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和路径
作者洪银兴              日期:2013-05-02               阅读:3981 次

对社会主义提出中国特色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降低社会主义的要求,而是要使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我国成功推进了三个转型:经济体制转型,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形态转型,即经济社会由传统状态转向现代状态;经济开放度转型,我国经济已经转向开放状态,正在融入全球化经济。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上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在社会经济制度上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特别是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形成影响很大。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起,也曾试图仿照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践的结果是国民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这表明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经济制度不会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国情就是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界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已经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所达到的水平。我国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时,其生产力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国家所达到的水平。就是说,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尚未建立起来。突出表现是,我国还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特别是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改革开放近30年来,虽然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这意味着,在我国,社会主义尚未从根本上建成,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当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后,才可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要遵守的。但是不同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则是各有特色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表明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国情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社会主义提出中国特色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降低社会主义的要求,而是要使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一部分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对这一部分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需要指出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目的,是寻求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要素,这就是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元化经济和多种要素,使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安排上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规定。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不可能很高。不仅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各种公有制形式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资产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了非公有制成分的混合所有制中实现。第二,按劳分配不可能充分。现实中无论把哪一种劳动形态作为分配标准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劳动者由于效益的差别,分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此产生同劳不能同酬。第三,共同富裕还是很不完全的。在现阶段,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的劳动者之间存在先富和后富的差别。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多元结构,不可能实现单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其突出表现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制度。在这里,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在资源配置方式结构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国家的调控不仅要实现宏观经济均衡,还要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在这里,国家的宏观调控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市场机制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在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除了坚持按劳分配外允许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鼓励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这里,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

  显然,在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改革开放。其重要方面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其不是反映未来的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反映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既规定了我国发展的目标,又指引了发展的道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业国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推进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全面小康阶段。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包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作为现代化的具体阶段来推进,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其重要意义是,现代化的每个具体发展阶段都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利益。二是科学发展观。一般的发展观都突出“快”。我国的发展观经过了从追求快到追求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演变。由此产生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内容包括:发展是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些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在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新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与其他转型国家不同,中国的改革不是完全放弃公有制、全盘私有化。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改革的目标就设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上。以此牵动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这就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照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允许居民取得财产性收入等等改革措施,都得到了确认,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各类要素市场得以开放并趋向完善。所有这些,不仅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而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在一个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方位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面对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时间上继起的。就是说他当时处在资本主义社会,推导当时还不存在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而在现实中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在空间上长期并存的两种社会制度。彼此间既竞争又相互学习,特别是资本主义有上百年的历史,几次重大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均首先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也首先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服从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国资本的进入,需要采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哪怕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采取的经济形式。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它的指引下我国成功地推进了三个方面的转型: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和正在初步形成。二是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即经济社会由传统状态转向现代状态,现在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和正在实现。三是经济开放度的转型,我国的经济已经转向开放状态,正在融入全球化经济。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阅读:398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