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策杖走天山 |
——忆敬爱的王震同志晚年关心新疆往事 |
作者:李慎明 日期:2013-01-17 阅读:6354 次 |
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王震同志受中央委托,四次赴新疆考察。当时我任解放军报记者,每次都随行采访。从1983年开始直至1993年王震老去世,我有幸又被调到他身边担任他老人家的秘书。在他身边工作,时时、事事深受教益。现将他在晚年关心新疆往事,回忆如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震已进入古稀之年,他更加情系被他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曾经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新疆。1953年,他调离新疆后直到去世前又曾先后14次回新疆视察工作,其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便8次扶杖莅临新疆考察。在北京他的住所,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经常是他的座上客;新疆有关部门在北京举办有关活动,他总是在极其繁忙的公务中挤时间参加;在有关的会议上,遇到新疆的同志,他总是十分关切地询问西北边塞的情况。王震还经常戴着老花镜,亲自动笔,敲字琢句,多次就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事业给中央写出报告,提出建议。新疆的各族干部群众说:“王老是身在北京,心在新疆。在晚年,他对新疆的工作更是殚精竭虑操尽了心!”王震去世后,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怀念王震的悼文中,深情地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在有关新疆稳定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我们党做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工作的经验。” 一、促进民族团结 稳定新疆大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新疆同全国一样,各项工作逐步呈现大好局面。但由于境内外别有用心人的挑动,加上工作中出现新的问题,1980年下半年,新疆的民族关系一度出现紧张态势。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工农业生产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十分忧虑。 王震焦急忧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对新疆局势的发展十分关注。 中央对新疆形势十分重视。1980年9月23日由胡耀邦主持,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王震出席了会议。座谈会纪要中说:“中央决定,派王震同志到新疆,代表中央慰问新疆各族干部、各族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 此时的王震,刚刚作了膀胱癌治疗手术后的第4个月,身体十分虚弱。但他授命的第4天,即带着《马恩列斯毛论民族问题》、《列宁、斯大林论中国》、《沙俄侵华史》、《左文襄公在西北》等书籍,登机出发。同行的有国家农委主任张平化、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著名诗人柯岩和王震的夫人王季青等。 这是王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后第一次到新疆视察指导工作。9月27日到达新疆后,即认真听取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汇报,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举行座谈,直接听取他们对新疆形势的看法和建议。在自治区领导汪锋等同志陪同下,出席了自治区第三次文代会和自治区四届政协第十次常委(扩大)会议,亲切看望乌鲁木齐部队的部分团以上干部,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视察期间,他还不顾疲劳,先后到和田、喀什、阿克苏、库尔勒,看望在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指战员。在视察即将结束前,在乌鲁木齐还亲切看望和慰问自治区各族干部并作重要讲话。 在新疆各地的视察中,王震反复强调: 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新疆居住的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3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其他兄弟民族一样,都有自己的光荣历史,都是以勤劳、勇敢、智慧和团结而著称。陈潭秋、毛泽民等同志在新疆传播马列主义牺牲了,陈云、李先念同志也在新疆工作过。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很早就受到中国共产党、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受到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的影响。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学习。 二、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光荣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亲密团结的优良传播。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然也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但都为时短暂,和睦友好相处是悠久的。解放3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好的,友谊是牢固的。各民族的团结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犹如天山上的雪莲,在风雪中傲然盛开。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汉族干部受到冲击;前不久,少数坏人反汉排汉,许多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冒着危险也要把汉族干部群众保护起来。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党、国家和各兄弟省、市、自治区大力支援的结果。 三、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面对保卫边疆和四化建设的重任,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局、生命线和根本共同利益所在,人人要争当团结的模范。要时刻警惕境内外敌对分子妄图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的罪恶阴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四、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要在各族干部和群众中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的科技人才,大力发展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放大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坚持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打砸抢分子、流氓犯罪分子。但要注意,不要一有人闹事,就说是少数民族闹事。要有阶级分析,各民族绝大多数群众都是很好的,各民族中都有极少数的坏人。不管是什么人,是哪一个民族的,犯了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五、驻守新疆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30年来为保卫、建设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加强军队的内部团结,加强军政之间的团结,加强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在学习和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提高军事、政治素质的同时,积极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利益。 六、农垦职工要继续做好屯垦戌边工作。屯垦戌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办法,毛主席也提倡。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不可动摇。西藏和新疆不同。西藏海拔高,到西藏工作的内地同志,年龄大了,不适应西藏,患各种疾病,并且生活费用较高,可以内调。新疆不存在这一问题。在边疆工作的汉族同志,特别是老同志,要特别注意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扎根边疆。国营农垦要在搞好民族团结和农垦与地方团结上起模范带头作用,与地方农牧企业、农牧生产相互支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在开发、建设、保卫边疆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新疆视察慰问的17天中,王震往往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脚上的末稍神经炎也往往使他深夜难以入睡,但他仍咬牙坚持。他先后与几百人直接座谈,近万人与他会见、合影并聆听他的讲话。在这次视察中,王老还十分注意身体力行,带头为民族团结作贡献。80年9月27日,王老在自治区欢迎便宴后,有少数民族同志邀请王老跳舞,尽管王老刚动手术不久,双脚又患严重的末稍神经炎,但王老依然十分高兴应邀,十分潇洒地跳了一段新疆舞,赢得在场的各族干部群众齐声喝彩。王震带来的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慰问和他的言传身教使新疆各族军民很受教育和鼓舞,从而也使一度紧张的新疆民族关系有所缓和。 回京后,王震给中央递呈了《赴新疆慰问的汇报提纲》。《汇报提纲》说:一是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疆。二是加强新疆自治区的班子建设。从长期坚持在新疆战斗、工作的同志中,选拔熟悉当地情况,懂得生产建设并善于团结各民族及与他们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而又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进自治区领导班子。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提拔。三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建设及开发新疆上,积极利用新疆资源。加强石油、有色金属、黄金等勘探开发,新建一批发电站,横贯塔里木盆地至青海和通喀外、和田的铁路修建等都要陆续进行。四是国家教育部增加高校在新疆的招生名额;增加少数民族青年入伍名额;军队要办好干部子女学校。五是组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及技术人员赴内地或出国访问,以开阔现代生产技术的眼界,有利于新疆的开发建设。这些建议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被中央或新疆自治区所采纳。《汇报提纲》最后说:“我请求党中央、中央军委让我以现在的职务、身份,在新疆帮助工作”,“这是出于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义愤,出于对新疆山山水水的情谊,出于爱国者、革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的赤诚之心。” 1980年12月26日至1981年1月5日,中央召开了由胡耀邦主持的新疆问题座谈会。会议决定成立以王震为团长的中央赴新疆巡视团,到新疆帮助工作。 此时,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垦区几千名支边青年聚集阿克苏强烈要求回沪安家落户已达月余。1981年初,位于新疆南部的叶城县又发生**事件,少数人游行示威、冲击机关,殴打干部,扬言要建立什么“伊斯兰共和国。” 1981年1月8日,王震率团迎着刺骨的寒风又一次到达新疆。在新疆的十余天时间里,王震不顾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走遍冰天雪地的天山南北。他到处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加强民族团结,要维护安定团结。王震还说:“现在一说到专政,就有人怕扩大化。我们当然要注意不要重犯扩大化的错误,但对唯恐天下不乱的打砸抢分子,对妄图破坏祖国统一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要坚决实行专政。” 对王震两次视察新疆及其期间的讲话,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农垦职工、解放军指战员都反响强烈,欢欣鼓舞,不少人纷纷给中央写信,表示坚决拥护。 1981年5月上旬,新疆伽师县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事件,公开扬言要用枪杆子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根据王震请求和中央决定,1981年5月16日至5月24日,王震率中央巡视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三次来到新疆指导工作。 王震还几次邀请邓小平暑期到新疆度假。1981年8月10日至8月19日,王震和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任重,陪同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到新疆“休假”。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王震支撑着患了癌症的病体,第四次巡视新疆。就在临出发的当天上午,王震在解放军总医院作了膀胱镜检查,往膀胱里注射了治疗癌症的药物。那时,王震的心率最快时每分钟曾达一百六十多次,医生让他最少要休息半个月。王震深知这次到新疆的重要,结果下午便出发。王震陪同邓小平来到乌鲁木齐、石河予、吐鲁番等地,与各族干部群众、农垦战士、解放军指战员广泛接触。途中,王震还向邓小平详细介绍了新疆的有关情况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1981年10月19日下午,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同志同新疆自治区党委和乌鲁木齐军区领导进行了谈话,并又一次讨论了新疆工作问题。会上宣布了中央关于调王恩茂任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决定。胡耀邦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新疆地处反霸斗争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治区各级党委务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任务。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每个重要问题,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妥善处理。全区各民族干部,要进一步发扬亲密团结,共同战斗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汉族干部,要牢固地树立长期在新疆工作,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思想。” 至此,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逐渐恢复并发展。 二、安心新疆 扎根边疆 改革开放后,由于新疆与内地特别是东南沿海物质生活待遇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加上新疆局势一度不稳,一些人不安心新疆,要求调回内地,有的科技人员“孔雀东南飞”。 王震高度关注着这一现象,多次勉励当年进军新疆的老同志,支边知识青年、科技人员和复转军人要热爱边疆、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屯垦戍边大业作出新的贡献。 1980年11月初开始,新疆阿克苏地区数千名上海支边青年,聚集阿苏市区冲击机关,围攻干部,游行演讲甚至绝食,要求返回上海。 1980年11月15日晚八时半,王震打电话给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汪锋说“请转告阿克苏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闻他们聚众闹事,甚表不安。……我将请求数日内到阿克苏调研。上海知青是我亲自办理入疆的,我要自始至终对国家的支边青年依法负责到底”。 11月19日,王震在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的报告中说:“我本人请求前往进行安抚,不管其闹事头头威胁‘王老头来就叫他有来无回’那一套。总之要遵循国家政策法纪,妥善处理”。 考虑到王震刚刚作了膀胱癌手术,就风尘仆仆赴疆做民族团结工作,10月中旬才从新疆回来,身体比较虚弱,中央没有批准王震的请求。并决定由国务院派出工作组前往。经国务院工作组辛勤而大量工作,事态有所缓和,但仍未根本控制。 1980 年12月26日,中央书记处讨论到阿克苏上海知青闹事问题。王震在会上说:“从1949年起,从一些人口稠密的城市调一些青年去支援边疆建设。青年人志在四方,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光荣的事情。现在有些支边青年闹事,发展到这么没有中华民族感情,没有爱国主义道德,没有一心一德为社会主义建设奋发图强的态度”。“我主张给他们点辣椒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挽救他们,也才能教育大多数”。王震再次请求赴疆解决阿克苏上海知青闹事问题。 1981年11月8日,王震飞抵乌鲁木齐。14、16日,王震两次与来自阿克苏、库尔勒、石河予三个垦区的几十名上海支边青年代表座谈。这些代表中,有团场和连队的干部,有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有学校教员、机修工人等。 1963 年至1966年,八万多上海知青唱着“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的歌儿来到天山南山。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斗,垦区发生巨变:过去是荒无人烟,现在是绿州、工厂、医院和学校成片;过去是靠人拉肩扛,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百分之七十以上,职工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过去每人每月一斤细粮;现在大米白面的比例增加几十倍,肉类敞开供应,每人每年吃瓜果三、四百斤,蔬菜更是便宜,白菜、西红柿两分钱一斤,每人每月仅需一元钱菜金。那么为什么过去生活苦甘愿在这里扎根奋斗,现在条件好了反而牢骚满腹,不少人唱起《回乡曲》:“宁饮浦江水,不食塔河鱼?”王震不时提出问题,与大家深入座谈。不少人谈到,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雷锋精神不吃香了;南泥湾传统被说成了“老皇历”,没有人再提倡了;共产主义精神也不提了,甚至连爱国主义精神也被谈漠了;部分领导干部丢掉了艰苦奋斗本色,把孩子调往内地或安排到非生产单位,搞不正之风,造成极坏影响。这样,部分青年放弃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便乘虚而入。 进一步弄清了事情的原委,王震既激动又深情地说:“新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煤炭比山西还多,塔里木盆地是全国少有的富油富气的宝地。还有广大的土地资源,”“新疆地处反霸前哨”。“我是执行党和政府的指示,动员你们来的”。“新疆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人口现在也只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多,从内地动员一部分青壮年和知识青年来开发新疆,是正确的,你们进行的事业是光荣的。有人说我是什么‘人贩子’呢,什么‘骗子’呢,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老兵!我这个老兵就是要带领革命青年走正道,让青年人把勤劳、聪明、智慧、才华用来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用来建设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有的上海青年说‘王震不征’,不敢来了。我的诺言是退休也要来新疆!我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得了病,中央的同志不让我来,我是从北京‘开小差’到这儿来的,就是要见一见你们,不准那些人胡闹!我们革命革了一辈子,就革出这些青年人向党向国家闹事,这多么令人痛心,不把这些人领上正道,我是死不瞑目呀!”“上海青年到新疆已经十七、八年了,你们和解放军、老垦荒队员一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过去的荒滩、沙漠、盐碱沼泽,建设成了美好的田园,你们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嘛!现在新疆农垦系统总人口有220万,占全疆人口的百分之十几,耕地面积占百分之二十二,1980年总产值占全疆的百分之二十三。这是一支了不起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你们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都是有一、两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了,还想往自己父母的怀抱里跑,这种精神状态不行啰!你们问一问我们干革命的那时候,有谁想自己的父母,想回家的呀!我们脑袋里装着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前途。你们不能只装着自己的父母,只装着回上海。现在国家经济有困难,上海也在搞经济调整,还有很多待业人员要安排。现在上海一平方公里住了十来万人,你们这么多人回去,上海受得了吗?当然,国家也要关心你们的生活,关心你们的实际问题,该解决的又可能解决的还是要解决。你们现在辛苦一些,是为了你们的子孙后代过得好一些”。王震在最后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民族。过去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赶走了帝国主义,今天,我们同样能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是老了,有生之年不多,把希望寄托给你们年青人。中华好儿女志在四方,你们要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祖国;要有雄心壮志,有远大抱负,建设好新疆,为四个现代化多做贡献!”“总之,上海青年要为上海人、为中国人争气。要为上海支边青年留下一篇光荣的历史。”王震感人肺腑的讲话激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王震的讲话在新疆农垦上海支边青年中传达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人给王震来电来函表示:青春无悔安心边疆,艰苦奋斗奉献终身。 对不安心边疆的老同志,王震同样进行甚至是更严厉的批评。1980年9月,新疆局势不稳,不少人要求调回内地。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部下要求调到西安工作。王震当即回信:“住在原地不动,特此劝告,望深思与多虑……不要乘歪风走斜路……切切所盼。”1981年8月王震在新疆视察期间,一位当年随王震一道长征后又一起进疆的老同志前来看望王震,当王震听说这位老同志已在1974年就调回老家湖南工作后,便劈头盖脸地批评说:“你雪山草地都走过了,现在却当了逃兵,没出息!你就一定要那么封建,一定要死在家乡呀?战争年代,谁想过自己的骨头一定要扔哪里哟!哪里不能埋忠骨。我死了不让你给我送花圈,你死了我也不给你送花圈!”王震越说越火:“西汉的张骞到过新疆,东汉的班超,班超的儿子班勇,清朝的林则徐以及左宗棠,都曾来到新疆。即使这些封建社会的爱国志士,还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西出阳关,来到边塞,为开发、繁荣和保卫边疆尽心尽力,我们有的老战士,老党员却开起了小差?!”这位老同志被批评得满面通红,连声说:“我错了,我错了,我作自我批评!我还有三个孩子在新疆,我向您老保证,我一定教育他们安心新疆,扎根新疆!”王震这才说:“好,咱们一言为定,你一定要将功补过!” 每次视察新疆,在新疆每次重要的讲话中,王震总是勉励汉族同志要热爱边疆,把新疆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讲话中,他还经常引用左宗棠驻守新疆时同乡赠左公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之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鼓励大家在祖国西北边垂建功立业。他还多次与汉族干部职工座谈,殷切希望他们在边疆做爷爷当奶奶,并教育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扎根边疆,与各族人民一道,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除此外,他还大声疾呼有关部门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大力宣传安心边疆作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扎根边疆志不移的先进典型。1982年10月间,王震看到《光明日报》刊载的新疆大学副教授夏熙提出的报纸应加强对默默无闻在祖国连续奉献多年的“老边疆”进行褒奖的建议,便当即给《光明日报》编辑部亲自写信。信中说:“我极赞称在新疆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子子孙孙定居边疆,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实边政策,有如移民实边、屯垦戍边、屯垦实边,援助和团结边疆各民族,共同建设和繁荣边疆。中华民族古代先人,诸多学士、军人、巾帼英雄与边疆中华各兄弟民族结识交往,结姻亲戚,这种可歌事迹见之史书,闻之民间传奇,观之戏剧者凡多。我愚不能文,特请贵报报导中或作文以赞扬歌颂‘实边’‘戍边’的爱国主义者。”接到王震来信,《光明日报》遂加强了这方面的宣传报导。1982年12月底,王震看到共青团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期简报中刊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副书记曹国琴热爱边疆的简要事迹。曹国琴原是上海复旦中学的学生会主席,1963年,她和31名同学放弃了留在繁华上海和考大学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塔里木军垦。1980年前后,很多人要求返城时,曹国琴坚定地说:“我不后悔,永远也不后悔,因为我们走过的这条路并没有错。我们离不开新疆,新疆也需要我们。正是边疆的艰苦环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看到新疆逐步繁荣起来,我们这些老知青都非常高兴,因为这繁荣中也有我们一份辛勤。”曹国琴还多次表示,“愿将忠骨埋天山”。王震看后,十分高兴。他指示秘书打电话给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建设兵团,建议要好好宣传这一典型,大力提倡“好儿女志在四方”的精神。 王震十分爱听、爱唱《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儿。在北京或到外地视察,一有机会他便夸起新疆好,动员大家到新疆安家落户。他驻地警卫班的战士有几个复员后便被他“动员”到了新疆。1992年就在他重病之时,他仍忍着巨大的病痛动员守候在身边的北京卫戍区的战士复员后到新疆工作。对已调离新疆工作的老同志,王震则多次鼓励他们退休后重返新疆安家。1986年10月,当他得知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张希钦、工程兵副司令员徐国贤、成都军区原副政委金忠藩结伴退休新疆安家后,十分欣慰,他提笔给这三位原359旅的老战士写信。信中说:“你们把天山当成你们的家乡和归宿,是光荣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公民。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祝你们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团结友爱,欢度晚年,为祖国的安全,为世界和平,为共产主义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王震的表彰和这三位老同志的示范,又有一些调离新疆的老同志退休后返新疆落户。 王震强调: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提倡各级领导关心群众疾苦,为大家安心边静、扎根边疆创造各种条件。1984年3月3日,王震看到中央广播电视部总编室的《情况》中反映,新疆汉族干部不安心新疆的原因之一,是经济负担较重。1960年,新疆自治区取消了15%的边疆津贴,而其他边疆省区仍有边疆补贴;新疆的生活补贴是按1953年的物价定的,而物价涨了好几倍。新疆的汉族干部职工,在内地大都有亲人。他们回内地探一次亲,一般花费都在千元左右,但其中报销的路费仅有二百多元。因此建议恢复边疆津贴。王震在这份《情况》上批示:“送新疆自治区党委王恩茂同志,请指定人研究,如何解决,有何意见,盼复我一信以便考虑向中央作建议。”1984年4月19日,王恩茂给王震复信说:“关于恢复边疆津贴,近几争来干部群众呼声较大,我们也反复进行过研究。鉴于新疆属边疆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汉族干部、职工几年回内地探亲一次花费较多。为鼓励汉族干部职工安心边疆,并争取内地汉族干部继续支援边疆,我们意见恢复边疆津贴比不恢复好。”信中还提出了恢复的几种具体方案。王震将来信批给国务院有关部门。1988年,中央正式批准新疆恢复边疆津贴。王震十分关心兵团职工居住条件的改善。他鼓励兵团改革建房形式,提出实行自建、互建或自建公助的办法。1985年春,他召集兵团领导同志商议此事,提出“在住房问题上应是以连(排)为统一规划,在有利于武备的前提下,帮助军垦职工自建家园,逐步形成以团部为中心,平战结合,屯垦戍边的现代化小城镇群,以促进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有利于边防的安全和巩固。”在王震深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兵团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深处建起的二百个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小城镇,以独有的风姿屹立于天山南北。兵团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各族干部职工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1993年4月5日,一年一度清明节。当装载王震骨灰的专机飞向天山深处以执行王震的“骨灰撒在天山上”的遗嘱之时,新疆各地、各族干部群众都正在自发地举行缅怀座谈会。座谈会上,不少人痛哭失声。有的说:“王老呀!您一直苦口婆心地教育勉励我们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其实,您身教胜于言教。您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各族人民的实际行动才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和勉励!”还有的说:“我们在边疆几乎艰苦奋斗了一辈子,每当我们不被一些人理解,崇高的精神被亵渎时,每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一些人整天灯红酒绿、寻欢作乐时,我们也曾怨气十足。但一想想我们的老司令员对祖国新疆真正诚挚的热爱,我们则羞愧难挡,虽苦犹乐,虽苦犹荣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人们清楚记得:1980年10月16日,王震视察新疆返回北京后第三天,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疆”的长篇文章。文章在结尾时说:“‘革命岂须桑梓地,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希望在新疆工作的同志们,都能一如既往,安心边疆,扎根边疆,把祖国边陲保卫好,把新疆建设好。我虽年过古稀,身患疾病,但是,我的心是和新疆各族人民连在一起的,我期望新疆更加繁荣昌盛。我十分拥护我们党和国家不搞党政军领导干部终身制,在我们党召开十二大的时候,倘若我还活在人间,我将申请辞去党的领导职务,退休到新疆来,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繁荣、昌盛而奋斗到底!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在四个现代化实现之日,同新疆各族人民共享欢乐,同庆胜利”。 人们清楚记得:1982年6月2日,王震在乌鲁木齐接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交企业责任座谈会全体代表及兵团、各师部分领导和兵团机关处以上干部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多年了,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现在也五六十岁了。我也到了退休年龄了。今年下半年开党代会,我准备辞掉一切职务,到你们这儿来离休。我这个人好讲真话,爱管闲事。你既然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得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要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励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 人们更是难忘:1991年8月16日至24日,先后在原中顾委常委肖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赛福鼎,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马万祺的陪同下,王震以83岁高龄回新疆视察工作,看望各族人民。这是王震生前最后一次视察新疆。短短的9天时间里,王震不顾年事已高,越天山,穿戈壁,走绿洲,视察了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边巴音郭楞四个地州市。他深入田间地头、农民家中、兵团农场、石油探区、驻疆部队调查研究,亲切会见自治区党、政、军和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干部,看望离退休老红军、老干部、老农垦、老劳模、老知识分子和各族干部群众,亲切与他们见面握手、合影、座谈。先后有四千多人受到王震接见。在石河子垦区,他不仅与部分老农垦促膝谈心,而且与农垦第二代、第三代座谈。他深情地说:“你们父母、爷爷、奶奶走过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是无比光明无限光荣的道路。希望你们要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永远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23日下午,在与新疆党政军领导干部话别的座谈会上,王震又一次十分动情地说:“我在1980年曾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毛主席,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撤在天山上,永远同各族人民守卫在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疆。”24日上午,王震特意穿上维吾尔族民族服装,登上返京之路。在机舱门口,王震久久地挥动手臂,向欢送的人群致意,舱门就要关闭之时,王震缓缓地弯下腰来向新疆大地,向新疆各族人民深深地鞠了一躬。王震对新疆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身影永远留驻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 王震对祖国,对新疆,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永远教育、温暖和感奋着千百万在边疆工作的干部、职工的心灵。1993年4月5日,中华民族一年一度传统的清明节,上午11时30分,将军的忠骨伴随着鲜艳的月季、菊花和玫瑰,缓缓撒落在大雪初霁、晶莹夺目的天山之巅和他魂牵梦绕的石河子垦区。将军艰苦创业、不息奋斗的伟大精神和“安心边疆、扎根边疆”的谆谆嘱托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田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