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成为经济大国后的经济思维
作者洪银兴              日期:2013-05-02               阅读:4167 次

各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GDP总量在国际金融危机前是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国的人均GDP仍排世界100名之后,还没有成为经济强国,但毕竟是由发展中大国变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这个重大转变是我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由发展中大国变为经济大国,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与此相应,我们的经济思维也需要调整,特别是要对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要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不是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上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改变过去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的跟随战略。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我们只能实施跟随战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高科技和新产业。现在情况不同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会对各个国家都是均等的。过去由于发展水平等原因我国错过了产业革命的机会,这次新产业革命的机会我们绝不能错过。虽然我国的整体实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但在领先发展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完全可以和发达国家进入同一科技创新的起跑线。大家机会均等,就是看谁先起跑,谁跑得快。

  其次是参与全球化经济,改变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全球化经济存在中心和外围的格局。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在美、德、日,我国一直处于外围。在进入第二大经济体后,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改变自己的外围地位,这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成为产业创新的中心。不只是在我国创新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还要求这些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主导世界产业的发展。二是成为世界市场中心。过去我们总以为世界市场在境外,今后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进入世界市场,特别是我国几个大城市可能成为世界大都市;中国市场及其要素可能对世界市场起导向作用。三是成为世界企业的总部。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关注度明显提高,中国竞争力强的企业就具备了成为国际企业的条件,不仅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大增加,而且在其中的位次也会明显前移。国际企业总部也会向中国集聚。

  第三是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在过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GDP上实行赶超战略,存在GDP崇拜。在GDP总量进入第二大经济体后,需要淡化数量指标,破除GDP崇拜,更应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其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进入世界第二后,与世界经济强国的差距突出在经济质量上,其中包括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教育、科技,与人民生活质量相关的民生、健康等方面。其次是作为经济大国,特别是制造业大国,节能减排的压力比其他国家都大,发展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任务也更重。这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成为从政府到企业的自觉要求。

  第四是经济发展的取向转向创新型经济。前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即以开放的制度和政策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隐含的含义是我们现有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通过开放向他们学习。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意味着我们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的地位,进入同样的发展起点。你能发展新能源,我也能发展新能源,你搞生物工程,我也搞生物工程,你搞新材料,我也搞新材料,自主创新真正成为国家战略。其必要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和产业创新应该也有能力领先于其他国家;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成为经济大国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不愿看到的。他们会在“中国威胁论”的幌子下竭力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其对中国的高技术封锁和贸易摩擦会明显加大。这就逼着我国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业。因此发展创新型经济将是我国进入世界经济大国后的机遇和方向,这是开放型经济的提升。

  以上所说的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思维决不是说我国要在世界上“称霸”,而且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还位居100位以后,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从这一意义上说,上述经济思维指的是确定我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思维,是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阅读:416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