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作者卫兴华              日期:2013-03-07               阅读:4663 次

   内容提要

  我国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会涉 及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基础性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即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和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成分。

   我国的国有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社会掌握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公有制形式,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它代表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致力于发 展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同时发展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私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搞不搞私有化的标志,要看是不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主导”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引 导、导向、带领的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数量比重并不一定要占多数。“主体”则不同,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有质的优势。量的优势是指从资产占有量、 GDP贡献、产值、新增加值等方面看,公有制经济在比重上应占优势。质的优势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把公有制经济搞好搞活,使国有经济有效发挥主导作 用,提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应在发展生产力、应对国际竞争与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社会进步 与稳定、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与目的中,表现出其优越性。

  在我国现阶段,根据我国国情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 重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划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的公有制的界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经济与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对唱衰和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私有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应高度重视。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一些理论认识上的是非。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人们一般讲:由于我 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样讲也不错,但没有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实行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这 个问题并非人人都很清楚。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很清楚,就会产生邓小平提出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

  科学社 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与搞社会主义 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本质上说,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其目的和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公有制正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安排和必要条件。由此出发,搞社会主义,搞公有制,必须抓两头, 一头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一头是共同富裕。这一思想,从马、恩、列到邓小平是一以贯之的。

  从历史事实来看,沙皇俄国原是一个在经济上落 后于美国的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美国在1901年-1929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不过4%,1955年的国民收入 只为1917年的2.66倍。而苏联1957年的工业增加值与1913年相比,增加了32倍,国民收入增加了18倍左右。二战后,尽管苏联在战争中受到重 创,但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而苏联解体,转向私有化后,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昔日雄风不再,由远胜于中国的世界 强国倒退为经济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贫穷的衰弱国家。成人文盲率高达80%,人均寿命只有35岁 左右。新中国建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多种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没有导致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反而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经济社会趋于停滞与衰退。解放后,建立了实 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力获得解放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尽管受到“左”的损害,公有制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但由于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 资本主义的掠夺、压迫与剥削,经济增长还是比较显著的,处于世界前列,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成就超过了过去几百年,这种成就主要依靠国有 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期。

  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有人将资本主义国家搞国有经济的状况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参照系,这混淆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即使不搞国有企业 也不会损害资本主义一根毫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并不是属于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要素,而是出于调控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需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便于实行政府调控。这类国有企业一般是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经营的部门。而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第一,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 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构成要素。它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方面支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和完善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才能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更为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兹举一例:日本这次强 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危机,使关东地区产生电荒。日本不能从全国调剂电力,因为国家不掌握电力,关西的大阪电力和关东的东京电力两大电网无法并网。而我国的大 电网可全国调配。第三,国有经济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展国有 经济的重要作用。第四,国有经济是保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应对国际竞争和突发事件、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我国能够首先摆脱危机的冲击,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有经济功不可没。第五,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手段。有些人认为私 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有人咒骂国有企业,断言国有企业“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法治的破坏、民生的困难、腐败的蔓延、道德的沉沦”,因而国有企业“不是政权的基础”,这实在是无理强加于国有企业的罪责。国有企业固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解决,但这不是国有企业的制度性问题,而是需要实行科学管理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包括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经济是党和政府执政的经济基础,是因为,公有制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如果是 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就不需要共产党。非公有制经济是非社会主义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按照“三个有 利于”的标准,即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外资经济和私营企业,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但如果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丧失了,上层建筑迟早会随之变 化。

  国有经济的效率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经常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指 责。如果国有资产增长快了,利润率大幅提高了,会被指责“国进民退”,挤压了非公经济,甚至说是明盈实亏。如果利润率低了,又被说成是低效率,国有不如私 有,主张“国退民进”。最近看到有人用统计数字批评国企“近几年国进民退,国有资产从1999年9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五 倍”,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论断。

  对于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 与私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只有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理念和要求去考虑与研究,才会得出科学的认识。只根据国有资产十年增加五倍,就认为 是“国进民退”,这是一种片面的武断之词。国有资产的绝对量增加并不是靠挤压私有制经济取得的,与私人资本更快的增长相比,国有资产的相对量是降低的。从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看,2004年-2008年,国有资产在全国资产所占比重中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增加了3.3个百分点。多年来,国有工 业资产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从2002年的近70%下降到2008年的43.7%。

  断言国有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也 是违反事实的。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不是只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如此,通过改革,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利税率还是很高的。2002年-2008年,国有工 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从2633亿元增加到9063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达8151.2亿元,同比增长17.1%。从上缴税金来看,全国国企上 缴的税金由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3万亿元,年均增长12.7%。根据有关单位从综合统计数字的分析看出,2003年-2008 年间,国企税费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以上。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多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使 国企收益供全民共享。

  总之,我们应坚持和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公有制和非公有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应依靠贬损国有经济来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而应不断,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



  阅读:4663 次

卫兴华的文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两大理论体系孰优孰劣?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理论观点
中国60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巩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和确立
关于误解错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
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七论”
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关于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经验评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需要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
2012年经济走势和经济工作取向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形成共识
我国决不能搞私有化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济思想的形...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对“三个有利于”标准怎样理解更准确些
分页 1/2  [1] [2] [>>]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