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民间动力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希望
作者周瑞金              日期:2013-03-12               阅读:5217 次

  

   走过30年改革开放历程,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袭来,中国往何处去?执政党领导层已在各种场合表明了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立场。胡锦涛总书记 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表明了坚定不移的改革发展立场。温家宝总理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这表明最高决策层已认定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并 非权宜之计,这面旗帜要高张下去。不少地方特别是改革先行一步的地区,都表示要掀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大潮。(图片说明:周瑞金 政论家,曾任上海《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有意思的是,有些文章对胡锦涛“三不”的解读,重点放在了“不折腾”,且有很强的倾向性,似乎“不折腾”的含义,就是莫对改革的去向和思路问东问西,否则就是“折腾”了。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国际 济危机势不可挡之际,用什么力量化“危”为“机”,使危机真正变成转机?


  从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验看,第一阶段的动力,来自亿万民众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与执政党那种“不改革死路一条”的危机感的相互推动。进入初步小康后,改革开放的动力则来自执政党 注重GDP增长提升政绩的强烈要求,与企业家占据更多更好生产要素的强烈愿望的结合。在这一阶段,一些民众被边缘化,地区、城乡、贫富三大差别被à大。


  目前,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执政党决策层的意愿非常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是:中国改革发展的真正动力源自民间,化解经济危机的重要力 量源自民间。也就是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在于对民间改革动力的不信任不鼓励甚至压制;而所谓新一轮思想解放,最需要解放思想的并非广大民众,而是执 政理念落后又失去深化改革愿望的官员,是那些在第二阶段的改革发展中获取巨大利益的既得利益阶层。


  “草根人物”有追求幸福的强烈意愿和无穷才智


  上一个30年,每当改革面临重大进展或某个局部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几乎都 着这样的线索展开——


  民间小人物“胆大妄为”的冒险“违规”,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得到开明的地方领导干部的默许甚至鼓励,经由目光敏锐的媒体报道,引发热烈讨论和争议, 最终得到高层认可,推向全国,并以政策或法律使之制度化。从计划经济到“计划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 济”到“社会主义市场 济”,对中国经济的体制性探索,从“涓涓细流”到“惊涛拍岸”的市场化大潮,就是在民间草根阶层坚持不懈的推动下,得以最终完成的。


  农村改革序幕的à开,始作俑者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他们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签下“大包干”生死状,并一举大获丰收,这点星星之 火,才渐次燎 全国。而从乡村涌向城市、最初被报界称为“盲流”并欲严厉禁绝、后被称为“农民工”的“民工潮”促使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推动了城市化并成为托起“中国 制造”奇迹的基石。这股大潮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旧有的土地制度、城乡壁垒和工农业的“剪刀差”。


  工业方面,浙江萧山的鲁冠球悄悄办起的乡村小小农机厂,在财大气粗、包揽几乎所有资源的国营工业的夹缝中渐成气候。众多的“鲁冠球”和千万个曾被蔑视 的“个体户”一起,艰难磨砺、胼手胝足,把曾 被体制和政策“围追堵截”得灰头土脸的乡村工业和小摊点小门面壮大成被红头文件从否定到默认,到鼓励、赞许,最终蔚为壮观的民营 济,在中国 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二。


  安徽“傻子瓜子”拥有者年广久的出现,冲决了“雇工8人以上就是剥削,必须打击”的铁律;温州街巷中涌现的小摊主、小业主“八大王”的命运起伏,抓而 又放,成了民间市场及多元流通渠道走向合法化付出的局部代价;浙 海盐一剪子剪开国企改革帷幕的“小裁缝”步鑫生、河北石家庄斗胆承包亏损造纸厂的小小业务科长马胜利 来自年轻知识阶层的IT人士及新技术人士代表,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们 不管其后的命运怎样,他们都在不同层面冲击着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体制性堤坝。


  几乎每一项改革的起步,都站着这样一些“舍得一身剐”的草根小人物,而他们的背后,是无数双渴望个人幸福、渴望国富民强的眼睛。


  13亿人的渴望和才智,才是推动中国改革发展的最大动力。


  新社会阶层有强烈的改革发展冲动


  30年前,“白领”、“民营企业家”、“中介组织”、“自由职业者”、“新上海人”(或“新北京人”、“新广州人”) 这些称呼会让人匪夷所思,不知所云。但今天,他们活跃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不但成为中国 济运行和发展的润滑剂,更成为有强烈深化改革冲动的阶层。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他们;只有继续改革发展,他们才能拥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获得人生 价值和成就感。因此,他们是改革发展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和依靠力量。


  据中共十六大报告的定义,新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济过程中产生的,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


  据一年多以前的粗略估算,新社会阶层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多达1.5亿,其人员构成较复杂,但有鲜明的特征:相对学历较高、拥有较多财富、多为非中共人士、不太“安分守己”、有愈来愈强烈的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产物,这个阶层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能量已不仅仅局限于 济领域——占GDP总量65%的非公 济就出自这一阶层之手。这种能量也强烈波及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领域。仅从立法看,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非公 济36条的制订、《物权法》的最终出台,都呈现着新社会阶层的强力推动。


  与此相映成趣的,还有新社会组织,即方兴未艾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行业D会、慈善组织以及 社区活动团队,也包括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中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志愿者队伍。这些民间人士在扶危济困、解决就业、环境保护、协调各界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发 展慈善事业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初生的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组织,由于人员构成复杂,价值观极不稳定,职业流动性较大,因而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甚至经常被虎视眈眈的“权力精英 阶层”有意无意地排斥。那些能利用行政权力轻易攫取社会资源的人群,垄断发展机会,贪占改革成果,这对靠市场开放空间扩展、社会宽容度增加方有腾挪之机的 阶层和组织造成很大伤害。因此,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组织有着强烈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欲求。


  目前炙手可热的报考公务员热,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这说明体制内人士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已 到了尽人皆知、趋之若鹜的地步。年轻人一窝蜂地往体制内挤,力求在体制内分一±羹,而不是壮大创业队伍,这已说明中国改革到了一个非冲决不可的体制瓶颈。 体制内的好处越明显,官本位的追求欲望越强烈,表明权力寻租对社会的腐蚀性越大,改革也就越发迫在眉睫。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失去创业的愿望,失去加入新 社会阶层的冲动,深化改革的活力必然丧失,改革发展的道路必然障°重重。


  对待新社会阶层的态度,可以说是改革的风向标之一。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拿出的4万亿,如果只重视基础设施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民营 济不假援手,必定不能化“危”为“机”,也对新社会阶层显失公平。


  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上世纪80年代为了保国企,防止新生的民营企业与国企争 材料、争能源、争市场,而出重手打击,阻滞了民营 济的同时也阻滞了改革进程。而所谓的“防过热,防通胀,防资产泡 化”“三防”之策,在一些地方竟被误读成专门针对民营经济,造成大量中小民企生存空间被人为挤压,在金融风暴袭来之前,就已“危”倒了一大批。


  因此,要化解当前金融经济危机,要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必得借重新社会阶层的力量,重视发挥新社会组织的作用,它们或许是化解危机、实现转机的一把有效钥匙。


  “新意见阶层”是改革最可依靠的民间舆论力量


  有人说2007年是网络公共元年,那么刚刚过去的2008年,冠之以“中国网民年”并不过分。


  民间“新意见阶层”在网上的崛起,是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发、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一抹难得的亮色。中国网民忧国忧民的视线,锁定了诸多事关重大公共决策的事件。在网民和媒体有意无意地联手下,疏通了张扬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性解决渠道。


  有了网上的意见表达渠道,中国公众参政议政的声音,5000年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嘹亮;中国网民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的力量,从未像今天表现得这样醒目;各 级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焦渴——胡锦涛被人民网评为2008年度“强国论坛”最佳嘉宾。网民之于推进政治文明的积极意义,终获决策层的 正面肯定。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中国民意表达与最高决策层的思谋,开始走向合拍。关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国家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官方表达,在网民群体得到了由衷的响应。


  现在,决策层已 清晰地感受到网络庞大的民意力量。他们不再讳言乐于通过网络了解民意。每年的“两会”已成网民与中南海互动的良机。数十万网民曾在网上以“我有问题问总 理”等方式,共商国是。甚至可以说,网上汹涌的民意,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决策的决心与出台的时机,甚至影响到国际舆论对中国立场的研判。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国民主政治的遐想中,一个13亿人的大国,一直为纷纷扰扰的民间意见的表达渠道难以畅达所困扰。让我们或许猝不及防,或许惊喜莫 名的是,互联网的出现,从技术层面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网络来势汹汹,铺天盖地,对某些抱残守缺的管理者来说,是天字第一号的难题,因为它防不胜 防,堵不胜堵。尽管管理者可以对媒体说“不”,但网民们却如无数不在编的“记者”、“编 ”、“评论员”,实时更新着对任一事件的报道和评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新意见阶层”,是改革最可依靠的民间舆论力量。回顾这些年来,在官员问责制的建立、政府公开条例的问世、打击权贵阶层的腐败等一系列政治文明进程中,都可鲜明地看到这一阶层强有力的推动。


  如何对待民间三种力量是各级领导的试金石


  如何对待上文所说的民间推动改革发展的三种力量,是封堵、漠视,还是鼓励、支持和因势利导?对广大民众改善物质生活、维护个人权益、扩大政治参与的要 求,是看作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还是看作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而“严管、严控、严查”?这是衡量各级领导思想是不是解放、深化改革有没有紧迫感、坚持科学发展 是不是动真格的试金石。


  记得鲁迅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曾 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现在的中国,绝大多数百姓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一部分人可能享受得多些,另一部分人可能雨露 均沾,但仍心犹不甘。所以,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最需要解放思想的目标人群,恰恰是“曾 阔气的”和“正在阔气的”。他们时常不由自主地“左”、“右”摇摆,安于现状,有意无意地拒绝改革往纵深行走。事实上,当前呈现的不少矛盾与冲突,往往是 这个群体为了守住和扩大既得利益、钻体制的空子而产生的。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人心所向,势不可挡。中央领导明确指出,继续前进必须进一步“打破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尊重来自民间的利益呼声和改革发展主体力量,才有可能在深化改革中打破“思想和体制桎梏”,化解金融危机,原来今后的日新月 异。


  笔者的结论是:执政党坚持科学发展,坚定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的执政理念;这种理念与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新意见阶层”及广大民众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强烈要求相结合——这就是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希望之所在!



  阅读:521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