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特色院周,德育文化
作者任新钢              日期:2013-09-26               阅读:3733 次

任新钢 赵恩平  唐帼丽

    北京化工大学自1958年建校,始终将德育育人工作当作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始终探索营造校园德育文化的创新之路,解决育德与育人的统一问题,解决做人与求知的统一问题,将大学的主体目标切实落实在人的内在精神人格启迪与外在科学能力拥有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大浪行舟,勇敢实践,坚毅不摧;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为学校实现德育文化的创建目标探索出多种实践途径,而富有特色的院周活动,就是其中最富典型性、最赢得广大师生交口称赞的实践途径。

    作为营造校园德育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院周建设经历十年磨砺,已经发展成德育育人主题鲜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倡导个性化风格的特色院周。

    一、立足时代,把握主旋律,不断丰富德育育人主题内涵

    学校办学注重传统,因循客观,立足时代。本着“艰苦奋斗、务实力行、爱国治学、昂扬奋进”的传统办学思想,学校的德育育人工作始终坚持三个“一致性”原则:第一,保持学校德育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一致性;第二,保持人才培养与国家需要的一致性;第三,保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认识态度与“求真务实”的人才品格培养的一致性。院周实践形式,基于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德育育人原则而诞生,同时,不断延续和滋长着它的内在生命。

    1、创建院周形式,树立德育文化校风

院周活动始于1994年。当时学校存在的现实状况是:青年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投入精神不足;学生专业思想薄弱,学习精神涣散。学校党委对现实中的德育工作做出了针对性的指示。学工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酝酿和充分的研讨,提出了“开展系周活动,激发师生爱校爱专业精神”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构想(当时北京化工大学尚为系、校两级单位建制)。按照这个构想:在新生入学的秋季学期,每个系团委、学生会,将组织全系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展板、讲座、班会、晚会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同学介绍本系的历史与现状、专业学科的基本情况和前沿成果。全校八个系按顺序依次展开活动,共历时两个月。力图使全校师生对学校各科系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对学校的教育投入、科系力量以及教学学术水准有一个观念提升,对学校“艰苦奋斗、务实力行”的办学精神和德育教育所倡导的“求真务实、昂扬奋进”的思想作风有一个价值认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精神默契感,培育师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端正学风,淳化校风。

以1998年材料学院为例。针对学院青年教师教风疏懒、学生学风涣散、学生考研就业方向不明等现实问题,院周活动及时安排了张兴英教授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讲座。张教授认为,材料学院培养人才主要有三个方向:科学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学院着重培养学生成为理工结合、以技术为依托的复合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与科研将有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学生学习将有明确的成才前景。张教授征引了王国维的三种学问境界阐释,还征引了Zigglar和Natta的例子说明治学道理,将中外学者的传统认识境界,通俗地凝练成“不浮躁,不趋时,不拜金,寂寞无闻,朴实无华,发奋求道,坚毅不摧”的当代治学思想。许多教师和同学听完讲座后这样说道:在这个充满躁动的时代,在这个急需立志的时代,张老师的讲座,为我们的前进道路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的前行征程!

2、创建“重德育,倡人文、兴科学”的精品院周

2001年,学校开始了由专业类大学向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转型之举。育德与育人成为时代的机遇和命题。学校提出“修身立德、求知爱国”德育教育五年规划主题。学校将要求各学院围绕这一主题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以丰厚的内容和多姿的形式开展院周活动,将院周活动提升为“有内涵、有份量、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活动”。同时,将院周“精品活动”的创造意识与创造环境推移并且开设到各个学院中去,倡导“师生参与、广泛研讨、依托时代、开拓主题”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思想。2001年,经济管理学院在开展院周活动期间,依靠教授、专家,提出“文科社会观”思想,在师生中展开“文科对象与社会发展因素密切相关”的学术大讨论活动,为了深入认识及剖析文科对象与社会现实、社会前沿问题密切相关状况,组织者策划了“井冈山之行”、大运会彩虹志愿者和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把院周活动的场所和平台延伸到更为宽广的社会实践领域。由于思想准备充分,师生全面投入意识增强,及时引入新时期的人文因素与科学精神,这一阶段展开的院周活动,形成了一个“重德育,倡人文、兴科学”的大好局面。

3、开掘德育育人“宏德博学”主题内涵

2006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校提出了“树德立魂,创新报国”新的五年学生工作主题。按照这个主题精神,要求各学院发扬传统,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及红线教育,巩固院周活动的政治思想教育载体功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穿到院周活动各项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要求各学院深入挖掘“树德立魂,创新报国”主题内涵,做到“三个领悟”,即:领悟人才与国家的关系,领悟人格与人才的关系,领悟人才内在精神启迪与外在科学能力拥有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到人的精神道德建设上。2006年机电学院举行院周活动,承办了“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报告会”,掀起了院周“树德立魂,创新报国”主题活动的高潮。学院邀请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副司令员刘庆贵少将为全校近千名师生做了精彩报告。刘副司令员的报告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旁征博引、寓意深刻,笑貌言谈当中,饱含了对化大学生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希望。整场报告会始终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掌声迭起。师生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刘副司令等老一辈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英模为榜样,谦虚做人,踏实勤奋,百炼成钢。一些入学的新生,羡慕学校强势专业,不安心本专业学习,在主题院周活动的感召下,坚定了学好专业的思想,决心攀登专业知识领域高峰,去领略科学文化的动人魅力,遍览科技强国的无限风光。师生们自豪地把这次活动称作是“化大宏德博学篇”。

二、以学生为主体,育德与育人统一,引导学生走知识报国之路

学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大学育人成才主体目标实现的对象,是学校一切工作落实和检验的关键点。学校探索院周实践形式,不是为了追求形式化的内容和指标,而是力图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爱专业、爱学校、爱国家的内在情感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走上知识报国之路。为了增强学生“知校爱校、知专业爱专业”的人文情感,学校强调院周活动“爱专业、爱学校、爱国家”的人文情感教育主题。这项主题性院周活动分为三部分内容:其一,人文宣传活动;其二,专业特色化活动;其三,讲座活动。

1、爱专业、爱学校、爱国家的人文宣传活动

各学院以精美展板的方式,利用广播站、校园网以及学生报刊等媒体方式,对学院概况、历史沿革、专业特点、教授学术、学生风貌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介绍和宣传。据统计,以2004年为例,各学院共制作展板278块,广播稿件2600余篇,广播播出时间80余小时,上网文字10余万、图片230余幅。各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深深吸引和鼓舞着广大学生;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知名教授在中外学术界的影响增进了学生对专业、对学校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往届学生的考研、就业状况等一系列数据、各届学生取得的科技创新、文体活动以及在自我管理上做出的成就,极大地激励了学生。

2、依托专业底蕴,突显专业水平

院周活动采取学院主体、时间固定、内容特色化的活动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利于调动本院学生的投入热情,同时,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内容新颖、形式各异、口味多样的文化大餐。以2005年文法学院院周活动为例。为了更好地向全校师生展开专业文化风采,文法学院将“模拟法庭”活动设为院周特色活动。学院事前做了海报宣传,这场公开性的“模拟法庭”开庭活动,引发了广大师生的观赏热情。“模拟法庭”设在主楼516文法学院文科实验室,法庭布景、参与人员以及审判程序,严格按照实际状况策划安排,甚至连法警的白手套、黑皮鞋都是借用法院的真实用品。开庭后,庭上控辩双方辩论激烈,检方举证有力,辩方据理力争,双方言辞犀利、逻辑严谨、表达准确。法官查证细致入微,审判严明公正,场内气氛严肃,场外人头攒动。判决落下帷幕时,场内外观看的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赞声不已,纷纷夸赞理工科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具有高质量的办学水平。“模拟法庭”活动,使学校广大师生亲眼目睹了法学专业的办学水平、专业特色,学习了专业知识,感受到法学专业师生“知校爱校、知专业爱专业”的人文情感。

3、举办学术讲座,营造学术氛围

各学院先后推出了“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试点工作”,“近导师、学思想、观现实、找方法”的导师制教育创新思想。院周活动也积极配合“导师制”工作的展开,各学院在院周期间,以不同方式,安排“密集式”学术报告及讲座活动。以2005年生命学院为例。学院安排了不同层面的讲座活动,有辅导员讲座,有班主任讲座,有教师讲座,也有著名专家学者讲座。生物科学系主任、生物工程实验中心主任张鹏老师做了“生命学院概况”讲座,介绍生命学院的历史、组成和规划,目前在生物工程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学院的学科建设方向。制药工程系主任郑国钧老师做了“药学发展”讲座,重点介绍新药研发、后基因组时期的药物研究——基因药物、基因组学与合理用药、药物研究新动向。郑老师还详细剖析了我国制药业的发展现状,为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喻长远教授是学院引进的中医药人才。喻教授行医十年,从事药学研究十年,还重点研究过采用中医中药方法调适和治疗心理疾病,既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以教授的资望担任了2005级新生班主任,贴近学生,为学生做了题为“情绪与健康”的讲座。喻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针对性和启发性强,同学们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大学学习期间如何调整心理状态以及对抑郁症药品的开发等方面情况提出问题,喻教授耐心、细致地做了解答,讲座过程始终充满师生之间互动的活跃气氛。同学们对采访院周讲座活动的记者说,“喻教授讲的是大学生健康,让我们懂得了健康学习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三、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学科品牌,形成风格化院周模式

学校注重德育育人的实践活动,注重活动的实践效果和内在生命力,注重院周活动的学生感受、投入热情和成才影响。始终把学生的需求、大学主体目标和办学主张作为院周实践活动的探索依据。因此,对建设发展中的院周活动提出“打造品牌院周”、“展开个性化风格院周”的倡议。

1、立足专业学科,创造院周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学校现有化学工程、材料、机电、经管、理、生命、信息、文法等八个学院,理、工、文类的几十个各科系各自具有传统因素和专业特征。各学院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探索,纷纷打造出各自的品牌性活动内容。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社会经济问题诊断实践”的“社会问题诊所”品牌;文法学院拥有“宣传法律知识,了解审判流程”的“模拟法庭”品牌;化学工程学院拥有旨在“推进本科生进实验室”的“学术科技论坛”品牌;机电学院拥有“博学系列讲座”和“建模大赛”品牌;信息学院拥有“有问必答——学院领导阳光接待日”和“科技论坛先锋”品牌;还有材料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交流会、理学院的主题团日活动、化工学院的“走进社区、服务群众、传播知识”活动等品格各异的品牌。各学院立足专业学科,借助特征优势展开创建活动,使全校的院周活动内容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2、寻求多角度展示,凭添院周活动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

每学年院周活动期间,各学院都会依据学校德育教育方针、现实状况以及自身特色优势,展开主题活动研讨、策划,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方案。以文法学院2006年院周活动为例。开展以知文守法以宏德,习文学法以博学”为主题的院周系列活动,共分为五个系列二十项。在思想建设系列,组织了北区院党支部和兴寿镇上庄村党支部的“红色1+1”联谊活动、党课学习活动、“文颂长征韵,法扬中华魂”演讲比赛、“追忆一二九运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讲座等多项活动。在科技学术系列,组织了四级经验交流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专题讲座、“人格权的法律保护”知识讲座、“珍爱生命” 心理讲座等多项活动。在社会实践系列,组织了优秀暑期社会实践个人评选、模拟法庭等活动。在志愿服务系列,组织了志愿服务基地挂牌仪式、义务普法咨询宣传活动等活动。在文体艺术系列,组织了班级风采大赛、英语短剧大赛、12·9大型文艺晚会等多项活动。

四、结束语:院周实践活动成果及德育教育思考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院周活动已经逐渐凝练出“主题鲜明、育德育人、风格独特”的育人特色,德育育人结出丰硕果实。从组织部署和学生参与方面,我们看到:各学院根据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总布置,由党总支副书记总体负责,辅导员分工协作,团总支、学生会和各班学生干部具体策划各项活动,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广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锻炼了策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从鼓励教师投入和师生互动方面,我们看到,一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氛围正在形成,教师传授经典名著读书心得,演绎科学思维方法,贴近学生,教书育人。从校园文化学生主体的形成方面,我们看到:表现“求真务实、昂扬奋进”精神的学生期刊、院周特刊——《北化青年》、《学生通讯》、《北区望》、《高材生》、《窗》、《蓝田》、《人文》、《思源》、《正义之剑》、《校园访谈》、《理想》等,如雨后春笋创办出来;而反映深邃传统文化精神和博雅人文意蕴的学生文化团体和协会也以学生主体的形式活跃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自2001年始,学校合唱团、舞蹈团、戏剧社、书法协会、读书会、《红楼梦》与传统文化协会等学生相继诞生,并且取得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及经验。

目前,学校正处于转型阶段,办学模式从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渐向研究型大学转变,一个以理工为主,兼备经管、文法等多学科的特色鲜明的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在建设发展中。学校办学,学校的建设发展,终极目标必定要落实在人才培养上;为民办学,为国兴教,是大学存在的思想基础,也是自始至终学校展开德育教育工作的立足根本。学校德育教育要有主旋律及红线精神,要主题鲜明。同时,德育教育也要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肩负使命,革故鼎新。因此,我们应当遵循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思想及实践内涵,对其实践活动做深入思考和不息探索。我们认为,学习科学,必须首先具有把握科学、规范科学和求证科学的能力;拥有科学能力,必须首先拥有人类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这个前提就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开掘与启动。大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只有落实到这个层面上,才无愧于所承负的时代使命和未来职责。

 

 

 



  阅读:3733 次

任新钢的文章
以环保志愿者协会为载体,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探索研究生德育有...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设发展辅导课的实践探索
特色院周,德育文化
心系国旗,爱党爱国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