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刍议 |
作者:郭亚臣 日期:2013-09-26 阅读:650 次 |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我国单亲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而在单亲家庭中由父母离异所致占大多数。随着越来越多离异单亲家庭的产生,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离异单亲家庭孩子比一般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问题。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应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思想现状进行调查, 在工作上积极帮助单亲家庭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分析其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单亲家庭 沟通 刍议 一、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单亲家庭学生呈现的特征一般表现为,学习较差、纪律涣散、性格内向、容易冲动、人际关系紧张等,所以教育好这些学生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由于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呈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何研究分析他们的现状和心理特征,如何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帮助他们战胜家庭创伤,也是摆在我们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它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能否落到实处。 1.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或无所依靠,平时不能受到来自家庭的起码要求,而在思想上产生焦虑和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 2.唯我独尊思想,常常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种种缺陷认为自己表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些学生口头上承认自己的缺陷,但始终不改变。 3.行为活动易冲动,受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差,常与周围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猜疑心较重,易与人发生争吵,好打斗,说谎,行为比较涣散,自觉守纪较差。 4.平时考虑多,想法单纯,没有朝气,不活泼,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内向,耐挫能力低,受不得委屈或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 5.逆反心理强,主观上感到非常痛苦,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较强,对集体冷漠,与师友感情疏远,容易出现对抗情绪,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以及“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二、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当前,在离异单亲家庭中,有近多数的离异家庭是在孩子成年以前破裂的,他们需要温馨的家庭,需要父母共同的关爱,但却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尤其是幼小的孩童,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大脑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面对突然变化的生活和环境,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家庭因素 离婚前,父母的争吵打闹,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离婚后,单亲家庭的教育又是“营养失衡”的教育。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角度来看,父爱和母爱是缺一不可的。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办事不果断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同时,离异单亲家庭的不良家教方式也会诱发孩子形成心理障碍,主要类型有:溺爱娇宠型。单亲父亲或者母亲认为孩子已经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理应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从而对子女过度宠爱,使子女逐渐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严厉专制型。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稍有不服从边严厉指责。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很服从,但却十分消极、被动、竞争意识不强,还有可能逆反心理强,处处与父母老师对峙。蛮横粗暴型。有些单亲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好的引导方式,只晓得用“打是疼,骂是爱”的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致使性格扭曲,形成蛮横、逆反心理。冷淡放纵型。有些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责任互相推诿,或交给祖父母辈抚养,父母的冷淡,使孩子感到被忽略、被遗弃,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冲动易怒的性格,情绪上极不稳定,对他人漠不关心。 3、学校因素 有些学校没有处理好“普通”和“特殊”的关系。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破裂,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对自己的家庭耿耿于怀,教师在和这些孩子进行交往时如过分重视突出他们或冷漠忽视他们,会给他们造成一种特殊的感觉,前者会让他们感觉受怜悯,后者则感觉受排斥,两种教育方式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所以学校应象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对待他们,不给予特殊关照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同时,在学校中,孩子受到同辈群体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同辈群体的观点和价值观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4、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离婚现象存在一些偏见,孩子也因此认为父母的离婚是见不得人的,认为是一种耻辱,唯恐他人说起,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不够宽容,一旦这些孩子在行为道德等方面出了问题,主流文化很容易给单亲孩子贴标签,用另类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他们,同时社会对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自卑心理。 三、 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父母离异,孩子是最无辜的伤害者。从教多年而当多年班主任的我对此深有感触。父母离异,家庭变故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创伤。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离异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和人交往,胆小怕事,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天常日久就成为班上的后进生、问题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针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的成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谈心沟通促其成长,教育学生宽容和自信。离异是父母双方对爱情、幸福婚姻的追求,反映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多教导学生用宽容的心态看待父母的离异。父母离异也是解决父母矛盾的方式,但父爱、母爱依然存在;你与父母的关系依然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家庭的解体而消失,你得到的爱不会因此而减少。虽然表面上看是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父母依然一如既往的爱你,爱是完整的。与其生活在不愉快的家庭中,还不如让父母早些解脱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学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行为,宽容父母做出的抉择;在理解与宽容中化解恨意,心态变得平和,性格变得开朗。 2.与家庭沟通促其成长,架起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定期对单亲家长会面或电话沟通,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更多了解家长。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生而无爱,只养不教,不履行监护责任,对孩子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只关心孩子的吃穿,不关心孩子的品行教育。班主任通过联系,提醒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孩子,并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做到当自己的孩子遇到疑难,鼓励他不要气馁,奋勇直前;遇到烦心事,耐心倾听并及时开导孩子;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要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并鼓励他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这些精神上的关爱会使孩子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孩子在这样的气氛中会敞开胸怀愿意与父母沟通,关系融洽。 3.鼓励其多与集体沟通,培养团结互助班风,用友情弥补亲情缺失。在班级中多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组织野炊、登山郊游、爱心捐助等,给学生更多了解机会、表现机会、帮助机会,感受团结互助的快乐。还可以利用班级集体过生日的方式,营造愉快的环境,欢乐的笑声,温馨的氛围;打破过去生日请吃饭送礼的不良习惯,在生日的当天由学生代表送上有每个同学祝福词的纪念册,全班同学共唱生日歌,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爱;既减轻了经济负担,又消除学生因拿不出份子钱,而怕失面子的尴尬心理。让更多单亲家庭学生通过生日庆祝方式,获得来自父母之外的爱的补偿。 4.鼓励其多与社会沟通,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基本情况档案。利用调查摸底的形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现状,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情况档案袋,以避免在日常工作中无意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现实状况作更详细的了解与关注,多与这些学生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采用“结对子”的方法,用一帮一的方式,组织班班干部和一些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优秀同学与单亲孩子结对,使班内同学都能意识到自己帮助他们的责任,让单亲学生更快融入班级。 5.以重任促其成长。适度的压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单亲学生中不乏有专长有能力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现,用显微镜寻找学生的能力,并不计前嫌,在班级中安排合理的职务,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重要,感受关注的快乐。他们会慢慢控制自己违反制度的欲望,尽量展示自己较为优秀的一面,在不知不觉中向好的方面转变。 单亲家庭的学生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每位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 |