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卫兴华              日期:2013-03-07               阅读:1415 次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无论前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还是后30年的改革与发展, 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新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和我国在理论 上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不开的。简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体系问题。一般讲,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但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否完全相同?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是学习苏联教材,特别 是斯大林指导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中所讲的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缺乏科学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深度,不过其中也有些正确的观点被毛泽 东同志肯定。1958-1959年,全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编写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版本很多,既有反映毛泽东正确经济思 想的内容,又反映当时的方针政策,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生命力都很短。在研究对象问题上,无论苏联教科书还是自编教材,都没有考虑资本主义部 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异同。一般都按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见解,即认为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生产资 料所有制形式;各个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配形式。后来对生产关系的阐述,更多地转向马克思所论述的再生产的四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和 消费四个方面。既研究再生产四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又研究人们在四环节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要不要研究生产力?是一个有争议的问 题。这个问题还涉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时的研究对象有无差别的问题。达成共识的是:政治经济学无论资本主义部分还是社会主 义部分,都要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包括共有的规律和特殊规律。由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任务同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同,因而研究对象会有所差别。 马克思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劳资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武器。他不需要也不会为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出谋划策。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发展生产力与经济改革服务。既要研究与现实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也要研究社会主义怎样更好地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并不研究生产力的工艺方面即技术方面, 而是要研究生产力的社会方面,如怎样搞好资源配置或生产力配置,怎样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等。因此,改革开放以 来的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已经拓宽和发展了。即使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也要研究发达国家怎样通过自我调节与调整,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和新特点。要研究和借鉴它们怎样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并不忽视揭示资本主义的 内在矛盾和阶级关系本质。

  当前我国经济学的教材与教学体系,已拓展为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等多方面的经济内容。

  二、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1、 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是什么?在长时期中,一般以斯大林的二要素论为依据,即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学文同志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加入 劳动对象,受到错误批判。后来,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一般主张三要素论。进一步主张生产力多要素论,认为科学技术、管理、自然力(如风力、水力的利用) 等也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是统一的。

  2、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一般讲,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四人帮”借此曾宣传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论,在生产关系领域搞“左”的一套。其实,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外 因,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动力即内因,即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动态关系。

  3、生产关系既不能长久落后于生产力又不能超越生产 力问题。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被普遍认同。一般认为,生产力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会走在生产关系前面。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 系会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加强。如果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如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刮共产风,使生产关系超 越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同样会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商 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已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存在多种观点,诸如全民所有制之间非商品关系论、商品生产趋向消亡论、生产资料非商品或商品外壳论、商品褪 色论、职工购买国营商店消费品非商品论、商品量的发展和质的削弱论等。也有主张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商品的。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也有种种不同意 见。孙冶方提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受到错误批判。

  有必要指出:毛泽东同志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观点,具有重 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他于1958年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保持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批评了有人急于消灭商品 生产的“左”的错误。他指出:“要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 务。”1959年,他在批转山西省的一个文件中说: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是以这一观点为指导,使我国后来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的讨论与认识,才能沿着科学的理论逻辑发展。

  在 “文革”10年中,把发展商品经济与发展资本主义相联系。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要搞活搞好经济,就必须发展商品经济。需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商品经济在社会主 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首先突破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讨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 关系问题。有的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有的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较多学者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 是有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有的说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有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观点,突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成为当时改革阶段的理论基础,也成为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共识。

   发展商品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前,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只有计划调节,没有市场调节,把市场调节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没有市场调节 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区别的两种对立的制度。在改革中,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排除市场调节的缺点,提出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计划外的由市场调节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在邓小平、陈云等认识中,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是同义的。为减少意识形态的障碍,内部讲 话中讲市场经济,公开报道中,则讲市场调节。在公有制经济中划出一块实行市场调节即市场经济,突破了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传统观念。不少学 者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等同,其实应是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相等同。改革前我国有商品经济,但市场不起资源配置作用,不是市场经济。我国由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的“为辅”的局部市场经济,到不分“为主”“为辅”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再到放弃计划经济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理论认识与实践 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关于劳动价值论问题。改革开放前,经济学界关注和讨论诸如价值与价 格的关系,按质论价、社会主义生产价格、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关系等问题,一般都是在肯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和讨论有关问题的。改革开 放以来,理论环境宽松了,理论认识多元化,既出现了否定和肯定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的认识。从目前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是主 张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既不赞同用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否定劳动价值论,又主张拓展劳动价值论。在物质生产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的现实 经济中,创造价值的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劳动的见解,会有局限性。但劳动价值论拓展到何种范围,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为生产服务的诸如通讯、金融、保 险等行业的服务也创造价值。有的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就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包括艺术家表演等。有的主张商业 劳动也创造价值,但一般不赞同全部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或一切有用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不能将劳动作用和贡献的大小,同是否创造价值简单联系在一起。

  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对科技劳动与管理劳动的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这种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它们在生产中会创造出更多的和更高级的财富和更多的价值。

  五、关于新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不断拓展。包括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虚拟经济、社会主义资本、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等,成为经济理论界进行研究并获得系统成果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些内容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都有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这 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论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既定前提的。它把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道义标准)统一起来。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由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也就是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灵活性与效率性结合起来,但不能迷信市场,市场经济自身有其缺陷性,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要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3、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论。首先是根据我国生产力落后、多层次、不平衡、人口多、底子薄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再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前者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后者则不包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既不搞改革前那种一大二公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又不搞私有化。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论。分配制度是所有制的背面,在单一的公有制 下,理论上只肯定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下,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公有制经济中, 实行按劳分配,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实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又要限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5、公平与效率统一论。在分配体制中,要公 平与效率并重,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促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6、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 科学发展论。要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成本、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 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转向科学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发展。7、判断改革开放与发展“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论。即主要是看是 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要将其误解为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 准。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到的统一论。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是改革的 目的。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必要。稳定是发展与改革的条件与保证。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9、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我们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把引 进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要把利用外资与重视自己的积累结合起来。1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中的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关系的统一论。马克思主义是社 会主义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中国化。既要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又要 根据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实践的推进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七、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改 革开放前,将西方经济学称作资产阶级经济学,一概排斥。改革以来,改称西方经济学,大量引进,并成为高校的重头课程。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可为我 所用的原理与方法,应加以吸收,用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不能盲目照搬照套。不能用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陈岱孙教授用以概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 方经济学关系的十六字名言:“弘扬马列,锐意求新,借鉴西学。体察国情”,为学界所赞同。有的学者提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 学”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学”即西方经济学。当前,加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对于坚持改革和发 展的方向,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1415 次

卫兴华的文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两大理论体系孰优孰劣?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理论观点
中国60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巩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和确立
关于误解错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
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七论”
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关于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经验评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需要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
2012年经济走势和经济工作取向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形成共识
我国决不能搞私有化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济思想的形...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对“三个有利于”标准怎样理解更准确些
分页 1/2  [1] [2] [>>]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