与合作。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不怕西方文化的渗透,敢于并善于与西方进行文化竞争,同时也要敢于并善于与西方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我们目标坚定、道路正确、措施得当,在世界范围内尊重发展主体的普遍性、求同存异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对外开放必将为我国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实现理想与事业的统一、目标与道路的统一,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大考中,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作者:唐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主任;杨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魏晔玲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