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店铺的标志“招幌”

  网站编辑丁莉莎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12-01-18

  

老北京店铺的招幌


  招幌如帜

   

    现如今,这北京城里的大栅栏、前门大街本着恢复老北京城风貌进行了整旧如旧的重建。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都一处,还有被老北京人称的“当当车”(有轨电车)行驶起来咣了咣当的,这一切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因为那些老字号店铺、牌匾的创业史、发展史写满了人间的沧桑和悲凉。站在这条大街上,看着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黑漆金字的字号牌匾,特别引出我对老北京店铺的旧事物——“招幌”的回忆。

  早年间,这北京城的老店铺(面),各种买卖在方便人们起居生活的同时,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印象是其店铺标志——招幌(老北京人俗称:幌子)。这招幌与店铺的牌匾、楹联被专业人士称为:“可移动的文物”,如今已是弥足珍贵的。在当时的社会上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有书皆为垿,无腔不学谭。”说的是练习书法皆以王垿的碑帖为师,学唱京剧字正腔圆的要学谭(谭鑫培)。而做买卖开铺面均讲究悬挂店铺的招幌,有店铺(面)“俱悬锡毬于门首,名幌子”的习俗。

  还听老一辈的人说道:“早出来,晚归去,由我在天伴鸟飞。请来客人无其数,无人请我喝一杯。”这精彩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再现出店铺俱悬“招幌”的图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南北椿树胡同周边曾经见过:琉璃厂街面西口的尚(应为绱)鞋铺(早年间称:尚鞋局)的幌子,在一块木制招幌上精细地描画出男靴或绣花布鞋,下边还绘有祥云图案。在南柳巷浴池的界彼儿(老北京话:隔壁)见到过蔴刀铺的牌匾,其上精心地描绘出所售货物的画图。这是专门售卖建房修房所用蔴刀、青灰、白灰膏和砖瓦建材的铺面。再向西来到西草场的路段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家店铺两侧悬挂着棉花团(如现在篮球般大小)外裹四瓣红布条还缀着红布的幌子,这是一家弹棉花铺。我的姥姥家西草场老院子就与这家弹棉花铺仅一墙之隔。有时我会趴在敞开的木窗前向里面观望:轧(弹)花机、大木架、罩线把子,压套圆板这些老物件如今已经是见不到了。如此说来“招幌”或是说“幌子”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象形特征,是图文并茂(用图文解字更贴切些)地告知人们这是一家什么买卖,您要进得这家铺面能买到什么东西等等。那时因为不识字的人较多,为此做买卖的商家采用招幌的方法十分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再如,出了西草场向南二里地就来到热闹的菜市口大街。路北就开着一家中药铺——鹤年堂,据说这鹤年堂早先与朝廷有着较深的渊源。在北京城里有句老话: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那时人称中药铺为:“拉抽屉的”,原因是中药铺内的售货员(旧时称伙计)每天反反复复地抽拉盛放药材的抽屉,照方抓药。鹤年堂中药铺雕梁画栋的梁柱,窗明几净大开间长进深的店堂,特别是与黑漆金字牌匾平行的位置上,伸出了弯弓形的两个探头,大多采用龙头或蝙蝠之形状,悬挂上人们十分熟悉的膏药图案并将其中一张一分为二剪裁。于是就出现了上下各是半张膏药,中间是一整张膏药的中药铺招幌,再点缀着几缕幌绸在风吹下飘飘摆动,“非常富有诗意”——梁思成话招幌语。

  另有在中药铺从业的老人讲过这样一个典故:采用这一分为二的膏药是有其用意的。俗话说:“花了钱,买了我的药,您就痊愈(全鱼)了(有将各半张膏药合为一体的寓意)。”同时有的中药铺还要在店铺前牌匾上书:“本堂遵古抱(泡)制地道生熟薬(药)料丸散膏丹澲行。”以今天的理念来看:仅从一个中药铺招幌便显示其内涵的深邃和外在的醒目,创意是极其成功的。

  说到这老北京店铺的标志“招幌”,可是林林总总有几十种门类和式样。

  人们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面(麺)铺的招幌是悬挂一个特制的木斗,还要配上:“賽(赛)雪其霜,重羅(罗)白面”的解说词;油坊(店)的招幌类似于一个油葫芦(油篓子),其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油”字;酱菜铺则是木制招牌写有“酱菜”二字,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开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驰名的“六必居”酱园,还高高地悬挂着黑漆金字牌匾,专营酱菜生意,十分火爆。

  再说这衣帽饮食。

  那时北京城里的成衣铺,大多开办在街巷闹市口等较繁华的地界儿。一般店铺前对称地挂着写有成衣或裁缝铺的招幌,有些还特别注明:上海迁京,特邀名师等字样。而帽子店的招幌其样式就非常引人。以马聚源毡帽店为例,一对龙头探头悬挂着瓜皮帽、礼服呢礼帽各一顶,这招幌十分形象逼真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说到那时的八大楼、八大居饭庄,还有就在如今的长安街曾经开办的“十二春”饭馆,各个饭庄前均悬挂招幌,招揽南来北往的食客小酌聚餐或公办宴请。这里招幌的讲究最多,也是最需要注意规矩的。为什么有的饭庄挂一个招幌,有的挂两个,还有的挂三个?外行人只能是看一个热闹,大都犹如“坠入云雾中”不知所云。据说这里有其特定的讲法:那时多见的包子铺、饺子铺、馅饼铺专营面食的(备有酒菜)可以挂出一个招幌;还有一种风味饭馆,可区分为清真和汉民两类,经营鸡鸭鱼肉各种炒菜,生意兴隆,这类饭馆可悬挂出左右对称的两个招幌。如果您开的是这个楼那个居的大饭庄,煎炒烹炸色香味俱佳,又脍炙人口,同时经营山珍海味,用现在的话说有生猛海鲜,就可以再增添一个招幌,随风摇曳了。

  这招幌,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不同的时代。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进化演变。传承的是一种商业文化,是得到百姓认同的经营习俗。说到这“招幌”二字,“招”可以是招牌,“幌”可以是幌子。招牌,是固定于店铺门首(迎)上的如鹤年堂、六必居等牌匾。幌子,有些店铺是每日里摘去门板开业(老北京人称:开板儿)时重新挂出来的,如帽子店的幌子。而且在行业内有一个规矩:每天挂幌子时必须要说是:请“幌子”,注意不可轻甩轻视行事。细细琢磨,如同现在的饭店餐厅大堂恭恭敬敬地供奉有“财神爷”,还昼夜点燃长明灯(蜡烛),实际上是图一个买卖兴旺,讨一个生意顺畅的好彩头罢了。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