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
——新中国建立以来一个重要经济学问题讨论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作者卫兴华              日期:2013-03-07               阅读:5109 次

  【摘要】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统称。我国有些学者,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概念的内涵相等同。其实,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前 虽也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但市场不起调节经济从而不起资源配置的作用。调节经济生活和实行资源配置的是国家计划。因而,虽有商品经济和市场,但不是市场经 济。我国有一个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新中国建立以后,关于商品生产(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问题,一直 是理论界乃至决策层所关注和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毛泽东主席1958-1959年强调指出继续保持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 义,批评了急于消灭商品生产的“左”的错误,推动了我国理论界对商品经济研究和讨论的新进展。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以及国营企业之 间、城镇居民与国营商店之间的交换是否属于商品交换,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或是其他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对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在理论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 程。在邓小平和陈云的思想认识中,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的内涵是相同的。由于传统的理论认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论著,曾长期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性特征,因而改革以来,虽然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但直至1991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前,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公开讲话或论著 中,一般使用“市场调节”而不使用“市场经济”概念,但在内部谈话中则常讲市场经济。有人讲,陈云关于改革的观点与邓小平对立起来,这并不符合实际。在改 革的前期阶段,邓小平赞同陈云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观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在1979年11月与外宾谈话所讲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市场调节为辅意义上的市场经济。1991-1992年的南方讲话,突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制度的范畴,推动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论文分析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理论认识上的曲折性和表述上的复杂性的问题所在。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系的问题上,目前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自身的缺陷和失灵,需要完善宏观调控。二是要认识,无论是排除市场调节的单 一的计划化还是排除计划调节的单一的市场化,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认识与研究的历史轨迹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只讲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等概念,而没有商品经济概念。而且他们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消灭了私有制,商品生 产也会消亡。列宁的著作中,使用了商品经济概念,将商品经济区分为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两类。列宁同样曾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能并存的。他 在十月革命前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么谈什么社会主义是可笑的”。甚至在苏维埃政权初期,列宁曾试图采取一些消灭商品 交换与货币的激进措施。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行的。后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但列宁并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商品生产的命运 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存亡与地位问题,曾是苏联长期争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的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当时有很大影响 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该书以理论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形式既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并认为这是一种“特种的商品生产”,又提出 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有消费品才是商品。而且提出应“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而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

  受这种历史与 理论背景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长时期中,对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断的讨论。在我国实行新民主主义制度的阶段,允许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当然不会提出商品货币关系存亡的问题。在1950-1952年的几年中,报刊上没有发表专门讨论我国的商品经济问题的理论文章。1950年,学 习杂志先后发表了几篇论述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文章,由于光远、王惠德、沈志远撰稿,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论述的、供学习参考的著作。其中沈 志远发表于《学习》1950年第12期的《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一文值得重视。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于以 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商品买卖发生在两种场合:“一种是各个社会主义企业(包括国家的和集体农庄的)之间的买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企业(包括 集体农场)与苏维埃劳动人民--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买卖”。前一种商品买卖之所以必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在社会主义阶段上国 营企业的财产独立经营之必要。”后一种商品交换之所以必要,取决于按劳分配的原因。这一观点的可取之处的两点是:既肯定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之间和国家企业与 集体农庄之间应存在商品买卖关系,其原因是社会分工和国营企业的财产独立经营,这实际上是肯定了生产资料也应是商品。又肯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与社会主 义居民之间也存在商品买卖关系。前一点超越了斯大林两年后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否定国营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后一 点超越了我国有的学者长期坚持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到国营商店买东西不是商品货币关系,其理由是:这是属于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关系,因而实 质上是用劳动券去领取消费品的分配关系。

  1953年以后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我国理论界关于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一 直时起进伏。在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联系的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成为需要研究的现实理论问 题。1952年第4季度发表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后,1953-1954年,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的商 品生产和价值法则问题的文章。1956-1958年,随着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和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规律问题的论著 显著增加。

  在当时的有关讨论中,对“商品经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由于马、恩著作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在斯大林的对我国有影响的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也只讲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交换,而未讲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央有关文件中也不用“商品经济”概念。因而在长时 期中,理论界的有关讨论中,大都不用“商品经济”概念。有的学者还认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概念。其实,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统称。许多西 方经济学论著包括其权威性的经济学辞典中,并不用“商品经济”一词。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概念。我国也有少数学者较早使用商品经济概念,如骆耕漠、于风 村、王学文等。我在发表于《光明日报》1962年7月21日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看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一文中同样使用了商品经济概念。

  在我国有关商品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存在多方面的不同意见。

   首先,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哪些产品是商品或不是商品的认识存在分歧。对斯大林所提出的两种公有制形式之间交换的产品是商品的看法,多数学者认同。但对国 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和职工到国营商店用货币购买消费品,是否商品交换,看法不同。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持否定意见的主要根据是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和国家职工 到国营商店买东西,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是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关系。有的学者还认为,国家职工到国营商店买东西,形式上是交换关系,实质上是按劳分配关系, 是持劳动券(以货币形式)去领取消费品。而农民去国营商店买东西,就是购买商品,因为是两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所有制转移。另外,还有社会主义非商 品生产论、商品生产趋向消亡论、商品褪色论、部分商品性质论等多种观点。

  肯定国营企业之间、职工与国营商店之间的交换也是商品交换的学者,所持的理由是,国营企业虽都属全民所有,但各自是企业的实际占有者,不同的实际占有者之间的交换也是商品交换。职工和农民与国营商店之间交换,存在所有权的转移,由国家所有转为个人所有。

   其次,意见分歧较多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除两种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其原因的认识外,还有按劳分配决定 论;按劳分配与经济核算决定论;劳动收入和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决定论;社会分工决定论;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决定论;国营企业独立的经济利益决定论;等等。

   我的观点是:问题的难点,不在两种公有制形式之间的交换以及居民购买消费品是否真正的商品交换问题,这无疑是应该肯定的。否则,比斯大林的观点都倒退 了。问题的难点在于国营企业之间的效的是还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效的。斯大林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其实这是国营企业传统体制实际情况的理论反映。因为在指令性 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业生产资料诸如钢铁、煤炭、机器等都是根据国家计划调拨,而不是通过市场买卖获得。说这种调拨关系是具有计价形式的产品交换,而非真正 意义上的商品交换,是符合传统体制的特点的。有的学者把传统体制下生产资料的调拨的计划经济称之为“具有自然经济特点的产品经济”,并不科学。因为自然经 济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没有交换关系的经济。而计划调拨,也是交换关系,不过不是完全意义的商品交换,而是更多地符合产品交换的范畴。

   我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资料也应是商品。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应是商品关系,是从改变现实的角度出发的。我在1959年发表于《学术月刊》第 11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研究方法问题》一文中,不赞同社会主义非商品论、全民所有制内部非商品论、生产资料只具商品外壳论等。明确提出:否定 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是商品,“是忽视了不同国营企业之间的独立权利和利益,只看重了它们的统一面,而看落了它们的矛盾面。”我在多篇论著中提出这样一个 观点:诸国营企业虽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各企业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实际占有者。不同国营企业在占有上的差别与对立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别,所形成 的企业经济效益上的差别,要求实现为企业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而这种企业利益上的差别,只有通过商品价值关系才能实现。不是先有企业的独立的经济利益,决定 了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如有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而是只有通过商品经济关系,才会实现和使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1958年我国实现人民公社化后,理论界的商品生产消亡论又有抬头。毛泽东主席在同年 11月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了继续保持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还不指名地批评了陈伯达急于消灭商品生产的 “左”的错误。他指出:“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家的人表现得更“左”,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 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他强调“要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 务。”1959年3月30日,毛泽东在批转山西省委的一个文件中说: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 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毛泽东主席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观,在理论认识上超越了斯大林《苏联社 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有关观点。

  正是在毛泽东的这一重要理论认识的指导下,我国理论界在1959年将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推向前所未有的新的高潮。当时全国报刊发表有关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问题的文章近400篇。195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 济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会。多数人的观点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与重要 意义。但原来有争论的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国营企业之间进行的生产资料交换和职工到国营商店买消费品是不是商品的问题,有三种见解:是商品;多少带有商品 的性质;形式上像商品,实质上不是商品。

  1960年至1966年,讨论的重点有所变化。关于价值决定、等价交换、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生产价格等问题的讨论比较热烈。社会主义生产价格论引发了争论和批判。关于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讨论趋于稀少。

   在“文革”10年中,学术界万马齐喑。四人帮及其宣传工具宣传商品生产产生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把集市贸易看作是资本主义关系,他们大肆宣传的“堵不住 资本主义的路,就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实际上是堵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路。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理论界批驳了他们的有 关错误观点。

  需要说明一点:在改革开放前关于商品生产或商品经济的讨论,都没有涉及“市场经济”概念。讨论价值规律调节问题,也不提“市场调节”。因为当时认为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传统经济体制,就需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需要突破对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传统认识,需要 进一步认识与评价商品经济与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又引起了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什么的争论。有的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有的 说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有的说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但又有两种不同的具体看法:或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或是强调社会主义 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我认为,当时的这种争论如果能分清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认识问题的所在会更明确些。应分清究竟是从社会主 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上对其判断,还是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判断。由于在长时期中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因而有的学者强 调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赞成将其归结为商品经济,事实上是从本质属性上进行界定的。而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学者,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着眼 点。一种是从本质属性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另一种是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我认为,从本质属性上界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 品经济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商品经济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能用共有的经济形式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说手工业经济是商品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但这三种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马克思曾一再批判资本主义的辩护士把资本主义关系归结为商品流 通的简单关系的错误。商品经济既不能用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也不能用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如果从本质属性上界定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说社会主义 经济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也可以说,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重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讲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主要是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着眼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形式,可区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社会 主义经济既不是自然经济,也不是消灭了商品经济后的产品交换经济,而依然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可分两类,一种是完全自发的、无计划的商品经济,另一种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应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有必要说明,商品经济虽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但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商 品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既是针对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论的,更是要肯定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品经济不是外加于社会主 义经济的,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搞活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环节,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形式。搞经济体制改 革,就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强调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非商品经济论,是为改革开 放提供理论支持的。强调商品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实质上是要求重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作为城市经济体制纲领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并提出:改革计划机制,首先要突破把 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统一起来,既主张计划经济,又强 调商品经济,不过侧重点落在强调商品经济上。人们从《决定》中的论述延伸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对传 统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党的十四大报告回顾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的重要意义时指出:它“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有必要说明,《决定》重视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但没有把“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是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看待的。它指出:“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央公开的正式文件中,在一个较长时期中讲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市场调节多,而不讲或少讲市场经济。这是因为,第一,无论从马克思主义 经济理论还是从西方经济理论来看,传统的理论观点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把私有制作为市场经济核 心内容。第二,从经济实践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中,都是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而自十月革命以后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实行以公有制为 基础的计划经济。

  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史过程来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我国有些学者将商品经 济与市场经济的内涵相等同,这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实践与历史事实。在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著作和有关辞典中,一 般不讲商品经济概念而只有市场经济概念。而我国则不同。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但市场不起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的作用。调节企业生 产与社会供求的是国家计划,是由计划配置资源。因而,这种其市场不起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作用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


 二、我国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经历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有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论著,完全避开了我国从理论上认识市场经济和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有的学者如晓亮先生还 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简单划分哪些学者是计划经济派,进行贬抑,哪些学者认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派进行褒扬。这不是一种客观的 符合实际的态度。其实,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看,就经历了多种不同的认识与提法。而且,从总体上说,直到1991 年以前,多位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是否定我国完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

  正如我们没有也不应隐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曾否定社会主义会存在商品经济,隐晦列宁直到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初期还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一样,也不应隐晦我国在探寻新的经济体制目标模 式中曾经历的对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由否定到半肯定、到完全肯定的过程。这不仅是因为隐晦、回避历史真实就不是实事求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 而且也因为这不利于如实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人们会思考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 11月起就一再提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为什么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后,党中央才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为 什么中央有关文件和多位主要领导人讲话一再从总体上否定实行或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呢?前些年有论著解释说,邓小平同志关于市场经济的讲话没有引起应有的注 意;有家大报刊使长篇文章说,邓小平同志以他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当自己的思想认识别人还跟不上来的时候,他可以等待。显然,这种解释没有说服力。小平同志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的核心,具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重要理论观点特别是有关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别人会不注意和重视?难道中央有关重要文件和主要领导人的重 要讲话,能不征求小平同志的意见,甚至会公开发表与小平同志相对立的观点?

  回顾1991年以前,之所以要强调社会主义从总体上不实行市场经济,与对市场经济内涵的传统理解和界定有关。综合起来有三种界定:

   (一)市场经济是完全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即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经济。这一界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一部分。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会上 说:“我同陈云同志谈,他同意,在计划经济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不是小补充,是 大补充。”在同年3月8日陈云写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指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而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实行 “市场调节”这一条。陈云对“市场调节”的内涵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 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市场调节部分,就是指“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陈云把市场经济与市场调节作为涵义相 同的概念并用。他当时讲的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是指公有制范围内从属的部分,而计划经济是主要部分。但他又认为市场经济的绝对部分会随着计划经济绝对部分 的增加而增加,他说:“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增加。”这是后来曾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计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来源,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

  值得重视的两点是:第一,陈云讲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市场 调节,指的是计划经济以外的完全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部分。因此,后来讲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实际上也就是市场经济为辅。这是局部范围内由 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部分。第二,这里讲的市场经济,已经摆脱了与私有制或资本主义的联系。因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计划经济外的市场经济(市场调 节)部分。当时,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还没有怎么发展起来。待私营经济发展起来后,它本身就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这样,市场经济的范围就扩大 了。一部分是公有制内部的市场经济,另一部分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

  由于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或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理解,所以,陈云和李先念等在公开发表讲话或文章时,尽量避免用“市场经济”一词,而改用“市场调节”一词。

  由于把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理解为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盲目生产的经济,所以必然会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不可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1979年4月5日,李先念代表中央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正式提出:“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 助作用。”将此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并在此后的多年中,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在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予以贯彻。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言而喻,会经过邓小平等领导人的事先审读。其中讲:我们所要建立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既不同于过去我们那种统得过死 的体制,更不同于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所谓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指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市场经济,而且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实行的完全由 市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1984年9月9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写给邓小平等几位中央领导人的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获得邓小平等的一 致同意并公开发表。其中强调地讲:“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这封信的观点,是为同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定》提供理论准备的。而《决定》中说:“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对 《决定》的这段话,需要把握两点:第一,这并不是简单肯定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而是“就总体”上说的。整体上不实行市场经济,但局部可以实行。第二, 这里所讲的市场经济,同样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无关,只是从“完全由市场调节”即自发调节的角度着眼的。这种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只能是“板块结 合”,而不可能有机结合,但它又是必要的。《决定》继续讲:“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 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就把起辅助部分的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的范围具体规定出来了。

  晓亮先生在多处刊发 的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资料性述评中,无理指责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什么“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由于有的领导人明确讲过:中 国不实行市场经济,因而开始出现了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领导人的有关讲话是: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是复述小平同志的提法。接 下来是:“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企图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将导致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这段话的本意并非完全 否定市场经济,而是说不能“完全实行”即全面实行。因为既然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强调“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当然不能“全 盘否定计划经济”,只单一地“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这个讲话的精神,并未离开邓小平同志当时的有关理论观点,即既要实行计划经济,也要有市场经济。而且, 这种理论思想,在政治风波以前就一再提出。可见,这位批评者是胡乱指责的。

  (二)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当国内外有人认为我 们搞改革就是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时,中央领导人就断然否定这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例如,当时的总理李鹏同志于1989年2月1日在国家体改委讲话时说: “国内外有一种议论……因为要改革,就要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要搞私有制,否则中国的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又如李鹏总理 在同年10月与尼克松谈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问题时讲:“西方某些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搞市场经济,把公有制逐步变成私有制。这不准确,是误解了中国的 经济政策。中国既不搞完全的计划经济,也不搞完全的市场经济。”他既否定搞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又肯定在公有制经济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90年 1月初,李鹏再次讲到改革与市场经济问题,他说:“有一件事情要说:就是中国的改革意味着什么?现在世界上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这样看:中国的改革如果走 到市场经济,那就是改革前进了,如果不是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后退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因为完全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必然造成经济上 的混乱。但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实行计划经济。”外国一些经济学家要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私有化的市场经济。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经济是市场经 济,但不能全面或完全实行这种私有制市场经济。当时认为,中国实行的只是一部分私有制市场经济,还有一部分是公有制中不作计划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在1990年印发全国供全党和全国干部学习的《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中,对市场经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一 切经济活动经过市场,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经济”。并把究竟是“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还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改革观的表现。 这个关于市场经济的定义,不能包括公有制内部完全由市场调节的那部分市场经济,因而不够全面。

  (三)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

   针对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来华时建议我国完全实行西方式市场经济,李先念公开发表讲话说,外国有人希望我们完全放弃计划经济,只搞市场经济,搞资本主义,全 盘西化,这种想法是要落空的。外电报道说,我国中央拒绝了舒尔茨的建议。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们不实行“资本主义那样的市场经济”。直到 1992年发表邓小平南方讲话前,中央既否定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也不赞同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即否定计划经济的单一的市场经济。

   由于在长时期中,直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以前,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只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为主,就不可能全面或完全实行 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此,一个传统的观 点被扭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全面推行起来。

  理论界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其实都是不符合实际的片面性观点。一种观 点肯定市场经济,贬斥计划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邓小平首先提出的,而陈云是主张计划经济的。断言邓小平是市场经济派,而陈云是计划经济派,将 两者对立起来。另一种观点是坚持传统观点,肯定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挂钩。认为陈云1979年3月提出计划经济为主,而邓小平在 同年11月就在与外宾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陈云相对立。其实,邓小平与陈云两人的观点在改革的前期阶段是完全一致的。



  三、进一步研究和弄清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

   应弄清这样三个问题: (一)邓小平在改以来的前一时期中,是赞同和支持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指导思想的。(二)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 想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因此,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理解与把握。(三)邓小平把市场经济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与社 会主义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第一个问题。邓小平在1982年4月3日的一次讲话中说:“最重要的,还是陈 云同志说的,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市场调节为辅。”正因为邓小平与陈云的这一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在邓小平主持起草、1981年6月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上了“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样写入了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1982年通过的我国宪法之中。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强调正确贯彻这一 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这一“为主”、“为辅”的原则,在十二大报告以后的包括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被继续强调。这些重 要文献都是在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指导下完成的。现在,经常被引用来作为邓小平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谈话,即1979年 11月26日会见外宾时的谈话,其实也是在计划经济为主、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总框架中阐述市场经济问题的。邓小平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 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这里同样强调“计划经济为主”,而且当时指的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在占主体地位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中,是难以实行现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的。谈话中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实际上指的是发挥起辅助作用的市场调节。我们在前面 讲过,不作计划、由市场自发调节的那部分经济,就是起“辅助”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与陈云一样,将 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作为内涵相同的概念使用。

  还有一个佐证: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的讲话《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有一个提法即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在1983年出版《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时,修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显然这 是为了与中央的统一提法相衔接。1994年出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时,又将这句话改了回来。

  关于第二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经 济与市场经济问题的思想,也是有发展过程的。在长时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一直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制度性内容。列宁 在1906年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认为只有建立起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与 科普归劳动者所有,才能消灭一切剥削。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一文中,曾批评“四人帮”扶持的“一 批坏人”,“反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反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样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还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属性来强调,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对理论创新的需 要,邓小平的理论认识也在适时地发展。在改革的前期阶段,邓小平赞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模式。1987年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 了。同年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讲:“我们以前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循此指导,同年召开的 十三大,没有再提计划经济为主。连计划经济一词也未提。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重申“我们要继续坚持计 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这里放弃了“计划经济为主”,但并未完全放弃或否定计划经济。1990年至1992年,邓小平突破传统认识,提出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手段”,特别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不再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制 度的属性与特点,这就为扩大市场经济的范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理论和思想认识的立论基础。

  关于第三个问题。邓小平同 志在1979年11月26日同外宾谈及市场经济问题时,实际上讲了两种市场经济: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一种是市场调节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先是美国吉布尼提问:“是不是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虽然中国仍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范围之内,在继续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 也发展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客人的提问,显然是指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同的,当时还不存在,“将来某个时候”可能出现的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邓 小平顺着这个提问回答说:“这个只能是表现在外资这一方面。就我们国内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国内还是全民所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也可能包括一部分 华侨的投资,这部分也可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外资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占有它的地位。但是外资所占的份额也是有限的,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 度。”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只能是表现在外资这一方面”,而“外资是资本主义经济”。也可能还有一部分华侨投资的市场经济, 这也可能是资本主义经济。当时我国还没有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邓小平说就国内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即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这种涵义上的市场 经济,中国国内显然不能全面推行。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央文件和领导人的有关讲话一直否定中国会完全实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

  至于 市场调节涵义上的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中国已经实行。因此,当加拿大客人林达光从另一个角度提问:“您是不是认为过去中国犯了一个错误,过早地限制 了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方面限制得太快,现在就需要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扩大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作用?”客人提问的“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 济”,显然指的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中开始引入的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顺着客人的提问,邓小平回答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 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此可见,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讲了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意义上 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即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

  因此,只有既如实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发展过程,又 如实理解和把握中央有关重要文献和一些主要领导人关于市场经济的讲话,才能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才不至于把 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同中央文件和其他领导人的有关思想对立起来。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两点:一是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要看到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失灵。市场调节既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又具有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并会带来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需要加 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消除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二是要认识无论排除市场调节的单一的计划化还是排除计划调节的单一的市场化,都是片面的、跛足的。都不利于 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法等国在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都还强调“经济计划化”,实行经济计划和计划调节,而我 国目前连计划调节、经济计划都不能讲和不敢讲了,只留下讲市场化了。其实,宏观调控的核心是计划调节。当然不是主观主义、长官意志的一套,而是按客观规律 办事的、科学的计划调节,不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调节,而是市场调节基础上的计划调节。



  阅读:5109 次

卫兴华的文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两大理论体系孰优孰劣?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理论观点
中国60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巩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和确立
关于误解错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
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七论”
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关于坚持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经验评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需要科学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
2012年经济走势和经济工作取向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形成共识
我国决不能搞私有化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济思想的形...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对“三个有利于”标准怎样理解更准确些
分页 1/2  [1] [2] [>>]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