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
作者赵曜              日期:2013-05-02               阅读:4250 次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重要论断,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思想的第一次最经典的表述。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他在1899年所写的《我们的纲领》一文中说:“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是“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说来,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倡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

  所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需要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了解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需要了解我们党是怎样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以后的著作中,他们又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后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误,过分重视变革生产关系,某种程度忽略了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的位置上。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我们在实践中,曾经对这个问题做了教条式的理解,只作为目的,没有看成是一个过程,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情况,我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第一阶段,只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情况,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我们过去在纯粹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的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整,我们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于社会主义的富裕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困,社会两极分化。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有过教条式的理解,把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起来,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结果谁也富裕不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全社会共同致富。实行这个政策以后,成效明显,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了,多数人的生活有所提高。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身上,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未来社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当时的所有社会主义者都把商品生产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认为未来社会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的基础上,社会实行的是产品经济,商品和货币将从社会上消失。列宁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字句。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采取了务实的政策,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试图取消商品和货币的错误,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遗憾的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大前进,普遍是按计划产品经济模式搞建设的。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又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新论断。这是社会主义史上的一个创举,它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这种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认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通过欧洲1848年革命,又把它称之为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过渡时期的国家政权;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以后,随着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国家将自行消亡。列宁通过实践,认为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还不能消亡。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我们党坚持列宁的思想,强调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仅在过渡时期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将存在,并将其命名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形象地说它是一个 “传家的法宝”、“护身的法宝”。四项基本原则中有一条,叫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鲜明地体现了人民在国家政权中当家作主的地位,表明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的职能和政权的民主性质,从而有力地避免了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歪曲和滥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日益加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我们党一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工人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而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它的政党——— 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这种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党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党对政府的领导作用,党要总揽全局,又不混淆党政关系、以党代政,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党与非党的关系,我们党坚持了既不搞传统的社会主义一党制,又不搞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实质就是坚持以工人阶级的思想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中包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关于怎样体现这种指导作用,我们党也有许多创造,如在文化领域,通过实行“双百”方针,用一家指导百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等等。我们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思想的独立性,但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恩格斯认为,最能体现未来社会本质特征的就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先后提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执政以后不坚持以人为本,不改善民生,不发扬民主,不听取民意,就会走向反面,被人民所抛弃。

  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从世界上建立第一个共产党即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好传统,即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高纲领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最低纲领不断变化,但最高纲领始终不变。现阶段,党的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既要为最近任务而努力,又不忘记共产主义大目标。

  上述十条,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且创造性地把它运用到中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雄辩地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但它只有和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阅读:425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