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作者周瑞金              日期:2013-03-12               阅读:5296 次

 

  今年是中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100周年。或许是对百年共和纪念的先声,或许是百年革命与改革成果的一种盘点,最近,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近来在多个场合重提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体 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并表示“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 惑”。温家宝总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也相当引人注目:“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他进 一步断言,改革的“停滞和倒退”是“违背人民意志”的“死路一条”。

 

  如此个性化的、峻切且急迫的语言表达,在我们党的最高决策层中并不多见。

 

  媒体也高调跟进这一话题。9月,《南方日报》迅速刊发整版的政治体制改革系列评论,冠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带动其他各项改革》的醒目标题。 10月,《人民日报》又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署名郑青原的长篇评论《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时间,引发舆论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热议。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数家之言都无异议,表述的区别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和推进方式。

 

  就在这样时刻,读到贤友华炳啸先生凝结了他15年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越发有了极深的感慨。

 

  可以这么说,作者用煌煌58万字、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层面反复论证的“宪政社会主义”,有振聋发聩之效,点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要穴。

 

  《超越自由主义》一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独自的思考,有学者的谨严,又有政治家的眼光。他既不赞同闻“自由主义”色变、死抱着斯大林集权 主义模式不放的唱衰改革者,也不盲目附和一切唯西方自由主义马首是瞻的食洋不化者--这和吴敬琏先生《极左极右都危险》一文的观点,不谋而合。作者热切呼 唤一个以“宪政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新改革时代”的到来!他坚信,“中国能够实现对于自由主义的'盛大'超越,走出有中国气派的民主新路。这就需要从我们 这一代人开始'精神饱满'地加紧努力,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为后人开路、铺路,为社会主义宪政改革默默积累和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沉下心来、倾15年人生“默默积累”、“甘于铺路”,这种精神令人动容。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也有30年了,其间坎坷不断、争议不休,甚至 到了剑拔弩张、血雨腥风的地步。虽然时闻各种“主义”和“思想”打架,各路“激进”与“渐进”论辩起伏,但是争吵了半天,鲜有人沉下心来,从厘清最基本的 概念人手,拨云散雾,呈现政治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和具体方案的清晰面目--也就是说,30多年改革,我们相当缺乏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而没有 “基础理论”,一切改革主张都是流沙上建的高塔,立足肯定不稳,自然也就没有登高望远的可能。比如,猛然问一声,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自由主义?都 可能会让高声争辩的双方一时语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盲人摸象式的口水战,于事无补,反而乱了阵脚,坐视政治体制改革的迟滞与茫然。

 

  《超越自由主义》一书,就填补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空白。

 

  此书最突出的贡献,是通过大量中外历史分析、思想梳理和现实观照,向读者郑重提出了宪政至上原则。作者鲜明地提出,只有宪政能救社会主义,宪政 制度高于并绝对规制人民主权、党权、政府治权与司法治权。而且,“没有成熟、理性、法治、自治的公民社会,就没有宪政社会主义”。

 

  诚哉斯言,大哉斯言!

 

  特别令人钦佩的是,这部书并非那种故作艰深、钻故纸堆的高头讲章,而始终着眼现实,注重于实践。他另辟蹊径的学术研究创新思路,是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所存在的内在缺陷与困境中,获得了开创社会主义民主宪政新路向的重要启示。

 

  他对西方两大民主政治流派--基于众意、承认权力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的多元主义民主和基于公意、认定人民主权一元化和利益一致化的一元主义民主 --进行了细致而科学的梳理,发现在“多数人的同意”的背后,是基于私利的“少数人的决定”--这是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悖谬与合法性危机之所在。对此,西 方学者从对西方民主自我修正出发,提出了“新宪政主义”和“新共和主义”。受到深刻启发的作者认为,宪政社会主义可以在汲取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经验教训基 础上,找到一条基于公民自由的、更适合中国实际也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民民主模式的“竞争性选举民主”道路。

 

  我对类似下面这样一些表述相当有兴趣,他说“基于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理由,宪政社会主义反对三权分立制度,而是主张议行合一的、具有'统合民主 '性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嵌入宪政框架之中,坚持宪政治国,并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实行分权制衡制度,以保证人民民主宪政不受任 何专制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侵害……”

 

  本书研究成果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这样一套以宪政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符合立国之本,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 旨,也呼应了中共早期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在现实操作层面,对原有的根本性政治制度安排不具破坏性,更容易在一个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赢得共识,有可 能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公平正义、百姓自由发展的宏大目标。

 

  贤友华炳啸的这番研究心得,固然还有待完善,但他开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好头,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不容低估。我们要看到,中国现在已经坐在一个 火药桶上。在缺乏法治和制度制约的今天,部分权力的堕落和百姓对腐败的愤怒,都已经到了严重地步,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实行宪政社会主义已经迫在眉睫,刻不 容缓。而政治体制改革也应该超越空喊口号、乱揪对方小辫子的时代,进入系统性基础研究与现实操作的层面。

 

  其实,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政党的发轫,始自清末立宪运动。在中国,“宪政”二字,就是从那时开始叫响的。然而,时隔一百多年,这“宪政”二字,依然难识庐山真面目。

 

  事实上,所谓宪政,就是以一种宪法大于天的超然力量,对现存各种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的一条科学路径,也是中国志士仁人奋斗了上百年,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以求的救国、兴国之策。

 

  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深重的忧患意识,认为腐败的泛滥,使执政党面临巨大的合法性挑战,而剪除腐败最有成 效的手段是对权力的制衡。他郑重地说,“任何党派、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过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我认为,温家宝总理这段话, 就可以看做是对社会主义宪政的一种高度认同。在体制内,近来不乏高层官员发出旨归相当接近的表述。在最近的世界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上,政治局常委、中 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致辞颇具轰动效应,因为他明确宣示对法治文明的认同,表示要“遵循法治文明的一般规律”,要“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 果”。而社会主义宪政,显然就是法治文明的核心构成。

 

  在经济体制改革一骑绝尘30年之后,权力、资源、资金过度集中趋向垄断的现象,在共和国历史上达到令人难解的严重。

 

  然而,听到决策层如总书记总理,学界如华炳啸、吴敬琏、江平等这样一些声音的渐次嘹亮,让我们对以宪政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掀开 大幕之前的底气和信心。贤友华炳啸喜欢的一句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我还要加上一句“关山重重终须越,前赴后继赖后生”。

 

  完全可以肯定,只要从上到下人人有责一起来做社会主义宪政的铺路石,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是充满希望的。为此,我向海内外广大读者郑重推荐华炳啸先生的心血之作《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投石冲开水底天”的豁然开朗……



  阅读:529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