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北京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注入了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生命力所持有的坚定信心。社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文 |
北京市社区心理工作研究与探索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站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高度,提出了社会治理的一条重要路径。北京市从《“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开始,将心理服务纳入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站,提升社工心理服务能力,在社区居民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在加强社会治理的道路上扎实有效推进。教育与服务并 |
北京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十年探索的启示 |
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新领域,是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开展10年来,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市委的充分认可。总结10年来北京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做法经验,主要有五点重要启示。改革精神构建 |
党和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组织基础 |
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针对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呼声很高,各地的创新实践方兴未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审时度势,鲜明地提出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要求并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和思考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模式,十分必要。“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产生“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 |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首都社会建设 |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首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带来社会领域一系列重大变革。做好新时代首都社会建设工作,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社会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把首都社会建设、治理与改革的实践引向深入。坚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首都社会建设工作的新形势 |
北京市十年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社会建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一没有学习典型、二没有可参考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埋头苦干、励精图治,不仅搭建起了北京社会建设“四梁八柱”的框架体系,而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首都特点的北京模式。结合分管工作,谈几点体会和认识。必须以党建为统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建设优势 |
十年磨一“建” |
时间过得很快。2007年10月13日,在党的十七大开幕前两天,我被任命为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至今已11年。从当时的“光杆书记”“皮包工委”,到现在的一个大单位、一支大队伍、一个大事业。从不知社会建设为何物,到形成工作体系、取得明显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十年磨一“建”,辛苦并快乐着。从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九大这10年,正是我国社会建设从提上日程到大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