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
作者宋养琰              日期:2013-03-20               阅读:4110 次

  受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由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融资成本增加、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8年1-7月,全国出口同比增长22.6%,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减缓6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22.6%的名义增长,如果扣除美元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率无疑大打折扣。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中小企业纷纷停产甚至倒闭。从现象上看,这当然是经济不景气的表现;但从从长远发展上考虑,出口企业面临的诸多困境,恰恰是推动出口企业的更新换代、出口国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良好契机。关键的问题在于,要进一步理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思路,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一、必须要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看作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的平稳较快增长,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从近期看,及时灵活地调整外贸政策,防止外贸增长出现大起大落,实属当务之急。

  从长远着眼,必须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开拓新思路,拿出新举措。时下人们谈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多局限在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比较狭窄的视野内,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恰恰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以外贸增长目标导向转变为先导,以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外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高级化、外贸地区结构的优化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为重点,以政府完善灵活的外贸政策体系为保障,实行整体协调联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此看来,就外贸本身来探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途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发展目标导向、出口主体培育、改善外贸政策环境等方面首先取得新突破,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努力实现四个根本转变为保持外贸平稳快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外贸增长目标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导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外贸增长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很有必要进一步上升到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唯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外贸增长格局应由主要依靠外商、国企“两分天下”的格局向以民企出口为主体的民企、外资、国有 “三分天下” 格局的方向转变。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出口当中有58%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完成。2007年民营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2006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3076.6亿美元,增长37.1%,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较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另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中,非国有企业(内资)的出口总额增长近10倍,从2002年的327.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976.8亿美元,但占全国出口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0.1%提高到2007年的24.4%。从额度上看,虽然民企出口增长很快,但至今在外贸格局中民企不占主体地位,不起主导作用。即使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 民企2007年出口额也仅占到全省出口总额的48.2%。考虑到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更多地与本地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相结合,不排除随着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外资有转移和收缩的可能性;国有企业由于有特定的身份特征,加上国外许多国家对我国国企特别是垄断性的国企有很高的警惕性和防范性,产品外销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民企的发展,大力扩大民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出口,从发展上看, 争取尽快构筑以民企出口为主体的外贸多元化新架构。

  三是外贸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必须要多样化并不断升级换代,逐步实现由主要倚赖有形产品向无形服务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制成品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94.9%,其中,57.6%为机电产品,28.6%为高技术产品。应该说,在制成品内部,无论是机电产品,或是高技术产品,都还有一定的调整和提高空间。考虑到目标市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并日益多元化,因此,我们的出口产品,必须围绕世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加速升级换代,及时推进有形产品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外贸的平稳增长。

  同时,要拓展外贸领域,充分挖掘服务业、文化、技术、人才等未来贸易的“富矿”,紧跟当今世界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潮流,力争在外贸增长途径上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彻底摆脱资源、技术的束缚,抢占全球贸易链条的高端环节或制高点。

  四是要加快拓展日益多元化的外贸目标市场,改变当前对美国 、欧盟、日本等少数几个经济体的过分依赖。西方经济学有一句防范风险的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往,美国主要是借世界的钱、购买世界产品来扩大国内消费,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并以此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可是,现在的美国,已经开始增大国内产品生产,除国内消费外, 并促进出口增长,这说明美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力图利用外需,来拉动国内的经济发展。欧盟、日本经济也有此转向.面对这种带有全局性的全新外贸发展环境变化,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调整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富有缓冲弹性的外贸目标市场,实现多点开花,防止和缓解外部需求演变对我国外贸以及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严重冲击。

  三、牢牢抓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三个中心环节

  回顾30年的对外贸易历程,在坚持走开放式发展道路,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外贸增长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为了实现外贸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彻底转变,必须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中心环节。

  一是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外贸领域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要想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必须靠跨国公司去实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一批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才能拥有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较大主导权。因此,培育一批强有力的大的跨国公司对中国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家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信用度,把公司做得更大更强,消除部分国家对我国国企认识上的偏见,为国企实施跨国经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政府与民企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尽快把民企也做大做强,积极鼓励民企参与国际的市场竞争。

  二是要加强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依托境外自由贸易区平台,推动国内企业大踏步走出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不断扩张,各种类型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为了有效突破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以境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失为一条新的途径。要把境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打造一批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总部基地,为国内企业进一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蓄力量和积累经验。目前,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亚、非洲以及东欧等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今后,要在加强双边或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力争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和主要发达国家多打造些更高层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提高外贸竞争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要加快建立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看,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稳定、透明、可预测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等鼓励政策,减少资源流动和重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帮助各类走出去的企业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经营风险,鼓励各类保险机构开发面向走出去企业的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解决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要及早建立全方位、高效率的企业服务机构,承担向走出去的企业全面介绍和宣传国外的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预警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等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防止不顾条件的一哄而起往外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阅读:411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