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精神”与“北京精神”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冯惠玲  网站编辑丁莉莎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11-11-10

  悠悠北京,三千多载建城史,八百余年古都情。作为世界上经历最多风雨、见证最多变革而弦歌未辍的大城市之一,北京的气质与气象、襟怀与性格如长风如秋水如大地,在日月在楼台在人心,太和而化,祈年一贯,凝聚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这些精神源远流长、宏大深邃,成就了一座城市世代相续的辉煌和梦想;这些精神也生发于当下,在每一刻的城市表情中激扬,在每一个北京人的心间闪耀。

  城市精神的开掘和提炼,特别是升华和普洽,大多以城市历史进路中的标志性事件为契机。北京在新世纪开元十年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围绕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围绕“人文奥运”与“人文北京”的建设主题展开的。北京与奥运相遇,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统续与西方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度对话,是北京精神与奥运精神的历史性辉映和融汇。这场相遇提升了现代奥运在中西文化互通中的作用与价值,也强化了北京城市精神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奥运精神”激活和强化了“北京精神”的若干特质,“北京精神”则印证和充盈了“奥运精神”的诸种内涵。

  小我大爱,赤心奉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世界各国媒体几乎都使用了“百年圆梦”的说法,一座城市一届奥运,被整体性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梦想。北京城市精神之最深刻、独特者,恰在此处:承天载物,爱国护民,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在2008年的北京,没有人是奥运会的旁观者。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自我,炫出“小我”风采,赢得国家荣誉;志愿者倾情投入奥运服务,微笑成为城市的名片;市民积极参与环境、交通、社区、文明礼仪各项活动,每一个人都是奥运村民。北京城和北京人习惯站在历史的高度打量人、家、城、国的关系,在事关城市进步和国家荣誉的历史节点上,人们总是自觉自信地承担主人使命。同时,这种历史眼光和大局意识一点儿也不抽象、空洞,每一个人都从我做起,把爱国大义转化为爱生活、爱工作,善待公共空间,护持公共精神。

  北京的这种爱国精神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重要的引领性意义——个体的美和尊严与国家形象,个体的善和高尚与国运昌盛紧密结合在一起。奥运之年先有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又有汶川地震举国伤痛,面对挑战和灾难,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救急扶困,爱国之心、同胞之情与公民之责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谱写了中华精神的现代篇章。当奥运大幕拉开,聚光灯照亮北京,世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感受了中国人民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气象。在后奥运时代,这种爱国精神鲜明地体现为强国之志和在全球化格局中的担当意识,并进入广大公民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生活取向、情感寄托的深处。

  创造不息,旧邦新命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鼓舞着运动员拼搏奋斗,创造纪录,超越纪录,也感召着赛场之外的普通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现和提升自我,保持向上的朝气和创新的勇气。这与中国自古有之的“日新之谓圣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价值观念是相应相通的,与北京继往开来、创新进取的城市精神是相合相契的。如果说以“恢复古代奥运会”为名义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是一次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连通;那么拥有三千多年文化积淀的北京城承办第29届奥运会,则可以说是一次跨越古今中西的“旧邦新命”。

  北京奥运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精华要素得到了更细致的梳理和更广泛的认同,奥林匹克精神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在碰撞中拓展了彼此的固有视阈和文化意蕴。而当代中国文化恰恰需要在汲取传统文化思想资源、对话各方面的文明挑战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同时,北京奥运浓缩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传统在思想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精华。北京奥运处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立体通讯系统,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新材料、新工艺打造的环保节能的体育场馆等等。以奥运为契机,建筑、信息、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科技奥运有效地带动了自主创新,“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挺进。而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围绕奥运推动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和管理制度创新,城市治理观念更加成熟,为建设宜居化、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观念储备和制度保障。

  首都北京秉承“日新”的文化积淀,吸纳“求新”的奥运品格,实践“创新”的城市精神,找到了自己生生不息的命脉之源。

  包纳四海,有容乃大

  北京经受了六朝古都的历练,自元大都时就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历至此,他归国后对中国的描述成为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集体记忆。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北京地处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中原汉族的仁爱忠信和游牧民族的豪放质朴不断交流碰撞,造就了北京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文化底色。这种多样和谐的文化底色一直延续至今,并于改革开放以来达至浓墨重彩的一个新高峰。宏大的描述其实是不必要的,在北京的任何一个社区或者任何一段地铁里,你都可能遇到外国人,他们也许短期商旅,也许已经在国际组织驻京机构工作多年,讲一口熟练的北京话,对一些老胡同比你还熟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北京人”共同感受着这个城市的亲切温暖,并共同为之营造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

  2008年,一曲《北京欢迎你》唱响神州,向全国和全世界发出了诚挚的邀请。中外运动员、教练员、观众、游客六百多万人次来到北京,分享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的文化景观:历尽沧桑的文化古迹、姿态各异的现代建筑、国际化的标识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国风味的餐厅,不同肤色的行人等等。最可贵的是北京人,那份从容、优雅、热情、开放,对多样性的包容、接纳,让人觉得一个人就是一座宽大坚实的城,一座城就是一个有生命有性格有胸怀有理想的人。

  一座城市的包容性,本身就是其文化自信的表现。北京以其发展之速和雍容之态,吸引和融合着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多元文化,无愧大国之都的风度。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吸引了更多国内和国际的人才到这里学习、工作、生活、游历。他们共同分享着北京的今天,也齐力建设着北京的明天。

  深仁厚泽,明德惟馨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北京于万城之中,实在是君子的代表,流转创新、自强不息,同时又深仁厚泽、明德惟馨。对于“厚德载物”,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解释,“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又言“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换言之,具备仁厚、律己、宽容、正直、平和、无私等多种品质于一身,方可谓“厚德”,方可称“君子”。

  自元世祖定都大都,北京地区就成为了学者大儒、仁人志士汇聚的中心。他们著书立说、谈诗论道、躬亲实践,自然也把承自三古的君子品质深深注入到北京的城市精神之中。至北京奥运,中国人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吟咏歌颂和平与友谊,用推己及人的真诚鼓励每一位运动员,用中正坦荡的心态营造公平的竞赛环境,用默默奉献的精神从事志愿服务。在奥运这个舞台上,万千市民、同胞以个人的“君子”行为,构筑起整个城市的“厚德”形象。这与“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相辅相成之感。

  历朝历代的君子用一言一行谱写“厚德”的方方面面,并将之刻入城市的精神品格;北京城也以巍巍大地承载万物,对其人民施以厚泽。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国际化程度、宜居情况,以及城市精神的濡染对于新一代人才的成长都至关重要。而北京,将以其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品格,培育一代又一代深仁厚泽的君子。

  古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定下了每四年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约定,北京城的历史则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蓟国在此建城。奥运和北京各自上演了三千年的传奇,终于在本世纪初因缘际会,相遇在一起,彼此阅读,互相书写,并且都深深打上了对方的烙印。后奥运时代的北京,站在古今中西交叉的十字路口上,襟怀爱国之志、创新之勇、包容之义、厚德之圣,当是新的传奇。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