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个问题
作者赵曜              日期:2013-05-02               阅读:4243 次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紧紧围绕这个科学论断,着力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称,包括思想理论、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共同理想等不同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所侧重,四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起步、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开始探索有别于苏联模式和发展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光辉著作,是这个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规划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包括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文化领域实行“双百”方针、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孕育阶段。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庄严地宣告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这个阶段,邓小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和形成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做出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努力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决策,从而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改变了发展观念,跃升了发展理念,从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推进阶段。总括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长期探索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它始于毛(泽东),创于邓(小平),推进于江(泽民)、胡(锦涛)及以后,从孕育阶段到形成、推进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变革性,是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以下四个不同层面,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一是制度依托。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社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体制)。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方面,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二是发展内涵。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主线和主旋律。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三是路径选择。发展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问题。路径有两类,一类属于动力方面,一类属于条件方面。在发展动力方面,一是我们党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是坚持改革,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发展条件方面,一个是国内的社会稳定,另一个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不失时机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路径选择。四是目标指引。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的最准确的表述。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层面:四项基本原则是制度依托和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发展内涵;改革开放是路径选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是目标指引。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制度为依托,以发展为主题和主线,以经济为重点,以路径为平台,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现代化为目标,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配套、协调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有两条,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创造性运用中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下面以最具中国特色的几个问题来说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提出将经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把这两个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并进一步论述了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多级的发展过程,即大阶段包括小阶段。后来,几乎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对这个基本原则做了教条式的理解,在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失误有两个:一是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看得很短暂,因而不去划分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当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以后,又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如认为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等。从而发生了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至少上百年)的初级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新论断。这个论断的提出,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右的和重蹈过去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并赋予这个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把商品生产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摆脱这种观点,认为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的基础上,未来社会实行的是产品经济,商品和货币将从社会上消失。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强调要发展商品交换,提倡自由贸易,但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做出概括。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多大前进,普遍是按计划产品经济搞建设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史上是一个创举,它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关于改革开放。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的条件下,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条件和可能论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最早提出社会主义需要改革和加强同资本主义世界交往的社会主义者。他在1921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而作的文章中,及时地把改革提了出来,在理论上加以论证,而后又提出改革国家机关的主张。与此同时,列宁特别重视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但是,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迈出的步伐并不大。我国的改革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其特点在于:在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如在所有制上,既不搞传统的纯粹公有制,也不搞西方的私有化,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党制度上,既不搞传统的一党制,也不搞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亮点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点就是创立经济特区。总起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加速器,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每一项,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结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就是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中国国情,它鲜明地体现了人民在国家政权中当家作主的地位,表明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的两个方面和政权的民主性质,从而有力地避免了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歪曲和滥用。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对于我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具有重大的意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整体和实践,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关于以人为本。重视人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恩格斯指出,这句话是未来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可惜的是,在以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这些光辉思想遭到误解和曲解,一个时期里“人”、“人性”、“人道”、“人道主义”几乎成为“忌词”和“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恢复了人是最高价值目标,并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江泽民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脚踏实地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又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告诫人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是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原则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党在民主革命中,通过“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开辟了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时期,又通过长期探索,实现了“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年代,走出一条正确道路,对于完成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至关重要。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仅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创立了两大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两条道路,即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最宝贵的财富和无价之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引领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阅读:424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