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百年理发店

  网站编辑丁莉莎  来源北京晚报   日期2012-01-13
店里来的主要是中老年顾客和孩子,偶尔会有专程前来享受剃头、刮脸服务的。
几年前,一个剧组拍戏时留下老发型招贴画,一些老顾客有时就指名要理成上面的发型。
 刮脸后还要用热毛巾净脸,再涂上蛤蜊油,这才能说得上是一次完整的刮脸。男人刮一次脸就是做一次美容。  
深藏在米市胡同北口的云风理发馆灯箱上的字体已经褪色,依稀能辨别出“云风”二字。理发馆的房子属于私房,拆迁后要搬到很远的郊区,补偿款远远不够在城区买房。
理发店特殊的装饰风格还引来不少关注的眼光,光是充当影视剧外景就记不清多少次了。
“刮脸这活儿,一般人干不了,掌握不好刀的力度和走向,脸就花了。”   
 
 

  5块钱刮次脸、10块钱剃个头的老北京市井消费被“美容美发”取代后,胡同文化被大都市的国际化稀释,拆迁拆走的不仅仅是几户居民,还有他们世代延续的手艺与享受。田刚师傅操持的有近百年历史的云风理发馆就是这样,随着米市胡同的拆迁,一些人搬走了,一些老顾客以为理发馆也搬走了,来这儿的人就更少了,田师傅的生意也清淡了下来。

  走进29平方米的理发店,一下子被带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理发店里外两间屋子,中间用布帘子隔开。一进门两把沉甸甸的铁质理发椅占了外屋的大半儿,椅子上的白漆已经脱落。尽管椅背上的黑皮面完好,但底部的黑皮全都掉光了,露着海绵,田师傅在上面盖了一个椅垫。“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生产的‘泰山牌’理发椅。1989年我家理发店重新开张时,我父亲从国营理发馆买来当时淘汰的椅子,一个三百多呢!这椅子是万年牢,还挺好用的,而且顾客说坐在这上面舒服,也就没换,一直用到现在。”田师傅介绍说,“云风理发店里的理发工具个个都称得上是‘古董’了。”

  云风理发馆开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是田师傅的祖父买的房子,然后由田师傅的伯父和父亲一起经营。民国时期田师傅家的门牌号并不是现在的米市胡同30号,而是米市胡同102号。小店先后经历了1958年公私合营,“合进去了”;1980年落实私房政策,“又还回自己手里”;1989年重新开张至今。云风理发馆见证了北京城近百年的风云变幻。

  2001年工厂买断工龄,田师傅回家接替父亲干起理发这行。

  2005年6月,胡同里贴出了拆迁通告。从那时起,老街坊们陆续搬走,来云风理发馆刮脸、剃头的人越来越少。店里的一切都还是当年的样子,田师傅手里常用的一把折叠式剃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这些东西到现在还能用,就是用的越来越少了……”田师傅的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留恋。 (记者 程功摄影报道)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