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月21日,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本刊专访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他着重就审查批准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全文如下。
首都科学发展的蓝图 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景
刚刚闭幕的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首都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谋划了“十二五”期间首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规划纲要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了首都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从国家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出发,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禀赋和承载能力,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回答了“北京是什么、北京干什么、北京怎么干”的问题,使经济发展与增强首都功能相一致,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把宜居宜业、便利人民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使经济发展与增加人民收入同步,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协调。三是回应了首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对治理交通拥堵、改善生存环境、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任务作出了安排。规划纲要的通过和实施,对于动员首都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推进首都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 在制度轨道上有序表达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制定首都“十二五”规划纲要,关系到首都乃至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到首都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得到充分表达,使“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广泛和坚实的民意基础,是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工作中始终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常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进行专题调研。去年5月至7月,常委会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推进科技创新、基本住房保障、生活垃圾处理、城乡统筹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人口规模调控”六个问题,成立专题调研组,组织100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总结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形成六个专题报告和一个综合报告。二是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的报告。从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总结经验、教训。三是组织人大代表会前视察。去年11月中旬,近400名市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围绕制定“十二五”规划,分选区和分专题进行视察。代表们通过实地考察、专题调研、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研究问题,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提出了2500多条建议。
通过这些工作和活动,常委会广泛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分别形成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几个重要问题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政府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情况评估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书》和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汇总报告,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出谋划策。主要包括:一是坚持首都城市的性质和功能。走服务全国、发展自己的路子,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的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坚持发展首都经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核心,服务和辐射全国为特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首都经济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健全首都资源整合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立足北京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独特优势,面向引领和服务全国的功能,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及其相关产业,使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成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强大动力。四是加强宜居城市建设。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规范、约束作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一致,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着力抓好治理交通拥堵、生活垃圾处理、污水防治和资源化、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等涉及民生的重点问题,努力改善全体市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五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和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土地、资产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农民的“一变三有三进”,即土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后,农民有产业、有资产、有就业,进入新型经济组织、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六是高度重视和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着力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传统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严格企业市场准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需求,遏制人口的无序过快增长,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完善人口综合管理体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和市长郭金龙同志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认真研究吸纳人大提出的建议。市委规划建议起草组和市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专门到人大听取意见。市政府及部门负责同志还与参加集中视察的人大代表座谈,当面听取意见。在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市政府提请本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十二五”规划中,充分吸收了市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序进入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提交这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使“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有了更加广泛的民意基础。
市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充分审议、认真修改、顺利批准规划纲要草案
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们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审议、修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一是充分肯定规划纲要草案。代表们认为,规划纲要草案贯彻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首都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全面客观地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的成就,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切实可行、催人奋进的好规划。
二是认真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代表们在审议中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坚持讲真话、讲实话、出实招,积极建言献策,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疏解城市功能,缓解交通拥堵;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便利人民群众;进一步解决住房、就学、就医、学前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改进政府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
大会期间,代表们还结合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223件议案。其中的32件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并经大会主席团批准,合并为4项议案交市人民政府办理,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分别是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推进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发展学前教育。此外,代表们还书面提出了1000多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其中许多都与规划纲要涉及的重要问题相吻合。
大会主席团根据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纲要草案进行了50多处修改。比如,将“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修改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将“积极引导人口按功能区域合理分布”修改为“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促进人口按功能区域合理分布”。增加了“走增强服务功能与发展服务产业有机融合之路”、“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积极倡导文明出行”、“加强城市垃圾管理相关法规建设”、“加强绿隔地区发展政策的跟踪研究、推进和落实”、“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及“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加强国家公务人员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廉政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
三是顺利批准规划纲要草案。正是由于在整个编制和审议过程中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凝聚共识,规划纲要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顺利批准。大会表决时,规划纲要获得97.1%的赞成票。
依法有效履行职能 保证规划纲要全面贯彻落实
落实好规划纲要,圆满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今后五年全市的中心工作,也是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依法有效履行职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为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的民主法制保障。
根据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需要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召开立法工作研讨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治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需要,统筹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地方立法工作。特别是要围绕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城市管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改善民生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立法工作,突出首都特点和地方立法特色,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
今年安排审议8项法规草案。继续审议并通过消防条例和安全生产条例;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业援助规定、审计条例;修订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区县和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实施细则。要进一步加强法规立项论证工作,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食品安全条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实施防震减灾法办法、实施代表法办法9个项目进行立项论证。同时,对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进行立法后评估,并探索开展法规预案研究工作。
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开展监督工作。要立足于人大监督的性质和特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保证性、建设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加强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督,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动关系首都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的解决。
今年要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进展、动物防疫工作、学前教育工作、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市法院加强刑事审判工作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报告。
要继续深化预算监督,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保障改善民生等问题,加大对预算资金运行情况和使用绩效监督的力度,推动市政府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此外,要坚持和完善专题调研工作机制,围绕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组织人大代表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尽职尽责。要围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支持、规范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要提高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举办好代表培训班,开展好年中分团活动,改进并组织好会前集中视察。完善专委会相对固定联系代表制度,提高代表参与常委会和专委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代表开展群众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改进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加强对议案本身的综合分析,加大调研和沟通协调力度,提高办理的质量和实效;继续完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牵头重点督办、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结合部门工作分类督办和代表联络室统筹督办的工作方式,做好对建议办理整体情况检查和复查补办等工作,提高办理实效。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标志着首都北京迈上了新的历史征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动员和团结全市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