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考
作者任新钢              日期:2013-09-26               阅读:3764 次

任新钢  罗  伟  张  馨  

国际化视野也就是全球化视野,是一种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是一种追求知己知彼的立体视野。

一、文化国际化、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国际化或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不仅仅是指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指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全球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志。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广泛传播,其影响颇为深远。软实力同硬实力相比,更容易让人接受,一旦接受轻易不会改变,而且流传甚广。

文化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但由于文化霸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更多的是挑战。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优势是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属于弱势文化系统,中国还算不上是文化强国。在便捷的现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助力下,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文化迅速跨越国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必然会对世界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我们国家已深刻认识到文化全球化的利害关系,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同时我们积极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截止2009年12月,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不断影响世界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文化国际化、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特点

在文化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西方国家的社会思潮、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借助文化的外衣不断向中国渗透,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更是推波助澜。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由于大学生处在文化思想阵地的前沿,受到的影响更为迅速和强烈。西方文化借助新媒体技术,集消费功能、经济功能、审美功能、教化功能等于一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他们的社会心理,使得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信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校校园中传统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弱势影响,西方文化则呈现出强势影响。尤其是当今的西方娱乐文化,对青年人呈现出强有力的影响。

在文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推进。迄今为止,我国与世界上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与交流的关系,依法获得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经达到1100多个。全国24所高等学校共设立海外分校或举办境外办学项目达到42个。从1978年到2009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62.05万人,其中,2008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2009年达到了22.9万人。目前,北京有些高校提出要使在校生的3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目标。可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为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我们也同时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直接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包围。

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宗教组织置我国“只能在宗教场所传教”的政策于不顾,悄然把发展教徒的触角伸向大学校园,高校内传教的情况日益普遍。以北京市为例,据最新的统计显示,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的比例达到了1.6%。复杂混乱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本土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再确认”。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保护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就是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消解。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对文化国际化、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挑战

多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致力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破解文化国际化、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挑战。

1.弘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中华民族从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写照。我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积极弘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文化精神,以五大系列特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

五大系列特色活动是:(1)举办“红色电影节”,每年9月新生入学后,我校都举办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红色电影放映活动。在影片选择上通过网络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今年9月共放映包括《建国大业》在内的12部红色影片,4800余人次观看了影片。以电影放映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2)举办“民族传统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我校在办好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举办了“民族传统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自2008年以来包括国家京剧院、北京越剧团、北京曲剧团等在内的23家演出团体走进我校举办了64场演出,3万余人次观看了演出。(3)开展“国旗教育”,以国旗教育凝练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自2004年起我校成立标准的国旗护卫队,成立之初,便与天安门武警支队正式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坚持每天升降旗,每周一、重大节日和庆典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使升旗仪式成了北京化工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我校国旗护卫队也获得了“首都高校优秀国旗护卫队”的光荣称号,并获得2007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4)举办“院士与十佳教师”系列访谈,以我校院士与名师的爱国心感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截止目前为止,我校已经举办了15期系列访谈,包括我校高金吉院士在内的30位名师走进系列访谈活动,6000余人次聆听了访谈。(5)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系列活动,我校将每年的十月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月,以国庆节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包括“走访老红军”活动、新生集体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活动、“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演讲比赛、红色历史系列讲座、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春种秋收。我们传统的农耕不是单纯地向自然索取,而是一种又种又收的劳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期望的是风调雨顺,人们的农事活动要与自然密切联系,由此便衍生出一种“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文化,一种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看法。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在农事活动中劳动者深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所以今天我们也要汲取中国传文化的精髓,在校园中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发展现状,从自身做起节能减排,培养低碳环保意识。

传统的化工行业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源头,我校肩负着培养大化工行业尖端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我校的大化工行业背景使我们倍感环保责任重大。我们深知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一定要有低碳环保的意识,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基本态度。我们要使我们的学生在从事大化工行业的管理、规划、设计、研发工作时将生态价值作为首要价值,在经济利益与环保事业发生矛盾时要坚守自己的生态文明观。为达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在学科建设上突出绿色化工与材料,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注重营造低碳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低碳环保意识。作为全国首家“青年环保志愿者基地”,近几年来,学校先后围绕着如何有效处理废水、废旧电池、废纸等问题,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我校积极倡导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专门设置了“北京化工大学环保科研专项基金”,对表现优异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教师予以表彰鼓励;并以“分类垃圾箱设计大赛”、“垃圾分类知识讲堂”,“垃圾分类可行性方案设计大赛”等学生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针对废水循环利用难的问题,2005年学校充分利用化工与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建设了日处理污水400吨的中水站。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钾基自由基活性氧绿色消毒工艺,将学生宿舍、浴室、洗衣房用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高效、低能耗、环保的水处理清洁系统。近一年来,在我校共回收塑料瓶45947个,收集到废旧电池有180多公斤,废纸1272.23公斤,相当于挽救113棵成年大树,减少CO2排放约4000公斤。这一系列活动的长期开展,营造了浓厚的低碳环保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倡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3.弘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在中国伦理发展史上,义利之辩经久不衰。从孔子的“义然后取利”到孟子的“重义而不轻利”、从董仲舒的“重义而轻利”到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颜元的“义中之利”尽现了传统文化中最为合理的义利思想。在利的获取上,坚持“以义取利”、“义然后取”的原则,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少“利”甚至不取。在求利的途径上,他们承认人们的正当取“利”,承认满足人们欲望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树立“以义为上”“以义取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同时,强调要放眼长远,在择业和就业上,要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大化工”行业,因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在战略布局上大多处于基层和艰苦地区。到“大化工”行业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练,是我校学子成长和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为此,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此指导下,近几年来,我校持续开展了以赴基层、入主流——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为主题的就业引导工作。深入开展“侯德榜精神教育,侯德榜先生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他身上所体现“学化工、爱化工、献身化工”的敬业精神,所展现的“爱国、敬业、献身基层”的高尚品格,是“侯德榜精神”的主要内涵。学以至爱,爱以献身,候德榜崇高的敬业献身精神是鼓舞学生奔赴基层,磨练意志,努力成才的重要动力。以“侯德榜精神教育为灵魂,以“蒲公英计划”为载体,就业“立交桥工程为支撑。系统解决了学生为大化工行业建功立业中的为什么要去、去哪里、如何去的重大问题。

随着“赴基层、入主流,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我校赴基层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5年到2009年,我校共有2200余名毕业生到祖国西部就业,其中有17%的毕业生为东部生源。2009年我校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入伍预征人数达280多人,报名人数位居北京高校前列。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北京市村官与社区选拔考试的人数达800多人,参加考试人数位居北京市高校前列。2009年,我校化工类、材料类、机械设备类主干专业毕业生到“大化工”领域就业比例达到89.29%。我校“赴基层、入主流,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主题教育取得较大成效。

文化国际化、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化工大学从自身行业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校园内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润泽大学生的心灵,增强抵御外来文化侵袭和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以“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校际互访的频繁进行,国际留学人员和外教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已经成为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增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做贡献。

 

 



  阅读:3764 次

任新钢的文章
以环保志愿者协会为载体,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探索研究生德育有...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设发展辅导课的实践探索
特色院周,德育文化
心系国旗,爱党爱国
分页 1/1  [1]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