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潜力

作者赵 磊  网站编辑李爱玲  来源《前线》  日期2010-10-09

  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发展理念的逐步清晰推动北京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北京市经济发展理念的探索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北京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并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第二阶段,1979年至1991年,北京处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理念的探索和转变时期。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7年,“三二一”经济结构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第四阶段,1997年至2001年,北京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为北京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五阶段,2001年奥运申办成功以来,“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使首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台阶,2008年经济总量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1115亿元,年均增长11.9%。奥运以后,“三个奥运”到“三个北京”理念的成功转型,北京经济进入平稳较快的增长轨道。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实现了良性互动。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攀升,2008年为92.1%,创历史高点;而第二产业2008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产业内部优势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比如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引擎。

  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模式成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投资消费协调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从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来看,消费、投资对经济总量增加值的诱发系数分别为0.6348和0.5259,消费对北京经济的拉动作用高于投资。投资对经济波动的短期影响大于消费,投资具有启动快、效果明显的特点,成为经济低谷时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投资对经济拉动的部门集中度较高,其变化会带来较大波动,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消费则具有较好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合理。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占主导地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经济增长模式开始由外延式增长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内涵式增长转变。

  区域协调推进提升了经济增长空间。从四类功能区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财富集聚和支撑作用比较突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资源要素聚集效果不断显现。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等区域发展拓展了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已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增长极。市级开发区规模逐步拓展,2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怀柔影视基地等特色集聚区初步起步,北京逐步形成了工业开发区—高端功能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特色街区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专业化协作的产业布局体系,经济呈现出由单中心带动向多中心协调发展的转变。

  持续发展潜力在哪里

  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为北京市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期,在这一大背景下,为首都保持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伐加快,为北京的发展注入活力。北京拥有良好的智力资源,为继续在全国经济中保持领先奠定了基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国家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激发消费潜能。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颁布有利于释放北京经济发展潜力。

  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潜力突出。服务业规模的提升空间较大,北京市服务业所占比重虽然达到了75.8%,但是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服务业比重均在85%以上。服务业的质量依旧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服务业的集中度水平较低,比如,伦敦2002年服务业中前三位产业的合计比重达到了54.8%,纽约2000年达到了52.4%,北京2008年仅为45.9%。优势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比如,金融业、IT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都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以总部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蕴涵潜力巨大。总部经济是提高国际影响力、迈向世界城市以及区域竞争中,最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2008年底,北京市的企业集团共拥有下属二级子公司6488家,其中超过半数下属二级子公司分布在其他省市和境外,总部成为体现首都经济控制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有望优化首都知识资源,突破体制瓶颈,提高技术贡献率水平,北京市技术贡献率水平较低,2008年为28.21%,与发达国家的平均贡献率60%~80%相比相差较远,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研发水平需要继续提升,从发明专利申请量看,2008年,北京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件数为257件,不及10年前美、日全国平均水平。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北京市传统产业加快对自身进行改造,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消费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时尚消费地位持续提升,按照福布斯排名,北京市位居全球第15大消费之都,第8大美食之都。外来消费持续攀升,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6亿人次,外来消费仍将继续支撑首都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增长。新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将逐步形成和壮大,电子商务发展和网上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望推动消费的增长。

  要素市场建设为北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潜力。北京具有较多的要素资源,至今已有10家交易所开业。 “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首都金融发展的功能定位将极大地促进金融功能区建设发展,北京将成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类大中型骨干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要聚集地。随着北京市石油、林权、技术交易所、其他新兴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规模扩大,定价权和金融控制力将进一步增强,为北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为首都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潜力。从大的区域看,环渤海经济圈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京津冀都市圈腹地经济发育程度和经济比重的进一步提高为首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南、新城、生态涵养区、丽泽商务区、首钢搬迁区等区域发展刚刚起步,有望成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持久动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水平和潜能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政策措施

  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撬动北京市经济增长新动力。在国家的统一协调下,积极争取国家对环渤海地区都市圈发展的进一步支持,推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认真总结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经验,形成京津冀各地新的比较优势,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间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沟通合作,探索科学发展的经验,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提升京津冀都市圈在提升国内经济增长的能级,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形成区域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

  积极依托国家城镇化的背景,一是创新体制,优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存量资源。探索有条件就业的农民工及其家庭转换成城市人口。加快研究土地流转办法,提高农民的财富水平。加快推动新城建设,高标准谋划新城发展。二是拓展增量,加快推动产业和产业向新城转移,使新城成为新的产业、人力资本的集聚区,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潜力区。促进薄弱地区发展,加快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

  注重投资与消费互为支撑,持续扩大内需。继续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激发社会投资。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效率。有针对性地出台本市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投资调控机制,以重大区域和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重点,优先保障存量续建项目建设,谨慎安排增量项目。继续加大对产业支持的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合理区分改善性和投机性住房需求,维护好合理的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巩固和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培育精神文化消费,扩大特色和精品时尚消费,增加对高收入群体的有效供给。持续不断地丰富消费业态,引导新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完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需求。打造特色消费集聚区。通过延长时间、拓展空间和丰富业态等手段,挖掘现有商业设施潜力和培育新城消费商圈。

  以推进自主创新为依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是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示范区势能,力争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体系。出台并落实好示范区发展规划,深化各项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工作,创造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环境。二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把首都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激活和释放城市创新势能,带动发展方式转变。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大幅提升首都研发实力。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基础设施,对接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落户北京。争取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承接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工程,加快推动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三是分类分步骤推进各类交易市场建设。根据交易所业务特点、发展前景和进展情况划分类别,有重点、分步骤推进要素市场整体协调发展。在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发展基础上成为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加快推动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北京石油交易所等重要商品市场的发展。依托北京环境交易所,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争取低碳经济试点城市。适应首都定位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在北京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服务。争取中小企业发债试点,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切实抓好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水平。加快产业功能区集聚发展。争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成为国家服务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积聚发展示范区。完善区域功能定位,高水平谋划,高层次推进,规模化实施,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培育支撑首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二是抓好首都总部经济发展优势。整合全市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总部经济重点发展地区的规划、计划支持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招商、情商、富商”。认真梳理北京市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涉及总部的政策,加强政策间的衔接,发挥集成效应。吸引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总部和民营企业总部入驻,特别是加快吸引适合首都产业发展特点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大引进一批对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关联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总部。积极鼓励总部企业在京设立实体经营的分支机构,提升北京经济实力。探索一些总部经济对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鼓励办法,发挥总部的辐射作用。三是抓好科技型产业发展。研究推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培育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鼓励国有资本参与成果转化,继续做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接工作,筛选推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产业化对接方案,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四是抓好有潜力的大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新材料、环保等领域成果产业化,加快物联网、绿色印刷等新技术应用,培育下一轮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力度。进一步细化方案,分解落实责任,着力引进建设一批产业项目。积极推动中科院科教园区发展,继续支持中航工业园、北京现代汽车三工厂等一批制造业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

  以大文化战略为突破口,提升北京影响力。一是加快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把首都建成创意之都。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力量的影响,增加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级的大型会展、国际会议在京举行。加快推动一批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展示全国、宣传北京的良好的城市名片。二是推动“人文北京”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力推动城市文化活动的发展,研究和制定与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首都文化发展战略。

  以完善经济增长评价体系为突破口,调动发展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的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区试点城市,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经济结构的优化、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民生质量的改善、节能减排情况的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情况。严格执行北京市的城市功能区发展规划,健全区域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作者: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