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像重视生产力那样重视消费力
作者洪银兴              日期:2013-05-02               阅读:4180 次

 ■真正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反映增长方式转变的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

  ■由单纯重视生产力转到同时重视生产力和消费力,反映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转变

  ■消费力既要培育,也要充分释放,其意义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样

  根据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现有的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虽然这里只是增加“消费”二字,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标志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来拉动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的增长质量不高的效应已经显现出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消费力,也就是像重视生产力那样重视消费力。

  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际上有两个链条:一是投资拉动的链条,即扩大投资需求(投入)——增加供给(增长)——扩大投资需求(投入);二是消费需求拉动的链条,即扩大消费需求——增加供给(增长)——扩大消费需求。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的链条,这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的特征。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基本上是以投资求速度,以大投入求高增长。这种经济拉动链条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可能是有效的,其原因是整个经济处于短缺状态,只要有供给就会有需求,因此有投资就会有速度。而在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后,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由投资增加所增加的供给,不一定能够被市场所吸收,没有被市场接受的供给是无效的供给。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单纯靠投资来追求增长,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能源原材料的供给跟不上投资需求,经济一热就要调控;另一方面由投资推动的增长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导致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下降。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在进入需求约束型后,增长就不能仅仅依靠投资的拉动链条,需要特别重视消费的拉动链条。虽然在宏观经济均衡式中,消费和投资都属于总需求的范围,但消费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具有特征性意义。第一,与投资需求相比,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求,进入投资需求的产品还只是中间需求,经济增长的有效供给还是要看最终需求。第二,GDP的增加可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来说明,从供给方面看,每生产一分钱都创造GDP,从消费方面看,每增加一分钱消费都会增加GDP(当然消费不等于浪费)。生产出的GDP和消费出的GDP相比较,由投资而生产的GDP如果没有被消费,就不能成为有效的被市场接受的GDP,而消费的GDP都是有效的GDP。现实中由投资拉动导致了许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产品多了,而是消费需求不足。第三,就增长的目的来说,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基本上属于为生产而生产,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真正体现发展为了人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因此,真正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反映增长方式转变的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

  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分析,说明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中,不只生产是起点,消费也可以成为起点。有消费才有人去生产,一件产品只有进入消费过程才能完成生产过程。具体地说,人们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产生对产品的新的需要,给生产提供了新的要求,为再生产提供了动机和目的。就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关系来说,生产创造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静态的,消费创造供给,则是动态的。因此,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根据社会消费需要来进行,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而且,只有消费需求增加,才能扩大生产规模,只有消费层次提高了才能提高生产层次。这就说明了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消费力和生产力具有同等地位

  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需要提出消费力概念。特别是在发展观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后,就有必要从马克思的理论宝库中挖掘出消费力的概念,通过培育和增强消费力来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这意味着生产和消费处于同等地位。与此相应,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不仅有生产力概念,还有消费力概念。但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特别关注甚至是唯一关注生产力,而消费力概念长期被忽视甚至是无视。讲经济发展,就是讲发展生产力,这可能同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整个经济处于短缺状态和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时,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供给能力,因此,经济发展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经济的总体状态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向市场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时,消费力就不能不重视了。由单纯重视生产力转到同时重视生产力和消费力,反映了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转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消费力概念。所谓消费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产力与消费力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提高消费力实际上是提高生产力。马克思所解释的发展生产力途径,既包括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包括提高消费力,这就是他所说的“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本身也在发展消费力,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在这里,马克思是把消费力的发展看作是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消费能力和发展消费资料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把消费能力的发展看作是个人才能的发展。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到现阶段,消费力的这一意义就越是凸显。

  马克思在理论上说明了消费力的决定因素。消费力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种形式。个人消费力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而社会消费力则决定于社会的分配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矛盾时,说明了社会消费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宏观影响,认为社会消费力“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种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正是这种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此我们得到以下两个启示:

  第一,社会消费力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的均衡关系,实际上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均衡关系,两者的矛盾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反过来说,社会消费力的提高可以容许社会生产力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二,消费力取决于收入水平,其背后是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因此,提高消费力的基础是提高收入水平。这需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分配关系,包括调整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消费力也包含消费结构。根据马克思关于消费需要包括生存、享受、发展等三个层次需要的理论,发展消费涉及教育和文化消费。消费需要越是突出发展需要,消费力就越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原因是发展消费体现了个人才能的发展,本身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成为现代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发展消费突出,意味着其他两个方面的消费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培育和释放消费力

  既然提高消费力可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那么,培育和提高消费力就能提高经济增长能力。

  马克思在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时指出,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就像扩大生产范围一样扩大消费。其途径包括:“第一,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量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这些也可以说是提高消费力的途径。以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就包含了创造消费和创造消费者。

  根据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关性,培育和提高消费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水平与购买力直接相关。就目前市场情况看,许多商品供过于求,不是生产太多,而是购买力不足。因此,增加收入就是增加购买力,也就是提高消费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提高消费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的安排上适当提高消费率;二是在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安排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不同的收入阶层的消费的收入弹性是有差别的。如果把消费者分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高收入者的话,低收入者的消费弹性最高,增加一元钱可能全部进入市场消费;中等收入者的消费弹性其次,增加一元钱,可能五角钱进入市场,五角钱储蓄;高收入者的消费弹性最小,增加的一元钱可能全部进入银行。因此,提高消费力要特别注意消费弹性最大的那个群体。所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扶贫,更重要的是在增加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目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结构中,提高劳动报酬的分配份额对提高消费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可以由投资推动,也可以由消费拉动。现阶段,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例如IT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汽车产业等,是现代产业升级的方向。这些产业的发展固然需要投资来推动,但更为重要的是其产品和服务有较为旺盛的消费需求。研究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可以发现,中等收入者对电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相关的保健产品、汽车产品有更大的需求。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小的话,这些产品即使生产出来也没有市场。所以要推动产业升级,就应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此来增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消费力。

  影响消费力的因素,还有消费的意愿。居民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必然会提出新的消费需求,例如文化、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需求。社会必须为此提供相应的消费渠道,从而使其消费力得到充分释放。从这个意义上说,开辟新的消费渠道可以创造新的消费者,释放新的消费力,也就可以创造供给,释放新的生产力。从全社会讲,产业结构的提升固然有科技进步的因素,但不能忽视新消费者产生和新消费力形成所起的导向性作用。我们还注意到,尽管新的消费意愿一般是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提出的,但是由于消费攀比和模仿的作用,低收入群体也会产生与高于其收入的群体相同的消费意愿,如现在的文化、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对这种消费力的产生一般不能限制,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与释放消费力相关,还有两个制度性因素需要完善:一是调整消费政策,过去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限制消费的政策应该取消,代之以鼓励消费的政策;二是建设和完善各类消费市场及相应的消费方式和机制等。

  适应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消费力研究。消费力既要培育,也要充分释放,其意义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样。(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阅读:418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