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作者罗文东              日期:2013-04-28               阅读:4168 次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克服封建主义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在复杂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建立和巩固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总要维护和发展反映其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意识形态,并以之为指导构建一套规范、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上升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准则,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内在统一关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其中的灵魂。所谓“灵魂”,是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作为事物内在的支配力量,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实现工人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品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切实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和变革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内容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使之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目标上相契合,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社会理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航标。但社会理想是否先进合理,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反映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是否同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社会进步的趋势相符合。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诉求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不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科学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准则。荣辱观自古有之,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持不同伦理道德观念的人们,其荣辱观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面对这种新情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主动权、话语权。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克服封建主义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必须看到,意识形态越是纷繁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越不能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越不能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整合和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共同奋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推进、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才能动员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2007年07月24日第9版理论周刊 来源:《光明日报》



  阅读:4168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