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苏南模式的演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作者洪银兴              日期:2013-05-02               阅读:4067 次

 苏南模式30年来的创新演进,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增长方式的转型。它在发展模式上坚持集体经济发挥作用,注重共同富裕,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等。其重要经验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开放。其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基础上率先全面小康的成就,体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30年来我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果是快速发展。这种现象在苏南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苏南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方面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苏南模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苏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富裕水平、开放型经济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领先全国,收入差距低于全国。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成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研究苏南模式的演进,可以为寻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提供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推动苏南模式演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它突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禁锢,发展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苏南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苏南发展上的三次异军突起,正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三个重大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南地区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被小平同志称为异军突起。当时的苏南发展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创新:一是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二是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乡镇企业面向市场求发展,以其灵活的自主决策机制和市场竞争策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威力。

  与当时其他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不同,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利用集体资本办企业,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办企业,允许先富并追求集体富裕。当时这种模式产生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工业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二,农民迅速脱贫。苏南当时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其市场化改革路径,适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首先是集体经济在市场化中的作用。与其他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集体无“经济”的状况不同,这里的集体有“经济”。实行集体经济的模式,乡镇企业上马快,也便于上规模和横向联合。而且,当时的乡镇企业相当部分是村办企业。村级经济积累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当地的非农化进程。

  其次是乡镇政府的推动作用。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作为早期苏南模式主角的乡镇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可支配的政府资源很少,更多的是作为乡镇企业的总代表行事。

  第二次异军突起,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涌现的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苏南地区抓住了当时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不仅瞄准国内市场,还以其灵活机制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出口跃居全国领先水平。上世纪90年代初,苏南地区又在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中,抢抓机遇,全面引进外资。苏南模式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是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动推动。由政府推动设立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并建立了以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的各类开发区,各类开发区成为全面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载体,苏南迅速成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台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其次是乡镇企业成为与外商建立合作合资企业的主力军。

  第三次异军突起,是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南地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集体产权特别是政府产权成为改革的目标。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的改制相伴,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乡镇企业有相当部分完全改制为私人企业,还有不少改制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占主导的是转为公司制的企业。苏南乡镇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与其他法人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建立股份制公司、上市等途径明晰产权。在外资企业多而强的苏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挤压,而且在外资产业链的扩展、企业间的合作中扩大发展空间,并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家精神。

  三次异军突起,改变了苏南模式的所有制内涵:由集体经济为主的结构,变为外资、民资和股份制企业竞相发展、充满活力的结构。在这里仍然具有苏南模式特征的是,占主导的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种企业结构成为苏南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其他模式比较,苏南的企业规模及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上高于其他地区。

  科学发展提升苏南经济

  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在苏南模式的发展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首先,苏南模式的起步和演进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正是苏南人抓住了发展的几次机遇,迅速提升了苏南经济,充分显示了新时期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一次发展机遇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显性化,苏南人抓住这个机遇,率先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同时就地转移非农劳动力,创造了城市化的城镇化模式。这种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而且具有中国特色。

  第二次发展机遇是发展外向型经济。苏南作为我国工业化最早的地区,起初的工业基础基本上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所带来的产业,技术密集度大多高于苏南原先的乡镇企业,并带动了相应产业链的形成。特别是本世纪初起,苏南提出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引进了一批进入世界500强的国际制造业企业,并以此为导向带动了先进制造业的集聚。现在苏南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地区支柱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经济开放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统筹。

  第三次发展机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21世纪后,苏南地区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苏南抓住这个机遇启动了增长方式的转型,由此推动了苏南模式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从总体上说,直至上世纪末苏南模式的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其发展主要突出一个“快”字。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当时的环境,如全国工业化的总体水平低,环境和资源约束较为宽松。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然。其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由原来突出“快”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苏南地区在这方面有两个明显特色。一是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突出引入核心高技术,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二是突出原始创新。近年来苏南各地均与科学院和研究型大学合作建立各类大学科技园,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特色。与此同时,出现了不同于当年“星期六工程师”的“星期六科学家”。苏南科技创业势头强劲,有条件成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二是着力于可持续发展。一般的工业化都会经历高消耗高污染阶段。这个阶段在苏南也没有幸免。苏南较早地碰到这一问题,因而也比其他地区较早地醒悟,并较早地关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供给。其主要途径包括: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实现土地等资源的集约使用;加大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业的力度;依靠信息化和高科技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阶段;推进环境和生态的建设,从政府到企业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全面小康生态环境指标的实现。苏南正在创造一个在工业化水平较高并且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治理和建设环境的新模式。

  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南模式一开始就包含了城市化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是就地发展小城镇。农民向城镇转移是离土不离乡。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阶段后,苏南推进了以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反哺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现代化不仅包括城市作为现代市场中心的建设和城市现代化设施建设,还包括城市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乡镇企业由原先的农村包围城市变为其总部进城,最终脱去乡镇的外衣(在新苏南模式中不再有乡镇企业的类型)。各类企业的生产基地也集中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城市由制造业中心转为服务业中心。城镇城市化是在合并小城镇的基础上推进城镇的城市功能和设施建设,包括城镇商业、教育、医疗、购物等基本的服务设施,使农民在城镇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在原有的苏南模式中,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途径是以工补农。这是以乡镇企业就地补农为条件的。现在苏南在更高层次上反哺农业。县乡政府充分利用其从工业中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有规划有重点地反哺农业:增加农村特别是城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供给;社会保障以公共财政为主导。这一区域成为城乡差距全国最小的地区。

  如果说苏南模式的产生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那么新苏南模式不仅是对创新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传统发展观的突破,苏南率先实现了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各市从2006年起到2007年先后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和谐发展增强苏南地区竞争力

  和谐发展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最近几年提出的命题。苏南模式的最早概括不可能有这个概念。但从苏南模式的内涵及其发展来看,和谐发展可以说在苏南模式中是一以贯之的,不过在这几年更为突出。

  首先是先富与后富的和谐。苏南模式的初始阶段特征就是存在集体经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由于集体经济的作用会兼顾到集体富裕。因此苏南模式一开始就是和谐发展的模式。苏南模式发展到今天,传统的集体性质企业基本上不复存在,但集体富裕的传统还是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发展的基础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苏南模式培养出了集体富裕的文化。这种文化在苏南模式的演进过程中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特别是苏南在率先全面小康中,不仅关注平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还重视大多数人达到平均数。二是在新的苏南模式中,集体经济没有完全消失,集体资本以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存在于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甚至民营企业中,保证了共同富裕要求的实现。三是建立和发展了新的合作经济形式。这就是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进入合作社的农户从中获得财产性收入。这种有组织的投资创业可以说是当年集体经济办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四是由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了农村。立足于这种和谐发展基础,苏南地区居民收入结构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征:最富的人群没有其他地区多,低收入人群没有其他地方多,人均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低。

  其次是政府和市场的和谐。一般认为,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是相冲突的,强政府一定是弱市场。而在苏南,从苏南模式产生至今,不仅有政府的强力推动,也有市场的充分作用,强政府和强市场协同发挥作用。这可以说是苏南地区成功的奥秘。两者协同的关键是,地方政府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都能在作用层次和着力点上保证市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苏南模式的初期,乡镇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苏南模式在演进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了企业直接的市场活动。与此相应,政府作用的着力点在提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公共环境,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公共平台。其中包括提供吸引各类投资者(特别是外资和民资)进入并发展的法制环境、投资环境和平台,提供科技创业和创新的环境和平台。政府的作用表现在强有力地支持市场化的推进。就政府作用的重点来说,苏南模式的初期阶段政府主抓经济发展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政府就及时转向主抓社会发展,从而形成企业抓经济发展以实现GDP指标,政府抓社会发展以实现全面小康指标的局面。强政府和强市场协同作用、相得益彰,其直接效应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提高效率方面的作用,又能发挥政府在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方面的优势。

  第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苏南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较为协调的地区,与政府的作用相关。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的基本职能转向社会发展。市政建设、就业、物价、收入、医疗、社会治安、文教等水平,成为新体制下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说过去政府投资主要是投资于企业项目的话,那么现在政府的投资职能主要是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通过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来推动城乡社会发展。苏南地区社会发展投入有两个特点。第一,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是抓规划,并从政策和政府投资等方面落实规划。第二,推进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政府投资基本上是导向性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苏南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公共性投资力度比其他模式要大,因此其公共产品供给也比其他地区丰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也比其他地区强。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阅读:406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