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枝:“我这小木杆,也要为百姓”

作者本报记者 王珍  责任编辑sxs1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16-03-11

  李金枝,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豫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豫剧二团副团长,主演剧目《泪洒相思地》《江姐》《九品巡检暴式昭》等。

  记者:最近,廉政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在河南省党员干部中受到广泛关注。您认为这出戏受关注的原因是什么?您是如何塑造暴式昭夫人一角的?

  李金枝:这出戏讲的是清朝光绪年间,清官暴式昭担任江苏苏州西山九品巡检时被革职,家里无米断炊,西山百姓顶风冒雪给他送来米面,他一一记下,送往继善堂让孤寡老人取用,而他却“两袖清风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锦”。他这种虽为“九品巡检”,却为“一品人”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家。

  我觉得一出戏之所以受关注,在于其展现出的那种精神恰恰是人们期待看到的。百姓谁不爱好官?尤其是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大家就更期待有越来越多像暴式昭这样一心为民的干部带领大家奔小康。这对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党员干部来说是种激励。

  暴式昭之所以能够甩开膀子去干事,深得民心,离不开夫人李氏的支持。我拿到剧本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李氏这个人物形象感动了——暴式昭官小、薪俸少,还经常救济别人,家庭生活条件可想而知,李氏非但没有埋怨,还悄悄地做些活计贴补家用,宁愿自己吃菜团子,也不贪、不要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细节体现的是一种对丈夫的支持、关爱,是我们所提倡的好家风。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怎样做才算一名成功的文艺工作者?

  李金枝:我认为能够引领一个时代良好风气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固然要追求艺术性、观赏性,但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性。尤其是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冲击,这时候就更需要多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多一些正能量的元素。如此,才能体现出积极的引领作用。

  今年年初,《九品巡检暴式昭》这出戏首演之后,有位观众告诉我,戏里有句唱词让他印象特别深刻,“我成不了栋梁材柱石宫殿,我这小木杆也要为百姓撑起这茅庵”。就是说,“小人物”可能干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即便是一根撑茅庵的“小木杆”,只要坚守岗位、屹立不倒,也能给平凡赋予伟大。我们也是这样。如果把整个文艺圈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我就是树上的一小片叶子。一千个观众中哪怕有一个人能从这片“叶子”中收获新知、受到教育,那就是成功。

  记者:现在的演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文艺表现形式受到很大冲击。作为文艺工作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呵护并传承传统文艺?

  李金枝:要在传承中创新。我之前经常收到一些戏迷的来信,这其中有上了年纪的人,也有孩子。有那么多人关注戏曲这种传统文艺表现形式,我看到了希望,很高兴。但也很难过,因为发现来信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为什么呢?应该是城里的孩子可选择的东西太多吧。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怎么才能让戏曲等传统的文艺表现形式也流行起来?我想,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要创新。比如,在剧目选择上要注重多样化,历史的、现代的、传统的剧目都要敢于涉及;在艺术表现力上,多吸纳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推陈出新,满足新的需求,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主动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有渠道接触到这种传统的文艺表现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实现。我是第一批加入“戏缘”这个“互联网+戏曲”平台的,通过上网分享名段、开展网络教学等,让一些从未接触过豫剧的人喜欢上了豫剧。我想,这就是我这个“小木杆”能为百姓做的吧!(本报记者 王珍)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