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契机

作者蒋晓侠  网站编辑巩琳萌  来源前线网  日期2013-06-27

  前线杂志社·前线网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前线杯”研究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主题征文比赛日前在首师大落下帷幕,共有17个院系师生参与到活动中,评出理论研究、心得体会等各类获奖文章共计百余篇。即日起,前线网将陆续对获奖文章进行选登,以飨读者。今日推出荣获理论类二等奖的文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契机》(作者:蒋晓侠,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博士生)

  摘要:值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高举雷锋旗帜,弘扬雷锋精神,不仅为解决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在多元价值观中发挥一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如何拒腐防变发挥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如何做好传统理想化道德观与理性务实的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如何更大范围地改善民生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和思路。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关系,也为雷锋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提供机遇,渲染了再次掀起雷锋热的氛围。

  关键词: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学术界再次掀起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然而,所有的讨论最终都要归结为如何把理念转化成实践,即“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核心价值风尚”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值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时代化为契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如何在多元价值观中发挥一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李德顺认为,价值观即价值观念,是对人的客观的现实关系,即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或表达。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价值和价值关系以及反映它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性。[1]价值观属于思想范畴,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因此,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也必然且必须的在诸多价值观中占统治地位,发挥着“一元”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就是代表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党和政府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元价值观主导地位造成冲击的背景下,如何让这个“一”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并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巩固和发挥“一”对“多”的统领作用,是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如何拒腐防变发挥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应有之义,而官德建设又是推进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作风、展示什么样的形象、追求什么样的业绩,不仅关乎是否得民心、顺民意,也关乎整个社会的良好官德民风和核心价值风尚的形成与否。正如古人云,“上有所为,下有所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行则草偃”,都是讲的为政者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近期随着官员“艳事”的接连曝光、“房子辈”的异军突起,腐败花样的不断翻新,腐败官员的穷奢极欲,着实令人警醒!这不仅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破坏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破坏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和对党的信心,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而且也会诱发社会道德滑坡、风气败坏、社会稳定,甚至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正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绊脚石,不治则会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

   (三)如何做好传统理想化道德观与理性务实的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传统道德观认为,“一种行为要具有道德性,就必须是为了类特别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为了个体的利益则是不具有道德性的”[3],这样就把道德范围在“为群体”或“为他人”之内。社会和媒体等关注与推崇的往往也正是道德楷模的“利他性”一面,而“自利性”一面却往往被人为忽视,似乎一旦谈及物质利益就遮蔽了典范的光辉形象一样。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完全忽略自我利益或忽略自我存在的理想化道德价值观,尽管违背了道德发展的历史必然,遮蔽了真正意义上的“为个体道德”的合理性与内升性,也抑制了群众自觉践履道德的积极性,已经注定了其生命的短暂。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仍然习惯于或潜意识中仍用这种“抽象理想化”的道德标准作为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这种传统观念很容易将一部分人拒之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门外,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何把传统的理想化道德价值观尽快地与理性务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转变观念,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接受的覆盖面,关系到核心价值观能否更好更快地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如何更大范围地改善民生获得群众认可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民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如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城乡教育差距是否能够缩小、教育结构和布局是否优化,以及就业、住房、收入差距等许多问题,都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如何反映了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程度。社会公平正义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敏感因素,也是凝聚民心、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起码的公平正义,只能人人自危,所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分配不公和贪污腐败。这两个因素也是倡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掣肘所在。能否在制度、体制和机制上真正实现全面的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改善社会民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也是鼓舞群众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只有让老百姓真正地从社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才有助于人民群众真切地拥护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1] [2] [3] 下一页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